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預習的內容及注意

  課前預習是學生學好新課,取得優良成績的基礎。課堂應該預習哪些內容,該注意哪些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了,以有助於同學們的學習。

  初步理解一下要學的基礎知識;複習、鞏固、補習與新內容相聯絡的舊概念、舊知識;歸納新知識的重點,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難題是課前預習的重要內容。

  一. 課前預習的內容

  課前預習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圍繞基本概念、原理、法則、規律、公式等閱讀教材。

  2. 做課後練習題,目的在於檢查自己閱讀時的理解程度。

  3. 結合做練習題再讀一遍教材,以求對知識有較深入的理解。

  4. 發現先前的知識沒有掌握時,回過頭再補上來。

  5. 做預習筆記,將自己的思維成果記錄下來。預習筆記要線索清楚、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條理化的筆記有利於記憶。

  二.預習時要注意的事項

  2. 根據老師的教學進度、教材本身的內在聯絡和難易程度,確定預習的內容和時間。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提前一星期自學下星期要學的新課,也可以先初學一遍教材,然後在上新課之前***一天或一星期***再自學一下***次日或下星期***要學習的內容。預習的時間一般安排在完成當天功課之後的自習時間內。

  3. 課前自學要講究質量,不要有依賴老師解決問題的思想,而應力爭在老師講課以前把教材基本或大部分弄懂。實踐證明:這種指導思想可逐步使學生獲得自學能力和自學效果。反之,如果帶有依賴老師解決問題的思想進行自學,就會失去自學的信心,自學能力就不容易培養起來。

  4. 反覆閱讀新教材,運用已學的知識、經驗以及有關的參考資料,多問幾個為什麼;進行積極的獨立思考,發掘新舊教材的聯絡,掌握新課的基本內容,盡力弄懂新教材中的每一個新概念,找出重點和難點,明確新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5. 將新教材中弄不懂的問題和詞語記下來或在課本上做記號,使自己的大腦處於積極的思考狀態,為接受新知識做好思想準備。

  6. 不懂的問題,經過獨立思考***包括運用參考資料***後,仍然得不到解決的,可以請教老師、家長、同學或其他人。

  7. 結合課前預習,做些自選練習題,及時驗證自學效果。還可以進行一些必要而又可以做到的某種實際操作、現場觀察、調查研究,以豐富感性認識,加深對新教材的理解。如利用課餘時間製作數學和物理模型,做小實驗,參觀各種展覽等,這有利於學生理論聯絡實際,手腦結合,大大提高自學能力、自學效果和興趣。

  8. 新教材和學過的舊教材是連續的,新知識是建築在對舊知識理解的基礎之上的。課前自學若發現與新課相關的舊知識掌握得不牢時,一定回過頭去把有關得舊知識弄懂。補習舊知識,可以結合某一個不懂的問題進行。如果舊知識缺漏太多,也可以利用課餘時間系統地補習。

  9. 要認真做好自學筆記。自學筆記主要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1. 教材的某一課***或某一章節***中重點部分摘抄和自己對重點部分的學習心得。

  2. 教材的某一課***或某一章節***中幾個主要的前後緊密聯絡的問題和自己對這些問題的學習心得。

  3. 在自學過程中,所查閱的參考書或工具書中有價值的內容摘抄和自己對這些已摘抄內容的學習心得。

  4. 自學某一課***或某一章節***的主要心得體會。

  5. 提出在自學過程中自己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

  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 要切實學進去。預習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環節,走馬觀花地看看書不等於預習。

  2. 要有時間限制。對於中學生來說,學習任務相當繁重,不可能抽出很多時間進行預習;再者,長時間的預習會使人感到疲勞,效果也不好,一般來說,每天抽出10-20分鐘的時間進行預習即可。

  3. 最好從一兩門學科開始,待取得經驗後再推而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