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讀後感

  道士塔是精神之塔,可是守塔之人沒有保護之意識。你沒有保護文明的意識,請來對照一下。小編已經沏好茶,恭候多時。

  篇一

  夢中,捶打牆壁的聲音,喇嘛吟唱藏經的聲音,馬車碾壓沙土混雜著難懂的外語交談聲,等等,還有一種,聲嘶力竭在混亂聲中卻那麼渺小,那人,那群人不曾停下追逐馬車的腳步,口中呼喊著,等等!那人是誰,那群人是誰,黃面板,黑眼睛,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卻知道他們的母親名為中國。

  有人在追逐文化,有人在放棄文明。

  在中國眾多歷史名勝中,有一座屬於佛的宮殿,它曾壯麗卻不奢華,它今破舊而其中珍藏的歷史卻珍貴無法再造,從十六國時期這偉大的成就便存在於這裡,又經無數朝代的完善,可以說記載了整個中國社會佛教的發展。而誰能想到,如此珍品會在晚清被人踐踏,始作俑者王圓篆的碑塔恬不知恥的立在其中,歷史一聲長嘆,嘆不盡莫高窟之委屈。他先是破壞精美的

  壁畫又是倒賣珍貴經書,一個無知概括他的行為合適不過,他不知,他倒賣的經書不是幾塊骯髒的馬蹄銀,他賣了自己的靈魂還有祖國的尊嚴!

  若是說王圓篆存在目光短淺,那另一個男人可稱為執迷不悟了。蔣孝琬,王圓篆與外國人的翻譯及談判師,哄騙前者將文物賣與外國人還毫不知羞愧的接受後者的誇獎。魯迅先生批判中國人的劣根性,現在看來果真不錯,蔣孝琬對於本國寶物麻木的態度實在讓人心寒。

  單是論這兩人,定是無法表達內心的不滿。試問若是當時的統治者站出主持,這些寶物如何會被外國人如此輕易奪走?為什麼侵略者再次到來時面對其鐵蹄的不是貴族兵馬而是被他們視作無知的弱力農民。一個國家的文化,若是最高統治者都已放棄任人宰割,只有子民們的奮力保護遠遠不夠。

  如今的莫高窟,其存在的意義早已被侵略者和無知的人們更改,它成為歷史最重的嘆息和在那車後追趕的人群的喘息。

  篇二

  ……一位年輕詩人寫道,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對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欺豔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正在滴血。”

  每次讀餘秋雨的這篇文章,到這裡的時候,我都會有意反覆讀之,因為我希望讀多了,人會麻木的,下次再讀的時候我的心也就不會再跟著痛了。

  曾經一度我非常想去敦煌莫高窟看看,去領略下敦煌文化,但是自從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是不願再去了,不是因為我不喜歡了,我是怕去了以後“遇見”那個敦煌莫高窟的罪人,那個讓無數學者為之痛恨的王圓籙;我怕看到他在敦煌留下的“傑作”由於自身的無知而肆意摧毀壁畫來“創造”自己的作品;我怕我所到之處會是外國冒險家用極少的財物換取王道士手中不計其數的敦煌文獻的地方;我更怕看見那一片曾經目睹裝著無數敦煌文物的一對對牛車漸漸遠去的晚霞……所以我決定在尚未原諒這個罪人前我不會去了。

  當王道士接管莫高窟的那一刻,意味著敦煌悲劇的開始,一切要怪也只能怪他的無知。當他以當家人的姿態審視他的地盤的時候,面對牆上的壁畫,他總覺得有點太過刺眼,太過花哨了,他有自己的想法,然後根據自己的構想,一陣粉刷,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消失了,都還來不及讓能讀懂它們的人看上一眼。

  如果一切都要怪罪於王圓籙似乎也不公平,換個角度想想,他也沒有錯,但是可悲就可悲在於他不懂藝術,他只是一介平民,一個道士而已,況且他為什麼要懂,在當時只要能解決溫飽,就足夠了,再說有個莫高窟可以讓他管管,已經是非常榮耀了。當外國探險家願意從他那購買那堆對他來說毫無意義的所謂的文獻時,他高興還來不及,一點點的錢財換一對“廢紙”,他覺得值了,但是他不知道今天研究敦煌的學者卻不得不屈辱地從外國買回來,也許買回來的還只是文獻膠捲。

  或許我們真的不該怪王道士,那我們該怪誰?是怪他父母在他小時候沒能給他藝術的薰陶嗎;怪當時的官員得知有這批文獻時卻沒有意識到它們真正的價值;還是怪當時的社會怎麼那麼貧窮,竟然出不起一筆運費將這批文物運到省城保管。誰都可以怪罪,但誰都不可以,一切都過去了,難道我們瞭解歷史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引此為戒麼?

  篇三

  古老的文明,受到工業的衝擊,一滴一滴血從傷口流下。當那幾車、幾十箱、幾百卷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各國時,孰知,那是我們中國延續到現在的傷口。而那道士,自作聰明,自以為祖先留下來的畫卷塑像只是他謀取私利的小手段,殊不知當他把洞窟裡的東西一點點交給外國學者的時候,他已成為一個千古罪人。

  僅僅是一個道士,就能使祖國的瑰寶遭受侵略者的踐踏,就能使先祖的光輝傳統付之一炬。這只是因為他的愚蠢?不!那統治者的短淺目光,那官僚的奢靡生活,那文人的愚蠢妄作,相比於外國學者冒著生命危險只為一瞥中華文化的風采的犧牲精神,這又是多麼的悲哀!

  當祖國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國家時,一切有尊嚴的人都感到恥辱。然而王道士身上只有麻木,他或許是慌不擇路,飢不擇食,用文物換取自身的苟活。然而國寶外流,文化糟踐,我們發自內心地憤慨、痛恨,也只能遺憾。“落後就要捱打”,這是生存的法則,也是文明的法則。舊中國揹負的“東亞病夫”的恥辱刺痛了我們的心,讓我感到那樣的不安,民族自尊心佔據了我的心房,我想發出怒吼,卻又無可奈何。

  這是發生在幾個人身上的歷史悲劇,但是它的痛苦能夠延續幾個世紀。每當現代學者看到毀滅殆盡的敦煌時,心中在滴血。看著一個世紀前愚拙的王道士把無價之寶交付到洋人的手中,將它們化作別國的財富,又有哪個國人能夠不憤恨?就像那個當代青年詩人,“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決勝負於城下。”這滿腔的怒吼,發自內心的怒吼,道出了每個有尊嚴的中國人的心聲!然而現實總是分成兩面,每個時代都有一部分人,他們忘記歷史,忘記恥辱,活在自己的小天地,偏安一隅;又或者淪為侵略者的奴僕,替他們挖掘自己的故土。這些人,就是文明的糟粕,他們理應被遺棄,這種人,終將自取滅亡。

 

  看過的人還看了:

1.600字3篇

2.800字3篇

3.文化苦旅3篇

4.餘秋雨3篇

5.《道士塔》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