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課堂反思

  《信客》是一篇情感色彩、人文色彩很強的散文。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一篇看似比較簡單的寫人散文,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師生共同推開了一扇扇文字的“小窗”,對文字進行了細讀。結合課文的分析讓學生掌握了這種細讀的方式。本文篇幅較長,教學中宜採用長文短教的方法,對兩個信客分析,應該以年輕信客為主題。但是本堂課的設計,採用並行的線索。這樣使得學生對兩個信客的主次認識不是很清楚。另外,由於重點落實對主題的深入探討,對語言的分析比較少。其實餘秋雨大師的語言很經典,很精闢,應該引導學生去體會和仿寫他的句子。

  但是本堂教學中教師的板書設計很有特點,語言很精練,基本對仗,對學生在語言上也是有引導的。拓展中聯絡了現實,恰好能引導讓學生去評價前段比較熱點的事情,讓學生相信我們的社會雖然缺少誠信,但是善良的人還是在誠信的道路上艱難前行。這樣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目標也就順利完成。作業設計,主要引導學生用本堂課學過的閱讀方法,去閱讀餘秋雨的其他作品,讓學生真正去認識大師。整堂課,思考的成分比較多,感覺上比較沉悶,但是《文化苦旅》討論的主題本身就比較深刻,讓學生去感受這個沉重的主題本來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篇2

  《信客》上完後,教研組在一起研討時,普遍認為這堂課體現了老師的功底和素質,但卻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舉手不踴躍,發言人數少。其實當時在課堂上我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嚴重問題。一堂課是由師與生組成的,它不僅屬於老師,也不僅屬於學生,否則就會變成一言堂,變成菜市場。師生之間應該是心靈共通的,能產生共鳴的。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共鳴?最重要的就是老師課堂上的提問和引導,其次,是師生之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本節課暴露的問題,使我清醒的認識到,提問要善於抓住契機,引導要注意把握梯度,平時要與學生多交流,加強感情聯絡。

  原以為,這一節課堂氣氛會比較活躍,但實際情況與預期得相差甚遠。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學生課前預習不夠充分,不能快速從大量的內容中提取出關鍵句或關鍵詞;此外,我個人在調動學生積極發言方面缺乏技巧,加之眾多老師聽課,連平日發言極為出色地學生也顯得拘謹不敢回答。這一些都導致了對“信客”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夠深入、不夠精闢,相比之下,較為簡單的整體感知卻花了太多時間。在拓展延伸環節,“雪山信使***拉姆”這一材料,本該是這一堂課中最富有視覺衝擊力、最能引起師生情感共鳴的一則材料,但由於課前已讓學生查閱了相關資訊,當我展示她最具代表性地圖片時,學生已沒有新鮮感,情感反應並不強烈。加之,起來概括此事件的同學,並未能講你最值得說的事蹟概括出來,所以,***拉姆材料沒有發揮到其最大價值,這實為一種遺憾。 另外,頒獎詞的設計也是一個敗筆吧。頒獎詞學生平日接觸的就比較少,而且頒獎詞本身對語言的精煉就有相當高的要求。當時,連寫作能力非常強的學生在一首歌過後,都難以完成一兩句,可見對於初中生來說,這難度太大了,未能達到課堂練筆目的。課件臨時出問題,是本堂課的小插曲,今後開課前,一定要在所使用的電腦上做最後的測試。 雖然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引導方面若能更好些,學生會有更大的收穫。

  篇3

  《信客》的公開課執教已經過了將近4個月了。對本文執教存在的不足之處,始終讓我放不下心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對執教本文有了新的想法。該文的執教的最大不足終於在我的思考下,浮出水面:開放度不足。在執教過程中,我為什麼提高了“老信客”的量,本來在文字中“老信客”的地位是低於“年輕信客”的,我的執教中為什麼會提高“老信客”的地位呢?細細想來是對“老信客”這個悲情人物的久久不能割捨。“老信客”雖然失信,但是他耿耿於懷,能全盤否定他的“誠信”嗎?“年輕信客”雖然公功德圓滿,但是他順應時事,急流勇退,對“誠信”是一往無前的執著嗎?這些東西是可以讓學生探討的。那麼作者對這兩個人物的態度是怎樣的呢?“年輕信客”最終選擇永遠陪著“老信客”是否有“懺悔”?對“老信客”是否也從心底裡還是佩服之至的呢?

  如果我再次執教該文,我會在引導學生認識這兩個人物後,去探討以上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更加開放。不管討論的結果怎樣,我的心裡還是有一種“老信客”情懷。就像餘秋雨先生在《文學創作中的未知結構》中講到的“兩難”的境界。我認為“老信客”就處於這樣的兩難的境界:內心極度最求誠信,但客觀事實不容他繼續信客職業。但是“老信客”用找一個新信客來實現自己的心願或完成沒有完成的使命,是一種心靈的救贖。為了實現救贖他盡力自己的最大努力:諄諄告誡***揚起受傷的手***,悉心教導***告訴新信客做信客的本領***,隱瞞苦難***不告訴新信客做信客的代價***。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人物,他的“悲情”比“年輕信客”的“功德圓滿”對讀者應該更有衝擊力。我實在放不下“老信客”。我要為“老信客”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