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品社我長大了教學設計

  品社課是一門育人育德的重要課程,需要真實的生活素材和人文體驗,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1.能看到自己的成長變化,感受到自己在一天天長大,學會了很多本領。

  2.願意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

  教學重點:

  能看到自己的成長變化,感受到自己在一天天長大,學會了很多本領。

  學生準備:

  1.問家長自己出生時的身高、體重;現在的身高、體重。

  2.從小到大不同時期的幾張照片、自己小時穿過的小衣褲、小帽子、小鞋、奶瓶、玩過的玩具。

  3.作業本、獎帖本。

  教師準備:

  1.一根50釐米長的紅繩,一臺地秤。

  2.一個剪好的小腳丫印,一張彩紙,一支水彩筆,一把剪子,磁貼。

  3.課件、照片。

  4.請幾位家長、班主任老師一起上課。

  教學過程:

  一、腳丫印匯入

  師:出示小腳丫印你們知道這是多大小孩的小腳丫印嗎?

  生:剛生出來的。

  師:對,剛出生的小孩小腳丫印就這麼大。貼在黑板上那現在你們的腳丫有多大呢?

  生:學生說不好,用自己的小手比劃長度。

  師:現在請一位同學到前面,老師當場給他畫一下腳印,看看和你們想的一樣不一樣大。

  一位同學到前面,脫鞋後腳踩在一張彩紙上,師用水彩筆畫腳丫印,剪出腳丫印。

  出示腳丫印看!這麼大。

  貼在黑板上兩個腳丫印比一比,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自然地說出“我們長大了”。

  師:對,我們長大了。板書課題:我長大了

  師:現在就讓我們沿著這腳丫印一起學習、感受我長大了的過程。

  二、分組學習感知自己在長大

  師:課前,同學們蒐集到了很多小時候的照片、玩具、小衣服。下面咱們就和同桌一起學習,看看自己和同學的照片、比比小衣服、玩玩玩具。

  然後想一個問題:在自己長大的過程中,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學生與同桌學習:有的在看自己和同學的照片,有的在試戴小帽子,有的在比小衣服,小鞋,有的在玩玩具。同學們很興奮,又有一些驚奇,學習的興致很高。

  師:和同學一起學習、交流:知道照片中的自己是多大嗎?猜猜帶來的小鞋是幾歲時穿的?小帽子現在戴著還合適嗎?小裙子現在還穿得了嗎?小時候的玩具現在再玩是什麼感覺?……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發現在自己長大的過程中,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生:我長高了。

  師:大家都發現自己長高了嗎?全班齊答“發現了!”

  那你知道自己剛出生時有多高嗎?

  學生們用小手比劃

  師:請一位比劃得比較接近的同學到前面為大家展示他還真是比劃得差不多。

  老師出示一根50釐米長的紅繩看老師手裡這根紅繩兒,我們剛出生的時候,一般身長50釐米左右,老師手裡這根紅繩就是50釐米,也就是說,我們絕大部分同學剛出生的時候就是這麼長。由於紅繩兒形象直觀,學生覺得很有意思,且一目瞭然。

  那現在長高了,有多高呢?

  生:同學又用小手比劃,這次有些同學是站起來豎著比劃的,表情很認真,很天真。

  師:請一位同學到前面老師幫你量量,看看有多少個這麼長了,師用紅繩量有2個多這麼長了。再量一位同學,師用紅繩量也是2個多。

  此時,學生積極性非常高,還舉著小手想讓老師給自己量。不量了,老師看到每個同學都長高了,都有出生時2個多這麼長了,說明我們都長高了。

  誰再說說,你還發現了哪些變化?

  生:我不挑食了。回答不到位,老師進行引導。

  師:那你現在都吃什麼呀?

  生:吃蔬菜,米飯,自己愛吃的東西。

  師:看,她現在可以吃好多可口的食物了,而且還不挑食。那你知道你小時候吃什麼嗎?

  生:喝奶。

  師:怎麼喝呀?是用杯子喝嗎?

  生:用奶瓶。

  師:出示學生帶來的奶瓶小的時候,我們沒長牙,所以只能喝奶,等到4個月左右的時候才能吃一些軟的東西,比如米粥、雞蛋羹。現在你們6歲多了,只要有營養的,都可以吃,這也是我們的一個變化,長牙了,能自己吃東西了。

  還有沒有?

  生:長壯實了。

  師:那你知道現在你有多重嗎?同學說的答案不太統一有些同學記不住了,老師給你們稱稱。出示地稱,給一位同學秤體重。你42斤,那你知道你剛出生時多重嗎?

  生:媽媽告訴我6斤半。

  師:你們剛出生的時候一般都是6、7斤左右,看!現在所有的同學都長了,都三、四十斤了,長壯實了。

  那你們想不想知道你們剛出生時是什麼樣啊?熱情很高答:想。現在老師就請你們看一段錄影,靜靜地看,看你又發現了成長中的哪些變化。

  看配樂視訊:剛出生的小寶寶靜靜地躺在床上,慢慢地看看這兒,看看那兒,家長把她抱在懷裡,喂牛奶,一開始還不會嘬奶嘴,但沒幾下就會嘬了,吃得可香了。再大點,躺在床上會做運動了,一會就把家長給穿好的小褲子踢得快掉了。然後會坐了,家長在逗寶寶玩,寶寶玩得可開心了。再大點,寶寶開始學爬,在她笑著爬時,兩位家長在保護,怕她摔著。再後來,家長扶著學走路了,寶寶更開心了……

  生:聚精會神地看,先是睜大眼睛很好奇,一會又面露微笑,然後很開心很感興趣的樣子。很多同學看完還想看。

  師:你又發現什麼了?

  生:剛出生時只能躺著,後來會坐、會爬、會走了。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這位可愛的小寶寶就是咱們班的一位同學,猜猜她是誰。

  生:同學們前後左右地在看、在尋找,猜了好幾次也沒猜對。

  師:請這位同學自己站起來吧。大家恍然大悟,很驚奇,還有點不相信。看!她現在已經長大了。

  師:我們不僅身體上長大了、長高了、長壯了,我們還學會了好多其它的本領呢,想想你都學會什麼本領了?

  生1:我會踢球了。

  生2:我會彈琴了。

  生3:我會摺紙了。

  生4:我會幫媽媽做事了。

  師:看到你們長了這麼多的本領,家長們可高興了。

  今天鄭老師就請來了一些同學的家長,想不想聽聽在你們的成長中,家長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學生異口同聲地:想!

  家長1: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孩子第一次會叫媽媽,當時我激動得眼淚都流出來了。

  家長2: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夜裡,孩子發高燒,我和他爸爸一起帶他到醫院,他一直在哭,看著他難受的樣子,我可著急了。輸液的時候,針紮在他的小手上,疼在我的心上,直到他睡著了,我才鬆了一口氣。

  師:我也是一位媽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驚喜,也有擔憂。你們每一次長本領的時候,都是家長最高興的時候。但你們長大也是很不容易的,比如生病了、磕著了、摔著了,家長會很擔心、很著急,所以說在你們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和你們一同經歷,給予了你們很多愛,付出了很多艱辛。板書:家長

  想一想,現在你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生: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生:爸爸媽媽謝謝你們。

  三、交流展示感知自己在進步

  師:在家長的精心養育下,同學們漸漸地長大了,今年的9月1日,你們背上了書包,高高興興地走進校門,成為了一名小學生,學校裡有親愛的老師、可愛的同學,現在我們上學已經3個多星期了,聽班主任李老師說你們有了很大的進步,下面請你拿出自己的作業本,獎帖本,和同桌說說自己開學後的進步。

  生:開啟作業本、獎帖本,很興奮地與同學交流。

  師:誰願意給大家說說自己的一個進步?

  生:我回答問題聲音變大了。

  生:我寫字比以前漂亮了。

  生:我會擦黑板了。

  師:想不想聽聽家長眼中你們上學後最大的一個進步?異口同聲:想

  家長1:孩子回家以後能先寫作業,然後再做別的事情。

  家長2:孩子原來愛睡懶覺,現在能按時起床了,還會幫家長做一些簡單的事了。

  師:班主任李老師也想誇誇你們呢!

  班主任:李老師很高興能和你們一起學習、生活。雖然上學才3個多星期,但同學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比以前寫字整齊、漂亮了,會聽講了,愛勞動了,懂事了,希望你們繼續努力,老師相信你們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師:鄭老師的學生和你們一樣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也想和你們一起分享。看照片:培新小學同學的作業、畫。說說好在哪兒?

  生1:他們寫的字很乾淨、整齊,筆畫直。

  生2:他們畫的畫顏色很漂亮。

  師:會觀察,能發現別人的優點也是你的一個進步。

  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們每個同學都有了進步。板書:老師

  師:你覺得咱班誰的進步大,請你誇誇他。

  生:我想誇李紅,她作業寫得好。

  生:我想誇王倩,她愛幫助同學,上次我有一道題不會,她給我講,我就會了。

  生:我想誇張正,他下課幫老師擦黑板。

  師:能發現同學身上的進步也是你長的一個本領,發現誰身上的優點,就要向他學。板書:同學那你還想在哪些方面有進步?

  生1:我想讓自己的作業寫得更工整。

  生2:我要按時起床,不用媽媽催。

  生3:我要學著幫老師做值日。

  師:老師知道每個同學都想有更大的進步,那現在你有了新的目標就要努力去做。在做的過程中,

  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學習別人好的做法,如果遇到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難,還可以問老師、同學和家長,他們也會幫助你。

  四、總結

  師: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老師、同學陪伴著我們,給我們關心、幫助,給我們愛。

  你們還會不斷地長大,板書:……老師相信,你們還會增長新的本領,取得更大的進步。到時候,我們再一起來說說長大了的故事。

  二下品社我長大了教學反思

  在教學程式上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活動程式,整個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操作表現來完成。

  在匯入部分開門見山,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幼兒主動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在自由探索這個環節里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小朋友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在這一過程幼兒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討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相比,自己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體現。幼兒對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引導幼兒觀看兒童生長的不同時期的圖片、照片,幫助幼兒認識自己是怎樣長大的?讓他們深深地感受到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情感,目標三得到了體現。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瞭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幼兒進行操作活動。第一次操作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第二次操作請幼兒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或是在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貼在樹上。

  不足之處:在活動最後,應該增加一個分享快樂的環節,這也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為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悅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目標二才能得以體現。

  其次,原計劃有一個展示自己的環節,讓幼兒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幼兒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在備課過程中考慮到時間關係就捨棄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在說課稿的設計指導思想中沒有及時更正,反映出說課稿和教案不符現象。

  第三,在教案中有兩個失誤地方:匯入部分,原計劃提問幼兒“請小朋友看看都有什麼”改為後來開門見山“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許多漂亮的衣服、鞋子,請小朋友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兩個匯入環節都出現在教案上,另一個在準備過程中的空間準備應該是把桌子排成“同”字形位置,針對以上兩處失誤將及時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