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叫孔子

  “孔子,孔氏,名丘,字仲尼,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 那為什麼要稱呼為孔子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古代,子是用來稱呼成年男子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用子來稱呼,而且子是用來稱讚別人的,表示對人的尊重,所以都希望用子相稱。同時子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以前的子是一種爵位的象徵。

  在古代雖然“子”的用途很廣,但是卻有著很嚴格的要求。一般只有兩種人才能用,一種屬於威望特別高的,在社會中具有很高公信力的人,比如老師;第二種人就是屬於有道德的貴族使用,如西門子。

  而孔子大家都知道是屬於前者,他是一位私學教育家,底下有三千學生,其中不乏有威望的人。孔子在當時的教育界很有名,而且古人本就是對禮儀很是注重,所以用子來表示對其的尊稱,不僅孔子,還有老子,孟子,韓非子等人均用了子這個稱呼。

  二說起孔子,人們還會好奇子姓是什麼意思。這要追溯到他的祖籍了,孔子的祖籍是河南商丘,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後代,先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朝開國君主商湯,所以本姓就是“子”。孔子的七祖先也都是姓子,但是到了六祖時候,逃亡到了魯國,為了躲避戰亂於是改姓為了孔子,也就是現在的孔氏。

  孔子的文化

  孔子作為儒學的始祖,其文化博大精深,是從古至今最有影響力的儒家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保護的物件。為了弘揚和保護孔子文化,***9月我國首次開創舉辦了孔子文化節。孔子文化節是集合文化、政治、經濟等內涵和藝術、科技、旅遊為一體的活動。

  中國作為文化大國,保護和弘揚文化是必定之舉。創辦孔子文化節活動的主旨是,紀念孔子,學習孔子文化,弘揚發展中華民族傳統優秀的文化;目的在於紀念往哲先賢,促進民族、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情誼。以文化的力量拉動經濟的發展,以經濟的繁榮促進文化的弘揚,使我國經濟文化共同繁榮昌盛。

  孔子的文化是古往今來優秀的文化遺產,他的思想、主張、教育都是值得當代人們,社會學習借鑑的經典。孔子有許多經典的名言名句,皆出自於其弟子為他收錄整合的《論語》一書中。《論語》被稱為儒家的經典,裡面詳細的記載了孔子的大智大慧。有教人樹立人生態度:“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得之不去也。”;人生格言:“君子敬而無失,行乎哉?”;有政治格言:“政者正也,……則民不服。”;還有關於學習的一些理論及方法:“以能問於不能犯而不校”“因材施教”等。

  孔子的的文化不僅在國內弘揚,還發揚到國外,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認可,是值得世界人民學習的物件。

  孔子的成語有哪些

  做為歷史上著名的歷史人物--孔子,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在他去世後,他的弟子極其再傳弟子,把他的言行和思想記錄下來。其中關於出自於他的成語也是非常的多。

  1、盡善盡美:就是形容好到極致,毫無缺陷。這個成語主要來自於孔子在齊國時期,那時的他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比較美妙的音樂,於是發出感慨“盡善矣,又盡美也!”,一連好幾天總是想著它,無時不忘。後來這個成語可就用來形容孔子對音樂的痴迷。後來就被後人形容貧窮。

  2、侃侃而談:表示不慌不忙的談論著事情。在朝堂上的孔子是一個一舉一動都立求符合周禮的人。在家鄉,他說話溫和恭順,就像是不會說話一樣,而不是向朝堂上一樣有些謹慎罷了。在君王不在的情況下,與同級官員說話總是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君王在的時候就是和顏悅色的神情,有恭敬又有些不安生的情緒。

  3、不捨晝夜:表示時間的不停的轉動以及流逝之意。從這個成語就看的出孔子是個時間觀念很強的人,他還曾說過“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話來感嘆時間的流逝。

  4、道不拾遺:用來形容社會風氣道德良好。當時的孔子在魯國擔任了幾任官職,那時魯國的政治有很大的改良,像賣東西的都不會討價還價,掉了東西也不會驚惶。老百姓都有自己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