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人際關係差異

  由於中國與西方各國的發展歷史和文化底蘊不同,各國人民在人際交往的習慣也有不少差異。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中西方人際關係差異,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西方人際關係差異

  1.地域文化的差異 由於中西方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的不同,中西方的文化因此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其表現在不同民族對同一種現象或事物採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比如英國是大西洋上的一個島國,四面環海,屬於溫帶海洋氣候,由於受到島國和來自大西洋暖溼氣候的影響,語言上也就有了與大海和西風相關的特定性。

  2.歷史傳統的差異

  由於中西方各民族的歷史發展程序不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歷史傳統也不同。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為主導,經過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薰陶,中國文化的基本特點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以現世性的人倫關係為核心,通過協調性的倫理意識來實現文化和社會的自我肯定。相比之下的西方傳統文化則是以“天人相分”思想為核心,以“倫理與契約”為主體,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

  3.習俗禮貌的差異 習俗文化是形成並貫穿於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並在某種程度上收到本民族的風俗的影響。中國式的禮貌交際最大的特點“卑己尊人”,把這看作與人交際一種美德,同時這也是一種中國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讚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而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讚揚時,會很高興地說一聲謝謝並欣然地接受。

  4.思維方式的差異 思維方式是語言生成和發展的深層機制,思維方式表現於語言形式之中。思維方式的差異是造成文化差異的一個主要原因,同時也是造成語言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文化由於主張“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識異常發達,形象思維非常突出,注重直觀感覺和詩化想象。而西方文化由於倡導“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科技意識發達,抽象思維突出,注重邏輯推論和實證研究。由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語言的不同也是中西方交際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漢英語言在造字、句法特徵、話語組織、語篇結構等方面必然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漢民族重悟性和辯證思維,西方人重理性和邏輯思維。

  5.非語言交際的差異 非語言交際指語言、文字以外的傳遞資訊的方式,包括手語、體語、面部表情、空間利用、聲音暗示、穿著打扮和其他裝飾等。比如手勢在各國有不同的表達意義,不同的文化背景賦予了手勢不同的交際功能。比如中國人喜歡輕拍小孩子的頭部以示喜愛,而西方婦女卻對這種撫愛毫不領情,並認為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非語言交際的差異對中西文化交際差異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6.宗教信仰的差異

  宗教信仰的差異在中西文化交際差異中佔據著典型的地位。中國式的人際關係是典型的人本位思想,中國人沒有自己的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是外來的。中國人只崇拜自己的祖先,而不去拜什麼神,中國人不是在拜神、拜佛,而是禮神、禮佛。西方式的人際關係是神本位。西方人認為上帝高高在上,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並存在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眾多的教派,西方人們把每個星期天去教堂膜拜作為生活的一種必要方式。

  7.人際地位的差異

  中國以家庭為單位,而西方以個人為單位,中國重視合理的不平等,而西方則重視人人平等。在西方,可以直呼長輩的名字,而在中國,這樣做就是不孝,是忤逆。中國不認同西方那種“人生而平等”的觀點,而認為人一出生就不平等,而且是合理的不平等,並且這種合理的不平等大家都能接受,人與人之間合理的不平等所體現的正是中國人的倫理。

  8.權利與義務的差異

  中國重視道德,而西方重視法律。從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不是靠法律約束的民族,中國人一般不遵從什麼戒律,但是提倡典範,重視道德。道德是看不見的約束力,中國式的交際關係主要是依靠道德素質來維護,通過道德彼此約束,約束別人,也約束自己。而西方則重視法律,而且法律規定很明確,執行得很嚴格,完全沒有人情可言,也沒有任何彈性。

  9.為人處事的差異

  中國人之間充滿關懷,通常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之間相互瞭解,再到親密無間,而西方人之間則存在陌生,會自然而然的產生距離,彼此之間保持著戒心。中國式的交際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靠的是心意的傳遞,靠的是相互的瞭解,而西方式的交際建立公平的基礎之上,靠的是法律的保障,比如雙方在合作前會簽訂合同,受到法律的保障。

  10.利害關係的差異

  中國式的人際關係一大突出的特點是人情之間存在著典型的勢利關係而西方式的人際關係存在的是利害關係。在中國,近親則相互照應,而且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一種較勁的力量,在西方,國與國、組織與組織之間完全是利害關係,沒有任何道義可言,個人之間也是如此。

  11.文化等級觀念 在文化等級上,無論是中國亦或是西方,等級觀念都非常強烈。儘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西方文化產生巨大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

  當然,中西方文化交際的差異還有很多,不同的文化習慣產生了不同的交際習慣。因此,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瞭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人才的培養,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在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中國人際關係社會取向的特徵

  當代中國人際關係從根本上說,是以重人倫為本,是“親緣”關係的擴充套件。“人情”是維繫當代中國人際關係的主要紐帶,“面子”是具體地調節中國人際關係的方向和程度的槓桿,“信任”與“和諧”是中國人際關係建立的心理起點,“整體主義原則”在處理人己、群我關係中發揮著潛在的作用。

  1.家族主義取向

  家族主義是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特徵之一,不論是在傳統的中國社會,還是在現代的中國社會,家族主義一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甚至人認為中國社會的基本功能單位是家族而不是個人,並且它的盛行與中國農業社會的特徵有關。可以說,中國的文化教育就是中國家庭制度。中國式人際關係的本質便是血緣根基關係的擴散,是家庭關係的引伸和發揚。中國人的家族主義體現在對家族的認識、情感和意願三個方面,從認知上講,中國人的家族主義強調家族延續、家族和諧、家族團結、家族富足以及家族榮耀;從情感上講,中國人的家族主義則包含一體感、歸屬感、榮辱感、責任***忠誠***感及安全感;在對家族的意願方面,中國人的家族主義則包含繁衍子孫、崇拜祖先、相互依賴、忍耐、順從、為家奮鬥、長幼有序以及內外有別等。正是在此基礎上,使得中國人的生活在運作上處處以家族為主,家族的榮辱重於個人的榮辱,家族的團結重於個人的自主,家族的目標重於個人的目標。

  2.和諧主義取向

  中國式的人際關係通常具有一種“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由熟及生”的人際關係特點,這種關係網幅散串聯,無形而易覺,混沌而清晰。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每個人都似乎是無制約的,可以自己決定與領導、與下級、與同事的卑亢與疏密,但是又都無法超越其內在統一結構。人們在考慮人際關係時,往往就是網路中的一個點,立足於此,瞻前顧後,再三權衡,唯恐有失。中國式的人際關係模式中,和諧性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國人強調天與人、人與人的和諧性甚至到了不求理由的地步,如果有人破壞了這種和諧,不論他是否有理,都是不對的。為了維持關係的和諧,個人要去做符合他人期望的事情,並且在做人的時候要處處小心,要注意給他人面子,儘可能地避免衝突,做到和諧至上。

  3.情感主義取向

  中國式的人際關係的一大特點就是考慮人情關係,這就是所謂的情感法則。人緣關係的最高準則便是融洽,即孟子所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一種具體的道德標準。要達到“人和”,其形式是情感的溝通與回報。“父慈”子便應該“孝”,“君惠”臣便應該“忠”,就比如當年諸葛亮平南蠻,便是在“七擒七縱”中找到情感的溝通,獲得了孟獲“終不反矣”的回報。

  4.他人主義取向

  他人主義取向是指中國人在心理上與行為上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對他人的意見、標準、褒貶、批評等特別敏感且重視。在中國式的人際關係網中,中國人對他人的意見通常都非常敏感,往往花很多時間打聽別人的觀點,尤其是對自己的看法,而正是這種敏感的他人主義取向給人們帶來了積極與消極並存的雙重影響,一方面有利於人們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以便儘早的改正達到與他人的和諧,相反也會使人產生對他人的意見甚至偏激的想法。

        西方式的人際關係

  在西方社會的人際關係中,既存在簡單的一面,也存在複雜的一面。在親情和友情中,既存在淡漠的一面,也存在溫暖的一面。就人際關係的基本內容而言,在各個國家是大體一樣的,只是各自的處理的方式不一樣。西方社會是以一種“簡化”的態度來處理人際關係,所以其人際關係就顯得比較簡單。相對於中國式的人際關係而言,西方式的人際關係相對單純,主要以“論理與契約”為中心,建立在個體主義與利害關係之上。因此,西方人際關係具有可選擇性和契約性,就事論事、公平是西方人際交往的突出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