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管理論文
鄉鎮管理是以鄉鎮政府為核心的鄉鎮組織依法管理鄉鎮範圍內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動,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管理主體的多元性、執行決策的直接操作性、組織運作的綜合性、管理環境的中間性和管理物件的涉“農”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影響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經濟
摘要:改革開放之後,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我經濟市發展也因此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欣欣向榮,第二、第三產業因為大量廉價農村勞動力的湧入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農業也因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通過土地規模種植經營,在機械化種植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農民生活也因非農轉移就業獲得了改善,這說明要實現現代化和工業化,必然要通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減少農村人口。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到了另一新的階段,生產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勞動力供求關係的轉變使過去無限廉價勞動力供給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經濟生產成本增加,物價水平通貨膨脹率持續高點不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受到勞動力供應的差異而發展不均衡,相對的卻是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面臨嚴重問題,同時農村勞動力過度轉移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本文通過對有關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相關資料的大量閱讀,並借鑑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運用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方法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經濟問題進行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經濟因素
依據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在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傳統的農業部門和現代的工業部門,傳統農業部門中存在著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受到工業部門高於農業部門的經濟收入影響,農村勞動力向工業部門進行轉移。目前,中國已經不再是農村勞動力因為工資收入水平向工業部門轉移這樣簡單,同時大量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就業,給農村帶來了勞動力老齡化、婦女化趨勢,農業生產因缺少勞動力而荒廢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製約,面臨“空洞化”現象。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農村勞動力在城市中有一個特別符合經濟特徵的名字——農民工,農民戶籍的城市產業工人。正是由於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才促進了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同時工業和的發展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現代化的農用機械和化肥,彼此相互促進,農業得益於機械化率的提升和化肥的使用,提升了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水平,農民收入的增加擴大了農村商品市場的消費能力。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城市工商業在短時間內產生了大量的崗位空缺,因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供應才保證了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並隨著快速的經濟發展,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的城市。同時,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是向大城市,還有向中小城市或鄉鎮的工業部門進行轉移,提升了中小企業的經濟活動能力,豐富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層次結構,農業機械化的提升增加了勞動生產效率,增加了糧食的產能。農村勞動力非農收入的提高,也增加了消費需求,擴大了我國市場的內需能力,增強了我國經濟抗鳳險的能力,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我國依然保持平均9%的經濟增速,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我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消費能力的增加,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所進行房產等開支同時刺激了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及相關鏈條上產業。
在我國,人多地少,土地經營規模相當狹小,農業生產率低下,通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或城鎮轉移,我國農業生產勞動力生產業和農業化生產水平不斷加快,農村經濟的綜合適合和農村現代化水平土地的使用和農業的經營更具規模和效益,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和市場農業的發展,加強大規模土地流轉的可能性。
農村勞動力的過度轉移,使農村人才流失嚴重,青壯年勞動力的非農轉移使農村的農業生產呈現老齡化和婦女化的趨勢。又因為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缺少專業的就業指導,轉移具有很強的盲目性,影響了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了部分地區“用工荒”同大量農村勞動力無法進行轉移的矛盾。
二、影響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經濟因素
一社會化經濟發展水平。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是社會經濟產業結構的變化在勞動力就業領域中作用的結果,農民實現轉移的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社會化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就會越高,農業部門勞動力會因工資收入而選擇就業偏好,從而流向其他非農產業,當農業部門勞動力佔社會總勞動力的比重會下降,隨之工業和服務部門中的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重加大。
二產業與技術選擇。不同的產業部門對於勞動的需求彈性和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所以在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過程當中,受到這種不同的產業部門進行篩選。由於農村勞動力大多素質不高,多集中在建築行業和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餐飲業等。
三農業比較收益水平。農民產業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國固有的城鄉二元結構,依據古典推拉理論認為,勞動力遷移是由遷入與遷出地的工資差別所引起的。而在我國農業通過與工業和第三產業的比較,較大的收益差使農村勞動力希望向城市轉移,同時希望通過轉移,改變生活條件,為自己和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機會,獲得更好的社會環境。
四土地流轉率低。雖然我國過去面積廣大,但是可耕種土地面積與龐大的人口數量形成了很難調和的矛盾。面對較少的土地,部分農民選擇進行非農轉移,但是由於土地使用權的流動性較差,同時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農民權益無法有效保護等問題,給農民的轉移帶來束縛與負擔。因此只有土地使用權能夠自由流轉,農村勞動力才能自由向非農部門自由流動,同時適度集中土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三、針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經濟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一提高城鎮化水平
城鎮化發展的同時也是地區功能和設施完善的過程,以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吸引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進而帶動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的轉變。通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將城鎮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觀念、價值觀念根植於農村勞動力身上,最終實現“離土又離鄉”的徹底轉移。通過城鎮地區特性,進行工業主導型、商貿主導型、旅遊主導型的小城鎮建設,以鄉鎮企業為紐帶,構建城市與鄉村間的橋樑,使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減少阻礙,實現非農轉移就業,減少農業人口占我國勞動力總數的比重。
二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具有勞動密集程度高,吸納勞動力能力強的特點,且第三產業對於投資准入門檻低,投資少、見效快,農村勞動力可以進行自主創業。但是我國目前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水平較低,尤其是農村第三產業發展嚴重落後,同時所具備的第三產業服務能力很差,缺少專業技術服務機構。因此要將擴大農村第三產業的廣度和深度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項重要工作,進行建立體系完備、功能齊全、佈局合理地農村市場結構,增加就業容量。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內部對於勞動力吸納的還具有很大的潛力,對於部分地區的農村農業生產老齡化和婦女化的趨勢,必然要通過增加農業部門內部吸納勞動力能力的提升,來穩固住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問題。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可以通過對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的營銷、農產品外銷過程中倉儲物流等鏈條下游產業的建設,在提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和農業收入的同時,為農業挽留住勞動力資源,避免農村勞動力的過度轉移,在農業發展可持續發展下的適當轉移。
四、結論
截止2013年底,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億,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5%,其中外出6個月以上的農民工達到1.6億,約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8%。因此進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引導工作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本文通過在經濟因素方面的分析,認為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作用,減少政府行政干預,通過政府的政策扶持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農村鄉鎮衛生院合理用藥及其管理措施分析傅衛,孫奕,孫軍安,盧祖洵中國衛生經濟2004-06-05
2、鄉鎮級區域土壤養分空間變異與分割槽管理技術研究黃紹文,金繼運,楊俐蘋,程明芳資源科學2002-03-20
範文二:農村力資源管理現狀及發展趨勢
摘要:我國逐步從人口大國轉型為人力資源大國,農村人力資源因其規模巨大,成為“三農”基礎性問題其中之一。目前,我國未能在農村人力資源管理進行詳盡和規範的研究,使得農村人力資源管理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探尋有效途徑規範農村人力資源管理,成為了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首先系統地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進行了剖析,並在此基礎上探索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現狀;發展趨勢
我國農村人力資源豐富,積極開展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現代化重要任務之一。黨中央指出:要使我國由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中亦指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要完成這一目標,需要積極開展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這是推動城鄉一體化、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目前,我國在農村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欠缺制約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城鄉一體化的程序。因此,探尋有效途徑規範農村人力資源管理,對於加速城鎮化程序、實現城鄉一體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分析
農村人力資源管理是指在農村這一區域內,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方法,對農村的勞動力進行合理的配置,使人與物的配比保持在最佳比例上,同時對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進行恰當的誘導、控制和協調,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從而實現農村發展目標。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的主體包括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家庭和個人等,其中以政府為主;客體包括從事農業的農村居民、外出打工的農民和失地農民等。本文從農村人力資源管理本身、主體、客體三方入手對其現狀進行剖析,試著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一些現狀及問題作粗淺認識和分析。
一農村人資源管理主體現狀
1、管理主體模糊。在對農村人力資源的管理上,政府主要是通過制定相關法規與政策、輿論宣傳等方式進行管理。目前,如果把農村人力資源作為管理客體,那麼其仍缺乏清晰的管理主體。從涉及農村人力資源的行政管理部門來講,有農業、教育、勞動保障、人事、財政、村委會等多個政府部門和組織。對於這種現狀,很難確定哪一個機構可作為明確的管理主體。
2、管理方式分散。在農村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落實的過程中,各個部門依照自身職責完成相應的工作。例如,農業部門站在農業生產、農村發展角度去管理;教育部門站在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角度管理;村委會站在農村行政管理角度管理等等。但是對於農村人力資源整體來講,依然缺乏統一協調的管理組織或管理機構,這使得相應的部門或單位只進行區域性落實,管理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即可,導致農村人力資源管理處於一種“管理分割”的非主管狀態。使得農村人力資源管理主體模糊不清,更談不上明確的管理目標,以致我國農村人力資源出現閒置和浪費的現象。
二農村人資源管理客體現狀
1、文化知識素質低。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資料公報顯示,農村勞動力資源中,文盲3593萬人,佔6.8%;小學文化程度17341萬人,佔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萬人,佔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萬人,佔9.8%;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648萬人,佔1.2%。截止目前,雖然農民文化知識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受傳統小農思想影響尤為嚴重,再加上我國在農村教育投入力度不夠大,農村受教育程度不公,使得農民教育程度處於中低等狀態,制約著農村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程序。
2、思想保守,組織性差。農民因受傳統思想觀念影響,易滿足於現狀,這制約著農村思想道德的建設,使得農民缺乏自強獨立、冒險的精神。由於農民的封閉保守,資訊閉塞,易形成盲目隨意跟風的潮流,導致其自律性差;同時,農民對國家政策的認識與理解不夠準確,使其對新專案、新技術應用缺乏信心,導致農民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這是與農村市場化所需要的開放意識、組織意識背道而馳的。
3、農業勞動力過剩。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投入,使得大部分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奔赴城市尋找就業機會。但是目前我國城市並不具備完全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這使得大量剩餘勞動力滯留在農村,造成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這給農村人力資源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由於農民素質低下,剩餘勞動力遊離在農村與城市之間,給社會增加了不穩定的因素。
4、非農人員困境。這裡非農人員主要指向農民工群體,那些已經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並在城市中找到就業機會。他們從農村中解放出來,遊離在城市與農村之間,一種“似農非農”的存在形態,並以每年急劇的速度增加。這一群體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在經歷城鄉遷移和職業轉變的同時,希望享受同城鎮居民平等的各項福利,並躋身成為城鎮永久居民。目前,這一群體也因自身、制度、社會等種種因素,成為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大難題。
三農村人力資源管理本身現狀
1、農村人力資源缺乏統一協調的管理體系。
目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管理幾乎是一片空白,缺乏對農村人力資源管理進行詳盡的和規範的研究,對於農村人力資源未能形成一套統一協調的管理體系。一方面,農村人力資源規模巨大,其開發管理需要科學的規劃,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然而由於沒有全面統一的預測和規劃,使得農村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盲目性。另一方面,由於農村人力資源管理主體不明晰,缺乏相關組織建設、責任主體,使其對客體的現有存量、分佈狀況、流動趨勢缺乏相關預測、統計、分析,導致對客體的管理、培訓缺乏針對性。所以目前當務之急是建立起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的有效組織體系。
2、農村人力資源管理投入不足,包括教育經費、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等。
農村人力資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農村教育有緊密的聯絡。所以對農村教育、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投資狀況是影響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問題。目前,從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體系看,由於政府投資力度不夠大,使得農村各教育機構資金不足,裝置落後,師資不佳,教育培訓環境也急需改善。不完善的教育環境,減少了農民的培訓機會,削弱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力度,抑制著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
3、農村人力資源結構配置不合理。
高素質人才流失也為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我國長期以來優先發展工業,將“農業剩餘”轉移到工業上來,為城市化程序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這也拉大了城鄉經濟差距,形成了現代化工業與傳統落後的農業並存的二元格局。所以,由於城市物質豐富、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等多重積極因素的影響,高素質人才不願意留在農村,大量聚集於城市。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資料顯示,農村常住人口中勞動力總資源為5.3億,農村住戶戶籍勞動力中離開本鄉鎮外出務工人員1.3億,並特意申明:“按專家們通常測算,中國農業本身需要2億勞動力。”據此速度發展,高素質人才大量外流,剩餘的老弱病殘是否可以勝任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這一巨集偉目標?故我國急切需要建立農村人力資源科學配置及引導流動的工作機制。
二、農村人力資源管理髮展趨勢
一完善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的組織建設勢在必行
農村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制定和實施可以保證農村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它農民自身的利益與國家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實現農村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實施農村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可以指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管理工作,建立切合企業實際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方法。
我國農村人力資源規模巨大並劃分成不同型別的群體,擁有一個明確的管理主體必不可少,所以構建農村人力資源的管理機構勢在必行。目前,在我國也出現了類似農村人力資源管理機構的雛形,譬如湖北省政府成立了 “青少年工作協調委員會”,是一種建立政府指導、管理、協調青少年工作的新機制,該委員會由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司法廳、省財政廳、省人事廳、團省委等20個部門組成的省政府青少年工作協調委員會,副省長蔣大國擔任委員會主任。我國可結合本國國情設立類似的統一領導的協調機構,臨時作為農村人力資源的管理機構,明確管理目標和要求,確定管理職能和方法,使農村人力資源管理逐步擁有一套具有明確“管理主體”的管理體系。
二建立一套合理配置非農人員計劃機制
非農人員的計劃配置機制,是指通過政府合理引導,將非農人員在城鄉之間、產業之間、各個社會組織之間的優化配置過程。面臨我國非農人員不斷增加的趨勢,尤其是農民工數量的驟增,使得農村人力資源在空間分佈持續失衡,這給我國本已形成“二元格局”的城鄉版面又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因此,政府應從巨集觀上把握農村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與分佈並形成一套合理的配置機制。
1、推進農村組織化程序。即通過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發展公司+農戶、農業企業等多種合作型組織,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培育鄉村龍頭企業,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進組織化程度。使得部分非農人員在多種農業類合作型組織中得以配置。
2、不斷提高鄉鎮企業的發展,參與市場競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鼓勵大型企業在鄉鎮投資建廠。同時加速鄉村其他發展,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同時發展鄉村金融業、旅遊業等其他服務業,為農民就業提供廣闊的空間,使得非農人員在農村其他行業中得以配置。
3、城市是吸納非農人員的主要根據地,推進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程序,為從農村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提供更為廣泛的就業空間,使得非農人員在城市中得以配置。
三建立農村人力資源培訓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持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程度,在一定程上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知識水平,提升了農民的知識素養;在農村初步形成了以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為主的人力資源培訓型別,培訓的內容及形式也實現了多元化。但是,個人認為,農村的教育培訓投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一套恰當合理的農村人力資源培訓體系,農村人力資源培訓格局需要應進一步的提升優化。
1、核查現有農村人力資源的數量、質量、結構及分佈等基本情況,以便於管理主體對本區域農村人力資源的數量、質量、分佈、流動比率等進行統計和分析。
2、制定農村人力資源培訓體系的總規劃。根據農村教育培訓發展狀況、農村人力資源教育程度的不同,對農村人力資源制定差異化培訓目標,然後有步驟、有計劃的組織實施。
3、多元化分類開發。針對農村人力資源流動去向,分層次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培訓。一是仍要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的基礎教育,著力提高農民教育程度,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比如取消、減少或補貼各種學雜費,並有效改善農村教育的辦學和師資條件等。二是提升職業技能培訓。針對已經就業的農村居民,根據其職業、崗位的相關要求,實行一對一、點對點式培訓,著力提升其本身職業技能,並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調動農村人力資源接受培訓積極性。三是加大針對自主創業而開展的培訓力度。對回鄉創業的非農人員,政府應積極展開對創業人員的指導和培訓以及一些政策上的優惠。
4、對農村人力資源培訓的執行過程要進行監督、分析和考評,確保完成制定的預期目標。
總之,農村人力資源因其規模巨大,探尋有效途徑規範農村人力資源管理,成為“三農”基礎性問題其中之一。而目前農村人力資源管理主體模糊、方式分散;客體文化知識素質低、思想保守,組織性差等困境;並且農村人力資源缺乏統一協調的管理體系、投入不足、配置不合理等問題。只有通過完善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的組織建設、建立一套合理配置非農人員計劃機制、建立農村人力資源培訓體系等有效措施來規範農村人力資源管理,從而加速城鎮化程序、實現城鄉一體化。
參考文獻:
[1]舒解蘭. 廣東農村人力資源問題研究[D].廣東海洋大學,2012.
[2]趙懂鋒,陳元芳.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探析[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347-49.
[3]甫永民,王徵兵.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的系統分析[J].商業研究,2008,37121-22.
[4]郝慧娟.基於優化配置思路的農村人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分析[J].現代商業.2014,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