中國式教育孩子

  在中國,教育的分割和缺陷,尤其家庭教育的弱點和弊端是暴露無疑的。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方式,希望對你有幫助

  方式

  1、過分溺愛,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孩子是父母的愛情結晶,愛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愛孩子卻是人類獨創的一種另類之愛。在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當仁不讓地名列前茅。這種溺愛,是人性之中愛的光輝的一種畸形心理,在這種非常態的愛被放大以後,溫柔變成一副枷鎖,疼愛化做一個圈套。

  人性被扭曲後的結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種到了年齡便把小獅子扔進茫茫草原的母獅釋放出來的獸性。對此,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段經典的話:“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除了溺愛,嚴格的中國父母們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視也相當可怕。在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嚴重扼殺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從三四歲甚至更早,父母們便開始命令孩子們學漢字、念唐詩、背宋詞、練算術,而不去顧及孩子愛玩的天性,一味地學死知識,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和創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拋之腦後。

  可孩子畢竟是孩子,縱然他們幼小的心靈裡有無數個理由,又豈能找出一個藉口,去挑戰和反對瞪著大眼、攥著拳頭、攜帶著中國傳統文化因子的家長的種種威嚴?

  2、心靈施暴,扼殺獨立人格的樹立

  有一個關於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說的就是中國家庭教育和國外的區別:一箇中國兒童拿著自己畫的圖畫讓父母鑑賞,他會說,你看,我畫得像不像? 同樣,國外的孩子會向父母說,你看,我畫得好不好?這一“像”一“好”,僅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相同的環境下,異樣的提問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釋什麼,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躍然紙上。

  自古至今,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智慧,但我們對於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缺乏,卻是毫無疑問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如果我們的老師從小就遭受著一種心靈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陳舊的理念並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責任再次落到他們身上時,我們所享受的待遇將是多麼可怕呀!

  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們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師的培養下,完全沒有樹立起獨立的人格。這不是父母的錯誤,而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哀。

  3、物質刺激,變相拜金主義的誘導

  在中國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對於物質刺激這個詞語一定並不陌生。據瞭解,這是中國父母們獨有的殺手鐗:考試成績全部85分以上,給孩子買 飛機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進入前三,獎勵100塊錢。凡此種種,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當人生觀的追求轉化成物質上的貪婪,我們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時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繼出臺了所謂“見義勇為獎”等種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個法制尚未健全的國度裡,一個民族和一種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靈裡,這是一種變相的拜金主義誘導,也許正是從這一刻起,一道腐敗的大幕已經悄悄拉開。

  4、動輒體罰,應試教育的最好幫凶

  體罰對於中國的孩子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特別是在農村孩子和教育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裡。中國家長們理由萬千,什麼“不打不成才”、什麼“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於是一個嶄新的輪迴繼續著:被棍棒打出來的父母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來的老師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學生。

  誰都知道,應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學是不對的。但對於等好成績都等紅了眼的父母們來說,他們管不了這些,他們最舒服的感覺和稱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援學校教育,做好應試教育的幫凶。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父母第一句話就是,你們老師佈置的作業完成了嗎,就想去玩兒!你們老師不是讓你寫五十遍新字詞嗎,你寫了幾遍了?這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也是每個人都服從過的。現在想來,是不是很搞笑?

  5、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標的遠景性和階段性

  這大概不能全怪中國家長,因為很多家長還在為生存奔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們覺得當官好,就對孩子說好好學習,爭取以後做大官;明天他們如果覺得寫書賺錢,就會買來一堆文學作品,讓孩子發奮讀書。

  當然,家長自身的素質也大不相同,相應出的做法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差別。即使如此,中國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遠景性和階段性,或者有了針對性沒了方向性等等顧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為方式,是不用懷疑的。

  甚至,這個現象有兩個極端。一是家長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長的話一言九鼎,讓你上東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問,完全“野生生長”,他們從來不對你說向東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隨便打狗或攆雞。但無論如何,對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視或過分重視,帶來的後果都是不盡如人意的。

  6、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長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說以上五個方面更多是從孩子的幼年教育出發,那麼以下五個方面則更多關注家長們對長大了的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種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間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學校分擔了很大一部分。

  經常可以聽到家長們說這樣的話:終於輕鬆了,我兒子住校了;學校老師會教育好孩子的,咱該歇著啦;孩子一個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兒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這裡沒有達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誕生了。

  隨著分歧誕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長,新環境和新朋友等人際關係不斷確立和穩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陌生。經常不見面,見面後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說幾句客套話而已。最終,孩子成為家長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過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來。

  7、事業方面,孩子淪為家長實現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們那時候條件差,都沒機會念大學,所以你要好好學習,爭取上大學深造!”大部分中國家長都是這麼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好好學習,以高分考個好大學。這似乎是中國家長們對孩子們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學以後呢?“你看我念了大學,有了學歷,結果還是沒當個象樣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學,一定要當大官!”這是另外一部分高學歷家長的說法。於是,從幫孩子選小學開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關係,再進重點中學,然後孩子考上大學了,回家問父母,我應該填報什麼志願啊?

  這就是中國的孩子,再過幾天就要踏進大學校門了,還得回家問問父母要選擇什麼專業!此種後果,完全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惡果:由孩子被動地聽家長吩咐,逐漸深化,趨向同化,最後到向家長詢問,終於淪為家長實現他們未泯理想的工具。

  8、道德方面,家長和學校教育一起空白

  這個話題應該和我們提倡的“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那樣會更加精彩,也會更加顯示出中國對於道德問題的無奈。試想,如果道德都被掛在嘴邊上說事,我們所擁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經淪陷?

  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個表現。中國家庭教育裡,最被重視的是智力因素,至於其他的德、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甚至連學校教育都是一紙超級空文,那又怎麼去要求家長呢?小時候發的紅獎狀裡寫得清楚:該生在本學期之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績優秀,特此獎勵,以茲鼓勵。但實際是什麼?不過只是因為我的試卷被打了95分,僅此而已。

  9、生活方面,近乎氾濫的物質支援

  這與溺愛有關,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說孩子從小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會因家庭的不同而產生差異的話,那麼當孩子長大成人,獨自在外地念書時,近乎氾濫的物質支援就開始了。

  孩子從小所接受的金錢等物質來源大概有以下幾種:一是成績達標後的“獎金”;二是幫父母買東西找回的零錢;三是家長每天給的飯錢和坐車費用;四是親戚朋友給的獎勵,特別是過年時的壓歲錢;五是節假期間打的小零工。大體上的這些來源,卻根本無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質支援相提並論。

  物質支援無可厚非,可一旦氾濫,被金錢左右頭腦的人,行為往往是可怕的。

  10、性教育方面,孩子順利成長的絆腳石

  中國教育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一條合適的性教育方案。要是歸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來,似乎有失偏頗。好問是孩子的天性,從很小的時候,很多孩子就問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但很多母親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撿的!或者還會有很多種答案,但總結起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變著法地迴避性教育問題。

  而學校教育就彌補這一點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在這樣的前提和基礎下,面對一些性知識幾乎為零的孩子,以至於發生什麼未婚媽媽、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現象時,除了深刻思考我們教育的失敗之外,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去討論它們帶來的危害了。

  的十大弊端

  一、對孩子期望過高,管教過嚴 被逼迫出來的“優秀”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有心理疾病,容易對父母,對社會產生怨恨。

  二、不尊重孩子,為孩子做所有決定與選擇 這一點,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三、不相信孩子,不給孩子學會“自律”的機會 當孩子關上房門,就總覺得他肯定在裡面幹壞事。

  四、不表揚孩子,以免孩子驕傲 當一個孩子興高采烈地衝回家告訴媽媽得到老師表揚了,而媽媽卻說,受表揚就會翹尾巴,你看看你的衣服多髒!

  五、喜歡橫向比較,說得最多的就是“你看某某……” 可以說這是所有家長的通病。

  六、愛往孩子身上撒氣,奚落孩子 父母將工作生活中的情緒帶給孩子,稍有不順就拿孩子撒氣,還覺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罵就罵。

  七、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你考到全班前3名,暑假就帶你去玩”“你考上名牌大學,我就給你買最好的電腦”……這樣的獎勵方式,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

  八、輕易許諾,但言而無信 最本質的原因是父母沒把對孩子的承諾看成承諾,沒有理解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應是平等關係,這樣的父母會讓孩子很失望。

  九、總是限制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父母總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當孩子對一件事情表現出極大的天賦與熱情,家長視而不見,將孩子的愛好和夢想扼殺在搖籃裡。

  十、忽略了孩子品格的培養 電影《閃亮的風采》中鋼琴師一生的悲劇——粗暴的父親只要求他單純學習鋼琴技能,最後導致他在技藝上成為大師,在精神上卻變成了殘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