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生的墳有感

  在《大學生的墳》這本書裡,作者劉興奇對中國大學生的現狀、大學生面對的問題和困擾幾乎一一作了描述和分析。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篇一

  剛看完了劉興奇的《大學生的墳》,才知道我們過得生活是有多迷茫與頹廢,如果我們再繼續這種不敢與改變現狀的大學生活,或許三年後的我們連一個得到別人認可的機會都不能!我們花那麼多的父母的血汗錢,卻在睡懶覺與打遊戲中浪費了大量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學習自己想要學習的東西的寶貴時間!自卑,軟弱,不敢交流,見識短淺甚至於還嚴重依賴,這些對我們來說,改變真的很難嗎,難的話我們就該放任嗎?這些弊病如果我們不能改正,大學四年之後我們只能拿到一個不能證明自己的千篇一率的畢業證書和結業證書,我們這四年真得到了應該有的鍛鍊嗎?不能,我們什麼都得不到,只是在這座大學生墳裡多了一具無名的骸骨,毫無用處!

  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改掉自己那些頹廢的習慣,漸漸加強自己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和專業知識實力,人際關係等來增強我們的競爭實力,從而活出自己的色彩!

  篇二

  花2個小時15分鐘,快速讀完了這本書。在對所獲感想陳述以前,我首先我談點自己大學生涯的感悟:中國的學生很多是盲目的,也許他們可以當幹部、他們可以通過各種證書考試、他們可以成績優秀等等,當然並不是因為我不是以上的某種人而反對他們,但是當我問周圍的同學:“你想要怎樣的生活?”,回答常常是“當官”、“做生意”、“進企業”、“隨便,只要能賺錢,都行”。但是也許我們忽略了,生活和活著是不同的。身在政法類高校,看著國家的一些制度,我很能理解我們大學生的各種狀況。畫家陳丹青說:“要是想賺錢,15、16歲就夠了……在以前,我會鼓勵有能力的年輕人不通過考試途徑,自己出來闖……但是這幾年發現這樣的做法還是很難的。”大學擴招以來,教育變得產業化,身為社會的一員,我們大部分學生遵守流程進入大學,成為了像工廠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一樣的同質產品。我們學習,也許想到的不是自己學到了什麼,而是終於離通過考試又近了一步。我們寫作論文,方法亙古不變,形式大於內容。我們考研,不是熱愛,而是被迫與隨波逐流。我們找工作,不是考慮自己適合什麼,而是考慮什麼在外界看來更好。大部人都在別人的定義裡生活,而忘記了自己定義自己的人生。當然,陳丹青還說:“在現在的環境下,能最終出頭的大學生只有那麼幾個。”因為,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你的熱愛、激情、奉獻精神、抗壓能力、行動力、學習能力、執行力都是不能缺少的。同時,自己要不斷增加自己的資訊量,愚昧和不適應往往是因為無知和資訊不對稱。最後,還要加上一個信仰,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信仰,哪怕是在你探索中的信仰。

  剛上大四的時候,身在美國的摯友問我以後想幹什麼。我告訴他:“我喜歡的是寫作、旅行和音樂。”表面上有一點答不對題,但是我認真思考後覺得:找到了自己內心最原始的熱情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擁有的財富和名望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換而發生變化,你所能真正擁有的,是你對待你生命的態度,你尊重你的生活狀態並且熱愛它,同時你也擁有對不適感改變和接受的權力。

  在《大學生的墳》這本書裡,作者劉興奇對中國大學生的現狀、大學生面對的問題和困擾幾乎一一作了描述和分析,會讓我把一些曾經一些斷斷續續的但雷同的觀點連線成一個體系。當然這本書也給我啟示:由於作者本來是一位創業者,必然有商業意識,當他提到很多研究生、博士生,因為窮而活不下去的時候,他認為這些大學生不會生存、沒有商業意識。但是我認為走進這種困境的學生中,除去逃避社會的,沒有理想和規劃的,還有一類屬於受到成長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們也許想單純學習、單純想做學問,但是當他們發現現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理想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情形沒有的時候,他們受制於瞭解的太少,就會困在原地,越來越失望。以前我也希望把學習和工作、事業劃一個絕對清晰的界限。但是我現在會認為學習只是手段,它為你找到你喜愛的生活方式服務,並且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無止境的事情。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拿我最瞭解的東西舉例,如果你當一個專利權方向的律師,專利的種類本來就很多,涉及醫學、化學、工程學、物理學等等。你代理每一個案件需要的知識可能都會不同,你不可能樣樣精通。只有在那個時候快速學習相關知識,你才能勝任工作。大學生是應該多多觀察社會的,世界的發展,讓舊時封閉的空間已經不在封閉,對待同一個問題,處理的方法多種多樣。多多瞭解各種想法和觀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這樣的好處,不僅讓你活得更有希望,還有就是不會自己困死了自己。正所謂“樹挪死,人挪活”。

  篇三

  大學生的“墳”,劉興奇寫的,讀後感受頗深。我覺得作為大學生我們都應讀一讀,好讓我們改變現在的頹廢心態,更接近成功一步!

  我見過很多努力的大學生,可是他們的努力方式卻非常錯誤。我看見太多的學生花了大把的時間和金錢在學英語,不僅沒學出個什麼名堂,還廢了自己的專業和其他方面的能力;我見過太多的人在考研,僅僅是因為他們身邊的人都在考或他父母讓他考;我見過太多的人在瘋狂自習和拼成績,只是為了那點可憐的獎學金。這樣的努力,就像南轅北轍一樣的徒勞。

  讀過大學的人都知道,現在很多大學生迷茫、頹廢、墮落或者盲目自我感覺良好,這部分人的思想、精神、信仰、未來的競爭力等都已經進入了墳墓。?

  認清了你自己,就認清了整個世界。成大事者不拘專業,有軟實力笑傲江湖。

  一隻猴子絕對不希望它管理的物件是會思考的人,而希望是一群沒腦袋的豬。

  大學生身上有兩個腫瘤:一個是迷茫,一個是頹廢;前者是良性的,後者是惡性的。

  “這本書不是寫給幼稚和八卦的人看的,所以裡面沒有很多精美的圖片和太多的心情日記;這本書也不是寫給頹廢的人看的,因為頹廢的人是不會看書的;這本書主要是寫給那些上進但可能有點迷茫或者其他問題的人看的,是寫給那些一直在為改變命運而奮鬥的人看的,因為他們就是我的同類,我愛他們!”

  在這樣一個時代,只要是上過學的人都學過英語。在很多英語癲狂症患者看來,好像沒學好英語人生就不完整,人就白活一樣。雖然大部分人學了英語都沒什麼鳥用,但很多人無視這個事實,依然前仆後繼地懵著腦袋往前衝。我經常說,有一些人註定因為學了英語,而被英語害死。

  有一天我和一堆大學生聚餐,酒足飯飽之際,大家紛紛從不同的角度對大學生進行了分類。事後我覺得這些分類不一定完善,但它確實是大學生們的“真知灼見”,因為都是自家人看自家人,看得比較通透,而且其中很多語言來自民間,頗有鮮活的江湖氣息。於是我把它輯錄出來,希望讀者朋友們可以藉此看看別人眼睛裡的自己,對於認識自我和定位他人多少有些益處。由於是大學生們在酒酣耳熱之際的神侃海聊,難免存在有待商榷之處,所以我在每一條後面加了一個評論。

  在人們的觀念中,“希望”應該是一個很正宗的褒義詞了,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希望小學呢。不過凡事都不絕對,就比如“希望”這個詞,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意蘊,我就見過很多人被“希望”給廢了的。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創辦軟實力,我說有很多原因,簡單地說就是要把被傳統教育教沒了的能力給教回來,比如教學生做人,教學生說話,教學生處理好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