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變化易致病人們該如何防病
秋分,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從此,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天文學把秋分作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這意味著真正的秋天即將到來。中醫講究“天人合一”,養生防病要根據季節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秋分到來之際養生該注意些什麼。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秋三月,此謂容平……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四季的季節特點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季是一個“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尤其在秋分以後,秋主收的特點更為明顯,陽氣、陰津等都要進入收藏、收斂的狀態,為冬季做準備。
收養神氣心理平靜
經過一夏的生長,萬物逐漸結出果實,步入秋天收穫的季節,世間萬物都呈現出從容***的狀態。人的生命活動適應季節變化,與大自然保持一致,也應當收斂神氣,保持平和心態。即在精神情志方面要收斂各種嗜好、慾望,保持寧和的心境,“使志安寧”,順應秋之“容平”。秋天草葉枯落、花木凋零,一派蕭瑟,極易引發人淒涼、悲傷之感,使之產生憂鬱、焦慮、煩躁等情緒變化。這些消極情緒會加重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應該注意避免。
使神氣收斂,情志***,就要從生活起居、運動等多方面進行調節。如生活規律,早睡早起,適當運動,積極鍛鍊身體,並選擇一些寧心安神的娛樂活動,如書法、繪畫、賞花等,也可登高望遠,以開闊心胸,使內心豁達,心曠神怡,從而***神志。
收養陰津預防秋燥
秋分以後,雨水漸少,秋燥便成為氣候主流。秋燥最易傷陰,引起口咽乾燥、咽痛咳嗽、面板乾裂、便祕等症狀,因此必須注意固護陰津,養陰防燥。所以這一時期應保持居室內的溼度,平時注意多補充水分,多吃一些水果蔬菜,一些益陰的中藥如沙蔘、麥冬、桑葉等也可以適當服用***如泡水喝***,都有不錯的效果。
另外,秋燥有溫燥、涼燥之分,秋分以後天氣漸冷,因此會以涼燥為主,即在燥的症狀外還會增加受涼的表現,如畏寒怕冷、咳痰發白等。故此時亦需注意防寒保暖、固護陽氣,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適度“秋凍”,睡覺時要蓋好被褥,少吃生冷食物,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更要注意固護脾胃,以防寒冷刺激引發舊患。若出現咳嗽有痰,可用杏蘇散發散風寒,宣肺化痰。
收益肺氣防呼吸病
按照中醫五行五臟配屬,秋屬金,主肺,肺合鼻、皮毛。秋天涼燥之氣又最易侵犯口鼻皮毛而首先傷肺,引起口脣乾燥、乾咳甚至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所以在秋分之際也要注意保養肺氣,防範呼吸道疾病,可服用黃芪、太子參、杏仁等入肺經、補肺氣的藥物。
《素問·藏氣法時論》上說:“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在飲食調養上可以多食酸味、少食辛味,並配合以甘潤之品,以合秋收之道。因為酸可收斂肺氣,酸甘又可化陰,以滋益陰津;而辛味則會發散肺氣。故應少食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物,適當多吃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如秋梨、石榴、葡萄、柿子、甘蔗、藕、百合、銀耳、蜂蜜、乳品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但同時注意不要過補,否則會給腸胃造成負擔,以致胃腸功能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