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毀滅聽課報告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範文,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第九冊第七組中一篇新入選的講讀課文。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圓明園的毀滅》觀課報告
針對張老師的課我們從教學環節時間分配、教師提問、學生參與情況和教學目標達成度四個觀察點分工觀課。在此我只陳述自己的觀點:
一、處理把握教材有度
理解文章時切入點很多,如何把握重點,果斷取捨,這本身又是一門藝術。張老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有其獨到之處。這篇課文抓住圓明園的輝煌和毀滅對比展開教學,層層推進,使學生體會到圓明園輝煌時的壯觀,感到毀滅後的惋惜。
二、認真設定問題提問,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提高思考、理解、表達的參與度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運用得當,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張老師在這節課中,始終圍繞著教學內容,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老師提問的目標指向是很明確的,教師能夠熟練地掌握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問題,層層深入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目標明確,各個教學環節時間分配較合理,教師提問的問題高效,學生積極參與,參與面廣,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較好,教學目標達成度高。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掌握了本課的知識,又能通過學習課文,感悟想象圓明園當年的輝煌,瞭解圓明園毀滅的歷史,牢記國恥,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還能在學習的同時,體會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三、思考:
1、建議切實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深入思考,讓學生真正地與文字對話,與文字交流。
2、延伸教學:讓學生讀後交流談談自己的感受,如:
1、圓明園,水乾了,魚沒了,沒有了買賣街,也不再喧譁了。只有那幾根石柱孤零零的矗立在那裡,似乎在訴說著什麼?同學們你們知道石柱在訴說什麼嗎?
讓學生暢談感想、體會。
2、課堂延伸
有人建議在圓明園的舊址上重建圓明園,恢復它的原貌,你有什麼看法?
二:《圓明園的毀滅》聽課總結
9月26日下午我有幸與全鄉的語文教師一起聆聽了李莎老師的《圓明園的毀滅》這節課,特別是課後李玉峰老師的評課,讓我收穫頗豐,感慨頗多……
李老師雖然初次來我鎮授課,但是卻表現出了他的親和力。俗話說: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講課前,他用緩慢而有溫柔的聲音,認真而又誠懇的態度,與5年級的學生交流互動,增進了解,融釋陌生,消除隔閡,為這節課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師生互動性強,學生參與率高。理想的課堂應該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更多的空間。李老師尤其在突破重難點時,在規範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提供學生主動探索之間求得一種完美的平衡,充分運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形式,尊重學生差異,及時走進學生中間,恰如其分地啟發、指導、點撥,留給學生自由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的自主發展達到最優化,從而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能力,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並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李老師很注重細節。特別是開始的“估量”的讀音,不是ɡu liànɡ ,而是ɡu liánɡ 並且強調了書寫質量,讀、思、寫有效結合。
李玉峰老師的評課,主要圍繞《怎樣來看一節課》這個主題進行了評議。他讓我們思考了兩個問題,一是教學目標應怎樣確定?二是關於學生自學問題。特別是三維目標的確立,李玉峰老師抓住了課上出現的問題作了詳細的說明,說李莎老師確立學生獲取知識的目標,沒有過程與方法。這樣的課堂教學都達不到李玉峰老師的要求,那我們的課更相差甚遠。
我想,我們老師們不懈追求的目標是讓課堂教學更優質,我們通過走進名師專家講堂,一起研究課堂,啟用思維,在思維的碰撞中去整合思維,優化思維,從而達到全體學生在不同層次上對知識的構建,希望能給學生的生命成長打上靚麗的底色,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也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三:《圓明園的毀滅》聽課感悟
2009年12月17日,我們邀請了禹城市實驗小學語文、數學、英語學科的名師來我鄉送課,我有幸與全鄉4—6年的語文教師,還有新店鎮小學語文骨幹教師一起在中心小學聆聽了這節課,其收穫頗豐,感慨頗多……
王新軍老師30多歲,打扮樸素大方,攀談中露出的是涵養與謙遜,令人折服。本節課,王老師沒有用多媒體課件,只有“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科書”,用最原始的教具,在最簡陋的教室,滿懷激情的為我們展示了一節堪為不簡單,實為成功的經典之課。
有人說:靠近清泉,心靈才得以滋潤。走近名師,才能夠真正感覺到榜樣的力量。毫不誇張地說,王新軍老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底蘊,高超的教育智慧,寬闊的課程視野和遠大的職業操守,否則,《圓明園的毀滅》這節課絕不可能這麼精彩。
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感受:
本節課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平和中融有激情,有山雨欲來之勢。記得我在閱讀文化學者餘秋雨先生的作品時,就有此感覺,面對廢墟文化,激動中語言飛奔而流向深遠,給人震撼與沉思……今天,這種感覺又油然而生。
王老師雖然初次來我鄉授課,但是卻表現出了他的親和力。俗話說: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講課前,他用緩慢而有低沉的聲音,認真而又誠懇的態度,與5年級的學生交流互動,增進了解,融釋陌生,消除隔閡,為這節課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師生互動性強,學生參與率高。理想的課堂應該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更多的空間。王老師尤其在突破重難點時,即文中2—4自然段,在規範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提供學生主動探索之間求得一種完美的平衡,充分運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形式,倡導學生做一名發現者,探索者,成功者;他尊重學生差異,及時走進學生中間,恰如其分地啟發、指導、點撥,讓人清晰地瞭解了圓明園的構成和價值;留給學生自由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的自主發展達到最優化,從而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能力,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並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學生的情感比做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做種子,只關心種子而忘了耕地,等於撒下種子喂麻雀。”王老師十分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特別是在兩個“不可估量”的分析,給人以厚重之感,吊起了學生的胃口,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把“憤怒”、“悲傷”、“痛惜”……化成了愛國主義的滿腔熱血。最後一段,老師的10個字“一炬毀名園,千古留痕跡”,更激發了所有人奮發有為的民族精神。
這節課知識與能力互相成長,有思維寬度。在圓明園的平面圖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有理解和想象,還有地理常識性知識,通過圖例將“眾星拱月”的建築佈局展現在大家面前;園中珍奇文物,讓學生用不同詞語表達出來;老師還引用法國大作家雨果的話,來形容這座夢想般的瑰寶殿堂,世間奇蹟。還有在杭州西湖中,想象“平湖秋月”的場景,學生的回答,給人一份皓月當空,銀輝脈脈,水過無痕的靜雅。
老師很注重細節。特別是開始的“估量”的讀音,不是gu liang ,而是gu liang. 並且強調了書寫質量,記得媒體曾經報道過我國中小學有6成學生的書寫質量明顯下降,現在,應該對學生的書寫規範嚴格要求。
讀、思、寫有效結合。有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足可以說明朗讀的重要性。王老師沒有讓學生通讀課文,而是不拘形式地讀重點段落,思考要義。朗朗書聲也是語文課堂的和諧音符,少了它,課堂就失去了活力、生機和智慧。最後,老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體會,寫一下內心感受,提倡用我手寫我心,學生寫的真實,讀得真誠,將小學語文課堂推向一個嶄新的高度。
真實的課堂不可能是完美的,必然存在著缺憾,這缺憾本身就是一種美麗。對於本節課,我想老師是否應該對圓明園的有關情況做一些介紹,這樣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昇華作品的情感。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完美的人引領著另一個或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過程。同時,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應該多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允許我們的實際課堂與預設教案不一致,可以漫無邊際的想象,甚至出現矛盾或錯誤,教師要相信“沒有嘗試過錯誤的學習是不完整的學習”。
每一學期,我都到各校聽好多節課,活動結束後心潮騰湧。我想,教學猶如買鞋,最重要的是要考慮鞋子是否合腳,而是否合腳只有穿鞋的人即學生自己知道。如果教師一味地追趕潮流,講究時尚,看到名師穿了什麼鞋自己就買什麼鞋,那麼,買下的鞋雖然“看上去很美”。但是,學生的腳也許就要受罪了。我們邀請名師來我鄉上公開課,就是為了向名師學習,思考他們成功的案例與經驗,批判地吸收,要轉化為我們自己的理念和行動。
現在,雖然我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優質課堂的模式和理論框架,還缺少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理論基礎,還處在探索和學習階段,但是,我們老師們不懈追求的目標是讓課堂教學更優質,我們通過走進名師講堂,一起研究課堂,啟用思維,在思維的碰撞中去整合思維,優化思維,從而達到全體學生在不同層次上對知識的構建,希望能給學生的生命成長打上靚麗的底色,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也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歸來始覺前路遠!為真實的課堂教學叫好!期待自己的“名師”快步成長!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