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病房護理論文

  重症護理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學科,在當今的搶救傷病員、治療危重病員、降低各種災難事故的死傷率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略談非語言交流在重症監護病房的護理體會

  摘要:應用非語言交流,滿足了語言溝通障礙而意識清楚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減少了患者心理障礙的發生,從而提高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非語言交流;重症監護病房;護理體會

  非語言交流是指以人體語言作為載體,即通過人的儀表和身體的外觀、身體的姿勢和步態、面部表情、目光接觸、觸控、圖片和手勢以及空間距離等來進行人與人的資訊交流。而重症監護病房ICU的患者由於疾病或治療的需要等原因導致雖然意識清醒,但語言溝通障礙,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心理感受,從而產生許多精神心理問題,影響其身心的順利康復。因此,護理人員要設法與患者建立起非語言交流的溝通方式以滿足其生理、心理需求。有關研究表明,在一個資訊傳遞和交流的反應中,感情的全部表達=7%言詞+38%聲音+55%體態語[1]可見非語言溝通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心理狀態分析

  儘管監護病房擁有完善的裝置,高素質的醫療護理人員,嚴密的監測,整體化的治療護理,仍有近50%的患者在監護期間出現不良的心理反應[2]。這種不良的心理反應我們稱之為ICU綜合症,可表現為定向障礙、記憶和判斷力受損、焦慮、恐懼和抑鬱,甚至拒絕治療,影響疾病預後; 性別和個性特徵的差異也影響其心理適應:男性或A型性格或在工作和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的患者,當其常態社會角色轉向患者角色時,就會視疾病為挫折,發生患者角色行為衝突,出現自尊感下降;女性及身體外觀將有所改變的患者,自我形象紊亂的問題是一重要的負面影響。非語言溝通在人類的交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其有一個重要特性--不確定性,即非語言行為有時可以產生不同的解釋。正因為它的不確定性,所以非語言溝通常常被工作繁忙的護理人員所忽視。

  2護理

  2.1幫助患者適應新環境,注重文化關懷 ①營造一個"家庭式"的溫馨病房,可以在病房裝飾鮮花,卡通漫畫等溫馨飾品,真正給患者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②患者進入無陪護病房,要熱情做好自我介紹,介紹工作人員,無陪護病房的探視制度等文化環境。

  2.2協助患者適應患者角色 對於男性或A型性格或在工作和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的患者,要理解患者,鼓勵其表達內心的想法,指導進入及接受患者角色,在工作中,給予正確的稱呼,讓其感覺被尊重,保護患者自尊心。對於女性及身體外觀將有所改變的患者,比如開顱術後患者,擔心留有瘢痕,可以指導其通過戴假髮的補償方式維持自我形象。

  2.3為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患者在無陪護病房,他她會認為自己的病情非常重,所以才被安置在這裡,而不是普通病房。所以,護士在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和說話的方式,避免失言,增加患者心理壓力。開導患者,與患者分享身邊成功案例,給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學會換位思考,站在患者的立場去交流,充分利用肢體語言,握握患者的手,拍拍患者的肩膀,給患者一個充滿鼓勵的眼神等,告知其病情穩定後就可以轉入普通病房。

  2.4實施連續性護理 為了滿足患者的安撫和資訊需要,護士應瞭解患者的疾病情況,實施的手術方法及術中大致情況,以保證患者清醒時,護士能夠及時告訴他現在的時間、所處的地點、家人的情況及病情的演變好的方面,滿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再次介紹監護室環境,與術前宣教形成呼應、相輔相承,加深患者的印象,增進親切感、熟悉感。

  2.5開展嚴謹而規範的護理 為了滿足患者生理和安全的需要,要求每位護士具備嫻熟、規範的護理操作技術,儘量減輕患者的痛苦,使其產生依賴感,更好地配合治療護理;工作責任心強,態度嚴謹認真,協助患者採取正確的治療體位,指導其掌握增強肺功能和各種功的能鍛鍊方法;具備良好的專科護理理論,嚴密觀察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徵,能夠及時發現病情變化的徵兆,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絡,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2.6強調人性化護理 為了滿足患者愛與歸屬的需要,護士在患者意識恢復後應做好心理護理,給予充分的心理支援,包括用柔和堅定的目光注視,溫和善意的微笑,恰當的握手,對患者的痛苦恰到好處的解釋等;做好疼痛護理,指導患者掌握減輕疼痛的方法,如咳嗽時用手按住手術刀口,採取正確的咳嗽方法等,必要時給予相應的藥物止痛;做好生活護理,告知患者雖然沒有家人陪護,但護士會協助他完成進食、洗漱等各種活動,以減少患者的顧慮,使其安心接受治療護理。

  2.7保持病房環境的舒適 監護病房的佈置力求舒適協調,儀器安裝隱祕,燈光柔和,夜間使燈光暗淡些,在病室內安設鐘錶和日曆。保持患者的床單位整潔、舒適。搶救患者時隔壁床單位間應用布簾遮擋。儘可能不用或少用影響患者定向力的藥物。

  2.8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 頭痛影響患者的睡眠和治療,尤其是動脈瘤的患者,頭痛劇烈難忍,讓患者喪失治療信心,感到無助和悲觀。此時,護士可以用交談或者傾聽等方式誘導患者分散注意力,或者在床頭櫃上放幾本患者愛看的雜誌,擺一盆充滿生機的綠色植物,都可以使患者疼痛感減輕。其次,使用"音樂療法",適時地播放一些優美動聽,輕柔舒緩的音樂,可以明顯改善患者消極狀態。

  2.9尋找支援系統 家庭是患者一個重要的支援系統,因此,護士要了解患者家庭的結構、家庭功能、親子關係、教育方式等情況,利用家庭系統的力量預防文化休克。安排好探視時間,每日定時由醫生,護士向家屬通報患者病情、治療、護理情況,使家屬能夠及時瞭解患者情況。和患者家屬一道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感到時時被人重視,疾病在逐漸好轉。

  3結論

  通過掌握患者心理,不斷實施完善各種非語言交流的技巧,教會患者運用手勢、眼神、表情、寫字板書寫、認讀卡片等方式進行交流。使患者在ICU監護治療期間,能主動配合治療,患者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了,因語言溝通障礙而引起煩躁後病情加重的患者明顯減少,因此大大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促進了患者的康復。

  在日常護理中,非語言交流作為一種特殊的方式應用於患者,能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起到了藥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恰當地運用非語言交流,能消除護患之間的距離感、和對疾病的恐懼感,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要做好患者非語言交流的護理,護士除應學習非語言交流的技巧外,還應拓展醫學視野,提高護理技術水平和自身素質,這不但是ICU護士需要面對的,同時也是所有臨床護士都應重視的。

  參考文獻:

  [1]樑東梅.非語言交流在重症監護病房的應用和護理[J].現代護理,2009,122:120.

  [2]武睿敏.重症監護患者不良心理反應的分析與護理[J].護理管理,2006,323:40-42.

  篇2

  淺論基層醫院ICU護理管理

  [摘要] 目的:探索基層醫院ICU的護理管理模式,提高ICU護理質量。方法 以2009年1月實施全方位的ICU管理為分界,將2008、2009年度入住ICU的所有病人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比較二者在院感發生率、意外拔管率、護理缺陷發生例數之間的差別。結果 2009年度的各項護理管理指標均優於2008年度。結論 因地制宜,運用適合基層醫院特色的ICU護理管理模式,是基層醫院ICU護理管理的方向。

  [關鍵詞] 基層醫院; ICU; 護理管理

  隨著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不少基層醫院已擁有自己獨立的重症監護病房ICU。在影響ICU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的眾多因素中,護理工作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因此,探索基層醫院ICU的護理管理,對提高病人護理質量,提升護士專業水平,從而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十分必要。

  我院ICU於2007年9月19日正式開業,共有9張病床,在最初的一年裡,由於護理人員配置太少最初只有14人,且大多沒有經過ICU專業培訓,所以護理質量不盡人意,病人和家屬投訴較多主要表現在對護理人員不放心,對某些護理措施不理解,護理缺陷發生也比較多比如血液製品未及時輸入,病人意外拔掉氣管插管、胃管等管道,造成一定的隱患。針對這些狀況,我們不斷加強護理質量管理,逐漸增加護理人員至16人,強化護理人員三基三嚴的培訓,通過一系列的努力,護理質量明顯提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分別選取我院2008、2009年度入住ICU的所有患者,對照組454例,男297例,女157例,年齡8~103歲,平均58.92±18.04歲;觀察組383例,男240例,女143例,年齡10~97歲,平均60.86±18.04歲。入組標準:1入住ICU的所有患者;2把2009年度作為觀察組,2008年度作為對照組,兩組在年齡、性別構成上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以2009年1月實施全方位的ICU管理為分界,將2008年1~12月入住ICU的病人作為對照組;2009年1~12月入住ICU的病人作為觀察組。通過回顧性研究,總結兩組在院內感染率、意外拔管率、護理缺陷發生例數方面的差異。院感發生率資料來源於我院資訊科的統計資料;意外拔管和護理缺陷發生例數來源於科室的原始記錄。

  1.3 統計方法

  統計分析運用SPSS17.0統計包處理後輸入“臨床醫師統計學助手”軟體自動計算。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加強院內感染管理是ICU護理管理的重要措施

  重症監護病房是集中收治危重患者進行病情監測和治療的單位,其侵入性診療措施較多,是易感人群和感染因素集中的場所,屬於醫院感染的高危科室[1]。近年來,控制ICU院內感染髮生,防止院內感染暴發越來越受到關注。通過以下綜合防控措施,ICU院感率明顯下降,未發生院感暴發。

  3.1.1 加強氣道管理和口腔護理等措施,減少HAP醫院獲得性肺炎和VAP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對氣道開放的病人,嚴格無菌操作,儘量使用封閉式吸痰管,減少氣道感染機會;同時加強口腔護理,防止口腔定植菌移位致下呼吸道感染;機械通氣者使用一次性呼吸回路並及時更換;加強物表、空氣的消毒,減少室內細菌濃度。

  3.1.2 加強導尿管管理,預防泌尿道感染 保持引流系統密閉通暢,防止尿液逆流;保持尿道口清潔,每日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溫水沖洗會陰1~2次;大便後及時清洗,防止大便汙染尿道口而致逆行性感染。

  3.1.3 加強營養支援,提高抵抗力 根據醫囑給予靜脈營養或腸內營養,保證熱量的供給,改善全身營養狀況以增強自身抵抗力。

  3.1.4 加強醫務人員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堅持手衛生制度和標準預防制度,減少或避免由醫務人員的手作為媒介導致病人之間的感染。

  3.2 加強管道護理,防止意外脫管

  3.2.1 妥善固定管道 對照組氣管插管脫管和胃管脫管的病人,有1/3屬於固定不牢所致,我們改進了固定方法,將氣管插管和胃管用高強度膠帶固定在面部後再用棉帶固定到枕後,使管子不易被拔出。

  3.2.2 適當約束病人 躁動、不合作的病人最易意外拔管,特別是在夜間,由於迷走神經興奮,患者心率、呼吸頻率降低,肺泡通氣不足,CO2瀦留,患者出現頭痛煩躁幻覺的精神障礙,易導致意外拔管[2]。因此,夜班護士評估病人後有效約束病人的雙上肢,同時加強巡視,警惕病人意外拔管或及時發現意外拔管並採取有效措施,保證病人安全。

  3.2.3 鎮靜與鎮痛 根據醫囑適當使用鎮靜、鎮痛措施,也是防止病人意外拔管的措施之一。

  從表2可以看出,通過採取一系列措施,觀察組在氣管插管和胃管的脫管率上與對照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心靜脈脫管二者比較無明顯差異,這是因為中心靜脈導管容易固定,不易被病人意外拔出。

  3.3 加強護士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的培養,強化核心制度的落實,加強護理質量控制,減少護理缺陷的發生

  3.3.1 加強重點環節監控 強調護士在輸液、輸血、特殊治療等操作環節中的查對制度的落實,避免差錯事故發生。

  3.3.2 加強重點時段的監控 中午、夜間、節假日是護士容易疲乏或鬆懈的時候,護士長或護理質控小組成員不斷提醒、督促護士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強化交接班制度的落實,同時採取彈性排班制度,搶救病人多、護理任務重時適當增加護士人手,以保證護理安全。

  3.3.3 加強心理護理,滿足患者和家屬的心理需求,避免護患糾紛發生ICU收治的都是各種危重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具有特殊性、複雜性、多變性的特點,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危險[3]。因此ICU患者和家屬的心理護理特別重要。我們的做法是對清醒病人隨時溝通,減少其對入住ICU的恐懼和對沒有親人陪伴的孤獨感;對患者家屬則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合適的心理安慰和支援,理解他們對患者的擔憂,告訴他們ICU護理工作的內容和流程,讓他們相信病人在ICU能夠得到很好的治療和護理。只有我們的工作得到患者和家屬的認可,才能融洽護患關係,避免護患糾紛。通過我們的努力,護理缺陷明顯減少,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性P<0.01。

  3.3.4 建立無責上報制度,及時發現護理缺陷或隱患 基層醫院ICU護士由於工作任務繁重,每天面對的都是病情複雜多變的危重病人,工作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都很大。

  由於種種原因,有的護士出了差錯不敢上報,導致相同的錯誤在科室裡重複發生。因此我們在強調嚴格管理的同時,也給護士一個寬鬆的工作氛圍,對待發生護理缺陷的護士,不以處罰為目的,而是首先從管理上找原因,再和當事者一起分析是個人能力不知還是認識方面的偏差,從而幫助她們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儘管ICU護理工作又髒又累,目前還沒有一名護士主動要求調換科室。

  作為基層醫院ICU的護理管理者,ICU的護理管理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新的課題,我們將不斷努力,儘快摸索出更適合基層醫院ICU的管理模式,以提升醫院護理品牌。

  [參考文獻]

  [1]陳潔瑩. 重症監護病房醫院感染情況分析及預防措施[J]. 中國實用醫藥,2009,435:22-23.

  [2]謝彩娟. 氣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 護士進修雜誌,2007,226:556.

  [3]陳獻,李立平. 綜合護理干預對ICU患者家屬焦慮狀況的影響[J]. 當代護士學術版,2009,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