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人際關係參考文獻

  中西方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大有不同,對待友情、愛情、親情的態度有很大差異。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參考文獻:

  敖登. 淺談中西方文化差異[J]. 前沿, 2005年第10期

  鄭曉輝. 論中西方文化背景與思維方式的差異[J]. 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 2007年第5期

  徐曉丹. 中西方文化價值取向的差異及其融合趨向[J]. 理論探討, 2005年第3期

  郭 麗 《大學生人際交往個案解析》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林崇德 《發展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蘇厚重 《大學生人際關係原理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凡 禹 《人際交往的藝術》 北京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2.

  蘇連升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分析》 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04年3月

  汪漢榮 龍健飛 王緒朗 《淺談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影響因素及其消除對策》 經濟師 2005年02期

  一、中西方心理捲入度差異

  交往溝通中的“捲入度”即人際交往溝通過程中的心理捲入度,是指人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響的程度。心理捲入程度過高是指個人在心理上與對方資訊的關聯程度過高。例如,在人際交往中,有人會過分地關心對方的事情,朋友遇到困難了,他比朋友還憂心忡忡;朋友辦事出現失誤,他比朋友還內疚和自責等;心理捲入程度過低則相反。在中西方交往溝通的心理表現中,明視訊記憶體在著中國人捲入度偏高而西方人捲入度偏低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際交往,由於受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中國人熱情好客,在人際交往中飽含熱情,似乎沒有什麼可保留的,對於瞭解對方有關年齡、職業、收入、婚姻狀況、子女等問題,覺得都理所當然。而在西方國家中,特別重視對方的隱私權。個人穩私主要包括如年齡、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觀念如支援或反對何種黨派、個人行為動向如去什麼地方、與誰交往等,凡是涉及到個人隱私的都不能直接過問。西方人一般不願意干涉別人的私生活和個人隱私,當然也不願意被別人干涉。

  比如,中國人會直接詢問別人所買物品的價格。因為在中國人看來,物品的貴賤只是表示該物品的質量。而在西方人眼裡,如果你直接詢問別人所購物品的價格,就可能是探問對方的經濟條件,因此,這也是西方人的隱私,屬於不宜直接詢問的問題。如果你想了解該物品的價格,只能委婉地誇耀、讚賞該物品,而這樣的情況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訴你該物品的貴或賤,不會告訴你準確價格。再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喜歡問一句“上哪兒去”,這是招呼的一種形式。而在美國,你如果問朋友上哪兒去,則可能會使對方尷尬,因為這也屬於對方的隱私,是你不該過問的。

  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可以分為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公共距離四種。中國人的空間距離相對較近亦即人際心理捲入度高。我們在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兩個中國少男或少女挽臂親暱而行,而在西方則很少見到。西方人覺得中國人過於親近,而中國人又會覺得西方人過於冷淡、傲慢,過分疏遠,是不友好的表現。如果中國人發現交際對方的衣服上有根線頭,他會很自然地幫助對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裡,這是不禮貌之舉。中國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會上前摸一摸,詢問價錢或質地;而西方人則不會這樣做,他們更多的是羨慕,並直接讚美。

  二、中西方行為方式差異

  交往溝通中行為方式包括思維方式的差異包括很多方面,下面從幾個典型方面來進行闡述分析。

  在溝通的方式上,西方人喜歡開門見山;中國人習慣委婉迂迴。“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斷是西方理論家思考問題的基本方法。由此引發的“線性推理”的觀念,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中國人大多不採取直線形的方法,而是採用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線,人際交往中這種傳統方式導致的做事風格或處事方式,至今未嘗有根本改變。

  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傾向直接提出他的觀點,甚至用辯論的方式來交流。在會議結束後雙方不影響相互情誼。可是在東方社會特別是在中國,傾向於間接婉轉及話中帶話、旁敲側擊的方式溝通。另外,在雙向溝通中,形體體語言、表情動作是最重要的訊息。若是在溝通中表情嚴肅,溝通的氛圍讓別人感覺是在被訓斥、責備,則更易引起對方的抗拒。

  西方人好偏激性思維,一種思維、觀點,總是先全盤否定前人的,提出自己“全新的”,一鳴驚人,在爭論中再逐漸糾正自己的偏激之處,最後被人們接受,成為流行的新理論新觀點,存在主義、行為主義、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派等等,莫不如此。他們在創立理論的過程中特別是初期,往往好走極端且有意言過其實,尤其喜好只“擊”一點不及其餘。待理論建立起來後,再來進行修正。如是有新精神分析學派,新行為主義,如此等等,反正不新不“偏”的東西是沒有市場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凡事必弄個是非曲直,絕不含糊。在國際關係中也如此,經常使用偏激語言或偏激行動[2]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可為典型事例。

  三、中西方自我表現差異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鬥,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的是,中國文化則提倡謙虛謹慎,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無論任何時候謙虛都是一種美德。

  一般來說,中國人大多反對或蔑視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這在中國人看來當然是一種謙虛的說法,而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讚揚者的鑑賞力。可見,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西方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我們一直視謙虛為美德。不論是對於自己的能力還是成績,總是喜歡自謙。如果不這樣可能會被指責為“不謙虛”、“狂妄自大”。比如,中國學者在作演講前,通常會說:“我學問不深,準備也不充分,請各位多指教”;在宴會上,好客的主人面對滿桌子的菜卻說:“沒有什麼菜,請隨便吃”;當上司委以重任,通常會謙虛地說:“我恐怕難以勝任。” 論文論文參考網 而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沒有自謙的習慣。他們認為,一個人要得到別人的承認,首先必須自我肯定。所以,他們對於自己的能力和成績總是實事求是地加以評價。宴請的時候,主人會詳盡地向客人介紹所點菜的特色,並希望客人喜歡;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時候,他們會感謝上司,並表示自己肯定能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