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出血怎麼回事

  ?首先得考慮可能是的了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症狀

  1、聽力減退:聽力下降,自聽增強,頭位前傾或偏向健側時,因積液離開蝸傳,聽力可暫時改善變位性聽力改善,積液粘稠時,聽力可不因頭位變動而改變,小兒常對聲音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而由家長領來就醫,如一耳患病,另耳聽力正常,可長期不被覺察,而於體檢時始被發現。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隱隱耳痛,常為患者的第一症狀,可為持續性,亦可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顯,本病甚為有關耳內閉塞或悶脹感,按壓耳屏後可暫時減輕。

  3、耳鳴: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劈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當頭部運動或打呵欠,擤鼻時,耳內可出現氣過水聲。

  4、患者周圍面板有發“木”感,心理上有煩悶感。

  治療方法
        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病因治療為本病的治療原則。西醫治療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針尖斜面較短的7號針頭,在無菌操作下從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積液。必要時可重複穿刺,亦可於抽液後注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2、鼓膜切開術:液體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盡;小兒不合作,局麻下無法作鼓膜穿刺時,應作鼓膜切開術。手術可於局麻小兒須全麻下進行。用鼓膜切開術。用鼓膜切開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狀或弧形切口,注意勿傷及鼓室內壁粘膜,鼓膜切開後應將鼓室內液體全部吸盡。

  3、鼓室置管術:病情遷延不愈,或反覆發作;膠耳;頭部放療後,估計咽鼓管功能短期內難以恢復正常者,發起人應作鼓室置管術,以改善通氣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復功能。通氣管留置時間一般為6-8周,最長可達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復後取出通氣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將通氣管排出於外耳道內。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可用1%麻黃鹼液或與二丙酸倍氯米鬆氣霧劑交替滴噴鼻,每日3-4次。

  5、咽鼓管吹張:可採用捏鼻鼓氣法、波氏球法或導管法。尚可經導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潑尼鬆龍,隔日1次,每次每側1ml,共3-6次。

  預防

  加強身體鍛鍊,防止感冒,進行衛生教育,提高家長及教師對本病的認識,對10歲以下兒童定期行篩選性聲導抗檢測,積極治療鼻,咽部疾病。

  1、凡發生耳內堵塞感應及時尋找原因,及時排除,對疾病的恢復大有益處。

  2、鼻和鼻咽部的炎症波及咽鼓管阻塞時,則應及早使用1%麻黃素溶液滴鼻,使鼻腔粘膜收縮,咽鼓管通暢,新鮮空氣進入中耳,使耳的滲出即時吸收。

  護理

  1、如有鼓膜穿孔者,禁止搏鼻及耳內滴藥;以預防中耳感染。

  2、經醫生指導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3、有鼓室內積液或積血者,應去醫院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