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藍的威尼斯教學反思

  《藍藍的威尼斯》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當筆者第一次接觸它時,即被其獨具代表性的城市景點,極富浪漫性的語言文字,豐厚歷史性的人文底蘊所深深吸引。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藍藍的威尼斯》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是一篇略讀課文,放於本單元的最後。對於本文我設想讓學生自行賞析。最初設計如下:自讀課文找出你認為展現威尼斯美的語句加以分析***提示從修辭的角度去思考***——歸納威尼斯的美——理解作者為什麼用藍藍來修飾威尼斯這座城市——再讀語段——拓展:描繪江南水鄉。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

  首先,教了這幾年的書,依舊沒有處理好取捨的問題。書本中的一些細枝末節的知識點,始終不捨得放棄,總想能面面俱到。這可能是自己潛意識中還是對自己的學生不是很放心,其實有些問題他們自己討論思考後也是能解決的,只不過需要的時間可能長一些。學生的的思考可能不夠周全,不夠深入,語言表達不是很完整、規範,而我的大包大攬無形中助長了他們的惰性,同樣也抑制他們的思維。這可能是我一直存在的一個大問題。

  其次,教學預設了環節,教學時面對出現的意外總是下意識地讓學生往自己預設的環節靠攏,有時過度的引導掐斷了學生的思維,也顯得課堂文氣不通。自然要引導,教師的用語就偏多了起來。或許教師侃侃而談的時候很有成就感,但學生很有可能在走神,這就有損課堂的達成率。

  再者,威尼斯是一個旅遊勝地,除了建築外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然文人墨客筆下的威尼斯更是絢爛多姿。與其就本文而學本文,還不如充分利用網路給學生介紹幾篇同是描繪威尼斯的作品,拓寬他們視野的同時也加強課外知識的引入。

  最後,對問題的預設忽略了發散性的思維,如“為什麼作者用藍藍來形容威尼斯?”這個問題在引導學生找出“天藍地藍城市藍”的語句時,可讓他們思考形成的原因,竟而過渡到人的和諧幸福。引導學生自行發揮,注重他們思維的火花,抓住細處揚課堂亮點。

  語文的課堂是一個充滿機智的地方,教師除了熟悉課文外更要能引導學生,教會學生織網,讓他們自己撒網捕魚。

  範文2

  在丹陽市推行活力課堂教學的活動中,我執教的是八年級的一篇遊記散文《藍藍的威尼斯》,下面是我在課堂教學完成之後的一些思考。

  反思之一: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一開始時,我讀了課文,確立了三個目標,即①感受威尼斯的自然風光和文化藝術;②學習移步換景的手法,注意比喻手法在課文中的應用;③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當再讀課文時,我發現如果一節課要完成這三個目標,就只能蜻蜓點水,為達成目標在趕任務,學生的能力無法得到提升。因為目標要達到要從對內部和外部條件的研究來決定。老師和學生是農夫和莊稼的關係。種子發芽、生長,要靠自身生長規律,而農夫的作用就是施肥、澆水、防蟲。考慮到學生的因素,我重新制定了目標,改為兩個目標,即①學習移步換景的寫法。②品味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這節課我是本著“學生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想知道什麼”的教學理念來完成的,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目標的達成是順利的、也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基本能掌握並運用。

  反思之二:從教學過程來看,我認為我的教學是本著“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原則的,幾個環節的處理我還是較滿意的。首先是導語,能緊扣題目的色彩“藍藍的”作為突破口,激起學生的興趣。其次,注重朗讀,反覆讀,在讀中體會語言的美,加深對威尼斯的印象。在讀中,也讓學生體會作者對威尼斯的感情。這樣使得學生感到與作者一樣,能體會到威尼斯的美了,學生就有種成就感。第三、在講“移步換景”的方法時,我認為引導較到位。先讓學生邊讀課文邊劃出表示作者行蹤的句子,並劃出相應的景,作者的觀察點和立足點不同,寫的景也就自然不同了。水到渠成,學生就認為這種寫作方法就是移步換景。我再因勢利導講一下這種方法的好處,學生自然就掌握了。至此目標一就達成了。第四、前面由於加強了朗讀,完成“體驗感悟”這一塊就很順手,再加上我配以例子,教給了他們賞析散文語言的方法。至此目標二也達成了。兩個學習目標都達成了,最後就是讓學生學以致用。我巡視了一下,學生都能寫寫,有的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得很精彩。交流了一下,學生的達標率較高。整節課上,學生的精神都是很飽滿的,師生始終處於圍繞問題的互動中,學生快樂地、努力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不斷思考,不斷感受到挑戰,最終解決認知衝突使知識內化、活化,並在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發展了能力。是的,真實,是課堂的生命。結束語,又緊扣“藍藍”和“美”,課堂結構完整。

  反思之三:從整個教學過程看,學生與老師配合還是比較默契的,學生思維也始終處在比較活躍的狀態。但從全域性看,學生自發主動舉手的面還不夠寬,還比較拘謹。另外,由於我事先不知道多媒體的清晰度不好,造成了有些時間的不必要的浪費,也給學生的視角上、聽課效率上帶來了很大的障礙。這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特別注意的,一切儘可能的準備充分,考慮問題要周全。

  總之,我認為課要上得真實、質樸,不刻意雕琢,讓課在自然的狀態下逐步生成,讓學生能通過這節課學到知識,增強能力。雖然我做得還不夠好,但我會努力始終朝這個方向發展的。

  以上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我的反饋和思考,不妥之處,萬望諒解。我只是希望自己在打造“活力課堂”的春風下,迅速成長起來。

  範文3

  這節語文課失敗了,失敗在整節課學生按部就班,隨著老師設計的教學環節,在問答之中度過了45分鐘。

  這節課的教學層次還是清晰的,但是每個問題的提出有點為設計而設計,在實施過程中並沒有能很好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們在子課題“啟用語文課堂教學有效途徑”的探究中學習到很多啟用課堂的措施,但是在再實施的過程中,雷同的措施並沒有能很好的祈禱相似的作用。在現實教學中尋找啟用課堂的源頭,也就成為下一階段探究目標。

  要讓理論在實踐中完美體現,我想一定要關注以下因素。

  1、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決定了他們的接受能力。在課堂中許多問題為了顧及課堂的完整性而設計的,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就會走模式化道路,而失去自己獨特的體驗感受。

  2、教學文字的不同決定教學評價的差異性。在現實課堂中,教學評價還沒有形成體系,學生不清楚學習的標準就會破壞課堂的整體性。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評價體系非一朝一夕可形成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找到啟用課堂的源頭,讓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快樂學習。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