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的種類
敦煌壁畫在石窟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藝術技巧最精湛,內容最豐富,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理、交通、社會生活、民族關係、宗教史、藝術史、中外友好往來、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形象資料,是非常寶貴的古典藝術遺產。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一起來看看吧!
敦煌壁畫究竟有多少呢?以莫高窟為主體的石窟群577個洞窟中,現存色彩豔麗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被譽為當今最大的美術博物館。據敦煌學專家多年考證研究,內容已基本弄清,可分為:
一、尊像畫 指佛教崇拜的佛陀、菩薩、護佛神等供奉的各種神靈形象。
二、經變畫 利用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現深奧的佛教經典稱之為“經變”。
三、神話題材畫 是中華民族傳統神話題材。指北魏晚期出現的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風雨雷電等道家神仙思想的內容題材。
四、供養人畫像 供養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後世,在開窟造像時,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
五、裝飾圖案畫 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畫主要是用於石窟建築裝飾,也有桌圍、冠服和器物裝飾等。裝飾花紋隨時代而異,千變萬化,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
六、故事畫 為了廣泛吸引群眾,大力宣傳佛經佛法,必須把抽象、深奧的佛教經典史蹟用通俗的、簡潔的、形象的形式灌輸給群眾,感召他們,使之篤信朝拜。於是,在洞窟內繪製了大量的故事畫,讓群眾在看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畫內容豐富,情節動人,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誘人的魅力。
1.佛傳故事 主要宣揚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蹟。其中許多是古印度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佛教徒經過若干世紀的加工修飾,附會在釋迦身上。
2 本生故事畫 是指描繪釋迦牟尼生前的各種善行,宣傳“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生動故事。
3.因緣故事畫 這是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釋迦牟尼度化眾生的故事。
4佛教史蹟故事畫 是指根據史籍記載畫成的故事,包括佛教聖蹟、感應故事、高僧事蹟、瑞像圖、戒律畫等。包含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資料。
5比喻故事畫 這是釋迦牟尼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給佛門弟子、善男信女講解佛教教義所列舉的故事。
七、山水畫 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遍佈石窟,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大多與經變畫、故事畫融為一體,起陪襯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參照現實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繪出“極樂世界”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美麗自然風光;有的是以山水為主體的獨立畫幅。
壁畫內容除以上六類外,還有建築畫、器物畫、花鳥畫、動物畫等。
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彌足珍貴,在結構佈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賦彩設色等方面系統地反映了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及其傳承演變、中西藝術交流融匯的歷史面貌。
早期敦煌壁畫的特點
莫高窟早期壁畫,一般是指從十六國到北朝期間的作品。此期間作品和中後期隋至元代相比,無論內容還是形式表現上都有明顯的不同。
早期敦煌壁畫在內容上的特色,首先是多為佛傳、本生故事和說法圖題材,並逐漸增加了因緣故事題材。佛傳是描述釋迦牟尼生前經歷、事蹟的,本生故事是描繪佛“前生善行”的,因緣故事則是描繪與佛有關的變化事蹟的。這些故事畫宣揚的思想多與禪修有關,著名的如“月光王以頭施人”、“薩埋那太子以身飼虎”、“九色鹿拯救溺人”、“沙彌守戒自殺”、“須達拿施象”、“須摩提女請佛”、“五百強盜成佛”、“微妙比丘尼現身說法”等。這些故事畫,大力宣揚仁慈恩惠、救濟窮困、捨己救生、靜守清規、因果報應之類的思想。此外還有大量的佛像畫,以說法圖為主,是供善男信女供養禮拜的。在上述這些題材的作品中,充滿了對人生苦難的描寫,如割頭、挖眼、刖耳、活埋、被虎吃掉、被箭射死、被水淹死、被狼叼走等等。壁畫描繪這些內容當然是為了說明佛可以救苦救難,法力無邊,從而宣傳佛經,號召人們皈依佛教。但十六國至北朝之所以多選擇佛經上的這些內容加以描畫,也有其時代的原因,首先是,中國早期佛教受小乘教影響較大,強調苦修苦煉。洞窟是僧人修行的地方,在洞窟四壁描繪這些故事,為的是讓他們在修行時觀看,強化他們的忍受力,這叫做“禪觀”。第二個原因是這時期戰亂多,廣大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佛教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裡教給人們擺脫苦難的方法,就是忍受苦難,自願犧牲,以此換取來世的安定與幸福。用今生的痛苦換取來世的幸福,不過是把奴隸鎖鏈上的花朵當作天堂的花圈。換言之,人們在苦難的現實裡只能在幻想中尋求心靈的慰藉。這是時代的悲劇。在今天看來,愈是意識到這種歷史的悲劇性,就愈是能夠對人生與歷史產生清醒的理性認識,因此,這些壁畫在內容上仍然具有深刻的價值。
早期敦煌壁畫也描繪了許多現實場面,如耕地、狩獵,捕魚,造屋、修廟,屠宰、井飲、趕車、騎兵、交戰,汲水,採果,舟渡、治病.奏樂、出殯、舞蹈、卜巫佔相、商隊往來、相撲等等。這些場面都是在上述故事中出現的,其依據是當時的社會生活。我們可以從中瞭解那時期的社會樣相、人物衣著、生活情態等,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此外,早期壁畫還有——些傳統神話題材,如伏羲、女媧、玄武、白虎、雷公,雨師、飛廉等,都是漢代畫象石,畫象磚藝術中常見的。這些中國傳統題材與由印度傳來的神話如阿修羅王等等交織在一起,表明早期佛教壁畫和道家、儒家思想的某種融合。
早期敦煌壁畫在藝術上也獨只特色。首先,多連續畫形式,富於傳奇性和文學性。情節起伏跌宕,引人入勝。但它們又不同於現代的連環畫,即它們不是單幅切割,而是長卷構圖中不嚴格的切割連續。以這種形式表現空間轉換和行為過程,早在漢代繪畫中就已出現如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出行圖》,但到了兩晉北朝時期才普遍應用並充分發展。這些連續畫在空間的處理上,大體是二次元平面的並列結構,不強調深遠透視和三維空間幻感,因此,也不求物象正常的比例關係。為了突出情節、人物和行為,畫家放棄對真實空間邏輯的追求,而求壁畫的特殊空間排列邏輯,表現了古代藝匠的巨大創造性。
早期敦煌壁畫的形象塑造,從十六國到北周是不斷髮展演化的。但總的說來,還是有大致相似的風貌。首先是形象塑造技巧與能力的不平衡,畫動物最成熟、高超,人物次之,自然景色再次之。各類形象都帶有裝飾性,且稚拙、簡略。畫匠們揮毫作畫,大多—卜分自由,憑直感和印象勾畫形象,不求嚴格的形似,毫不做作,流露著一種稚氣,這和漢代繪畫有一脈相承之處。山、樹和自然景色的刻畫,往往只勾其大略,有如簡單的符號,卻並不抽象化,具有一種特殊的裝飾意趣。
這些壁畫形象不特別注重面部表情,而尤其注重動態的描繪。對人物表情的表現,大都強調描繪富於情緒性的身體姿態,且往往加以誇張,這和南朝士大夫畫家強調以目傳神的特色很不相同,它更質樸、活潑,富於動感,並與壁畫緊張不安的內容相和諧。
早期敦煌壁畫中的人物多西域衣冠,可以清晰看出印度和西域風格的影響,畫面多以上紅為底色,面部多用凹凸法暈染所謂“天竺遺法”,多以鐵線定形,細勁有力。北魏孝文帝改制後六世紀二十年代,中原風格逐漸影響敦煌壁畫,漢式衣裝風靡一時,底色也由土紅而變白,原來渾厚質樸的色調轉變為濃麗鮮豔。總之,來自西域和中原的兩類風格在敦煌早期壁畫中漸漸走向融和,從而形成了它的獨特的地域特徵。
1.敦煌壁畫分類作品選
2.敦煌壁畫高清圖片大全
3.敦煌壁畫分類作品選下
4.敦煌壁畫白描圖片大全
5.敦煌壁畫人物線描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