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與茶文化的關係
古漢字是承載歷史的信使,是華夏文明的活化石。那麼漢字與茶文化有什麼關係?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東漢時期許慎編撰的我國第一部漢字大字典《說文解字》中,只有“荼”字而無“茶”字。《說文解字》:“荼,苦荼也,從艹,餘聲。同都切。臣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茶之形是從“草禾之中有個人”的“荼”到“草木之中有個人”的“茶”,說明人們已經可以區分養生的禾草本植物與木本植物莖含有大量的木質,一般比較堅硬。無論是“荼”還是“茶”,都是華夏的人文展現,其核心都是“人”。
在我國的遠古傳說中,神農氏是吃植物“螃蟹”第一人。在神農氏時代,傳說中人口繁衍得己經很多了,僅僅靠打獵已經養活不了那麼多的人,因此必須尋找新的食品資源,廣大的植物就成為一種選擇。為了準確地鑑別一些常見的植物的安全性與營養價值,神農氏冒著生命危險做毒性試驗。為了找尋對人民有用的植物,神農氏踏遍了華夏大地的山林原野,遍嘗百草,即使中毒、喪命也在所不惜,以至“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神農氏找到五穀良種,為了解決人們的疾病之苦,他遍嘗百草滋味,使人們懂得應該食用什麼,不應該吃什麼;神農在採藥、試藥過程中毒後“得荼而解之”,認識了“荼”的藥性,“荼”就是今天的茶就成為了我們的國飲。因此,神農時代是進入五穀養生的農耕時期,神農時代解決了植物食物資源問題,其代表人物神農氏就被擺上神壇,神農氏成為傳說中農業、醫藥與茶的發明者。後人依託他的名字寫的《神農本草經》即記述了他發現茶的過程:“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儘管漢字的“茶”未被外國文化接受,但漢字“茶”的發音卻為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所認可,大多數國家“茶”字的發音都源於漢語。
漢字與茶文化的形成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曆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採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以西南、江南地區為表,二級茶區以西北、江北,三級茶區以華南地區為代表。同時,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茶融天地人於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和中國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國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的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中國茶文化的基礎。
茶為一種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長品易健康、長壽,茶品順為最佳、還可作藥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華,順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裡有茶順為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