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預防颱風的小知識
颱風災害是一種普遍發生且破壞力極強的自然災害,一直以來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生命財產安全及發展。那麼,你知道如何有效預防颱風嗎?下面讓小編給大家介紹,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如何有效預防颱風
1、颱風來臨前,應準備好手電筒、收音機、食物、飲用水及常用藥品等,以備急需。
2、市民應留意媒體播放、刊載的颱風訊息,並採取預防措施。
3、颱風來臨時,請呆在安全的室內。如果是在室外,請儘快回到安全牢靠的房子裡,並在路上注意高空墜落的物體,如倒樹、花盆、廣告招牌等,遠離有幕牆的高樓。
4、關好門窗,檢查門窗是否堅固;取下懸掛的東西;檢查電路、爐火、煤氣等設施是否安全。
5、不要去颱風經過的地區旅遊,更不要在臺風影響期間到海灘游泳或駕船出海。
6、將養在室外的動植物及其他物品移至室內,特別是要將樓頂的雜物搬進來;室外易被吹動的東西要加固。
7、住在低窪地區和危房中的人員要及時轉移到安全住所。
8、及時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暢通。
9、颱風襲來時,切勿靠近窗戶.以免被強風吹破的窗玻璃片弄傷。
颱風形成原因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颱風名字由來
《科技術語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颱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文中論及“颱風一詞的歷史沿革”。作者認為:在古代,人們把颱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颱風”這一名稱,作為寒潮大風或非颱風性大風的統稱。
關於“颱風”的來歷,有兩類說法。第一類是“轉音說”,包括三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臺”演變而來;三是荷蘭人佔領臺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oon命名。第二類是“源地說”,由於臺灣位於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颱風北上的路徑要衝,很多臺風都是穿過臺灣海峽進入大陸的,所以稱為颱風。“颱風”是音譯詞,英文中typhoon是根據中文粵語發音toi fong音譯至英文,再進入普通話詞彙中的。
typhoon在美語中指發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熱帶暴風。若追溯其語源,也許很少有單詞能像typhoon 一樣表明漢語、阿拉伯語、東印度語和希臘語的多國語言背景。希臘單詞typhon 既是風神的姓名又是意為“旋風,颱風”的普通名詞,被借入到阿拉伯語就象在中世紀時許多希臘語單詞進入阿拉伯語一樣,那時,阿拉伯人的學問儲存了古典的風格,同時在把它傳向歐洲時又有所擴充。Tufan,希臘語的阿拉伯語形式,傳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語言,11世紀時講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來。這樣,阿拉伯語單詞的衍生,從印度語言進入英語最早記載於1588年,並以如touffon和 tufan的形式出現於英語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風暴。在中國,給了熱帶風暴的另一個單詞-颱風。漢語單詞的廣東語形式toi fung同我們的阿拉伯語借用詞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於1699年載入英語,各種形式合併在一起最後變成了typhoon。
颱風實際上是一種熱帶氣旋。
颱風和颶風都是一種熱帶氣旋,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稱作颱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颱風;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風。
1指亞洲太平洋及南中國海海域的熱帶氣旋。
2颱風是產生於熱帶洋麵上的一種強烈熱帶氣旋。
3隨著發生地點、時間和叫法不同。
①在西北太平洋日界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範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比如在東亞、東南亞一帶就稱為“颱風”。
②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颱風在歐洲、北美一帶稱“颶風”。
③在菲律賓被稱作“碧瑤風”。
④在孟加拉灣地區被稱作“氣旋性風暴”。
⑤在印度半島被稱作“熱帶氣旋”。
⑥在澳洲被稱作“畏來風”。
⑦在墨西哥人則稱之為“鞭打”。
⑧在南半球則稱“旋風”。
4颱風過境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強對流天氣。風向在北半球地區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為順時針方向。在天氣圖上,颱風的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為一組同心圓。颱風中心為低壓中心,以氣流的垂直運動為主,風平浪靜,天氣晴朗;颱風眼附近為漩渦風雨區,風大雨大。
有史以來強度最高、中心附近氣壓值最低的颱風,是超強颱風泰培英語:Typhoon Tip,臺灣譯名:狄普,日本1979年的大範圍洪災就是由這個颱風造成的。
颱風的成因是地面溫度高,氣流上升,海面風和水蒸氣由於比重大,沿地面補充地面空氣,海面溫度低吸收地面上升的空氣、水蒸氣補充空間,由於海面大,溫差小,海面上空聚集水蒸氣多,降雨範圍廣,水蒸氣結水時體積縮小,周圍水蒸氣補充便形成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