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教師教學反思

  成語是在人們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固定片語,有著固定的結構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內涵,是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詞彙和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的難點。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過去,在校本成語故事課的教學過程中,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一個是一節課學兩個成語故事,時間總是不太夠用,有時只能完成一個故事的教學任務。再一個問題是我每次講完故事,就讓學生說出喻義。學生往往亂說,因為他們對故事的理解還不到位,我就讓他們再複述故事,如果學生還說不準,我怕時間不夠用就給出現成答案。讓學生硬把答案記住。

  為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在教法上不斷探究,終於尋找到了較好的教學方法。

  過去我是讓學生全文複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這樣耽誤了好多時間。現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語原意和喻義的重點部分讓學上覆述或表演,再設計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這樣,學生就能很容易地說出來成語的原意和喻義,真是水到渠成,又節省了時間,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如成語故事《焦頭爛額》和《曲突徙薪》來自於同一個故事,這人故事較長,要是一遍遍去複述全文,時間肯定不夠用。我仔細分析,發現故事當中客人對主人提建議的那段話,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賓客說的話就是故事中蘊藏的道理。我就把這兩段作為重點,讓學生複述,並畫圖加以演示,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歸納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義。而後我又通過設計問題:那些救火的人被燒得怎樣?他們的處境如何?引出了焦頭爛額這個成語的願意和比喻義。最後又讓學生用這兩個成語進行說話練習。由於問題設計精當,不拖泥帶水,只用了半節課時間便完成了這兩個成語的教學任務。

  後半節課,我採用了猜畫謎的方法匯入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成語的教學之中,由於方法新穎,學生感到新鮮有趣,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我趁機讓他們分組表演,把鷸和蚌爭鬥的場面再現出來,並讓學生說出誰贏誰輸,而引出雙方爭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從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說出了這個成語的喻義。並通過聯絡例項讓學生加深了理解,並能夠學以致用。

  這次縣教研室老師來聽課,我輕鬆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讓學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時,知道了成語的來源,瞭解了喻義,學會了使用,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

  篇二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豐富語言的積累。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也非常重視學生語言的積累,特別表現在大量成語的練習上。因此,我在上這節課時一直緊扣這個中心,變換多種形式,從不同方面積極引導學生成語的積累和運用。這節課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擦出了不少的“火花”。

  一、新

  “新”主要表現為本節課的組織形式上。本節課,我以模仿中央電視臺的“非常6+1”欄目為貫穿始終的主線。本節課的開始,我就以一句“同學們看過中央電視臺的非常6+1的智力闖關嗎?今天老師就設定了幾個成語關,你們有信心闖關成功嗎?”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知難而進,積極進取的豪氣。

  在整節課中,一共設定了五道難關,一關比一關難,一關更比一關富有挑戰性,學生在闖關的過程中披荊斬棘,經受著難題的困擾。在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也享受著成功的喜悅。那一張張緊鎖眉頭積極思考的臉、那成功闖關的掌聲,給予了我無限的激動和啟發,在課堂教學中只要積極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挑戰的氛圍,就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

  “巧”,表現為成語練習形式的設計巧妙。本課我一共設計了五個闖關的環節,每個闖關的環節,其實都是複習了一個成語的練習形式。五種形式分別是:①選擇正確的讀音***讀***;②訂正錯別字***寫***;③成語填空、成語分類、按要求寫成語***背***;④聯想題***理解***;⑤造句、寫段***運用***。

  這幾種練習形式,基本涵蓋了小學階段的成語練習形式。學生們在這幾種練習形式中,能做到遊刃有餘,也就能說明他們的成語積累程度了。整節課完成下來,大家頗有成就感,說明平時的成語學習,還是紮實的。同時,也更加激起了同學們繼往開來的信心。

  三、練

  因為,本節課是成語複習課,所以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不能少,否則,教者講多了,就會顯得是喧賓奪主了。從本節課來看,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還是比較適當和充足的。無論是“說”、“寫”,還是“背”、“理解”和“運用”,都能讓學生充分地練習。

  本節課,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之下,學生的練習很到位,不是蜻蜓點水,不是一帶而過,而是真正紮實有效地進行。因此,本節課教師的“講”只不過是引導和輔助,學生的“學”、“練習”才是真正的主角。

  本節課,“練”的特點還指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得到了練習。在課堂上,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練習,發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用集體智慧攻克難關,發展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在一系列的開放練習中,發展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美

  “美”主要指教者課堂的語言美。因為,本節課是一節成語複習課,因此,在課堂上多出現一些成語,能營造出學習成語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我充分利用闖關環節,適當而巧妙地用成語銜接了課堂教學的幾個環節,引導了學生,達到了薰陶感染的作用。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切地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只有不斷更新理念,挖掘學生感興趣易於接受的教學資源,巧妙設計教學環節,營造出熱烈而適當的教學氛圍,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篇三

  本節課是在學校組織的“雙優課”評選活動中,展示給校領導和老師們的。我親切、謙和的教態贏得了老師們的讚許,同時對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起到 了致關的 重要。我非常滿意的是學生們的表現,學習興致高漲,參與意識強烈,發散思維活躍、學習效果良好。一節課的教學安排,老師可以精心準備,但課上的突發事件 ***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或是無關的***,確實往往讓老師始料未及的,怎樣巧妙的處理好,就要看老師的應變能力,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繼而就本課書的教學,發表幾點 不成熟的見解:

  1、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瞭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 方 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紮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匯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為切入點,引導理解 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並創設平臺,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蘊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紮實到位。

  2、迴圈反覆,螺旋深化:

  簡單的環節,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覆中提高。

  第一,教學中多次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課文中整體認讀、在具體的語句中讀準確、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反覆的認知重現,對孩子學習掌握生字是積極的,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設口語交際訓練平臺,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

  這 節課環節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裡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 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後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為切入點,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 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為切入點的問題過於簡單,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意義不 大。

  4、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

  課後,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則”時,發音不準,我 沒 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說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 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為“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