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職稱論文
美術是指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結構配置方法,它是造型藝術表達作品思想內容並獲得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河西走廊藏傳佛教美術遺存
前言
河西走廊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臨近青藏高原,並與蒙古相互接壤,是連線東西部的重要樞紐。在河西走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遺存了很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尤其是在藏傳佛教引入中原時,河西走廊中就遺存了很多關於藏傳佛教的美術遺存,這些藏傳佛教美術遺存對於現在研究佛教文化具有著重要的意義,為研究河西走廊藏傳佛教美術遺存提供著重要的參考依據。
一、 藏傳佛教在河西走廊的發展特點
隨著藏傳佛教進入河西走廊以後,藏傳佛教文化在當地就快速傳播開來。在藏傳佛教文化傳播的過程當中也逐漸的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具有特殊的佛教美術作品,例如敦煌莫高窟、炳靈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等儲存的塑像、壁畫等,從這些美術作品上看,部分遺存不論是在人物的刻畫、人物的舞蹈動作、人物的服飾上都體現著藏傳佛教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美術遺產不僅僅單純代表著佛教文化的文化精髓,也代表著當時社會人們通過雙手創造生活的重要精神文化特徵。在藏傳佛教發展中,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藏傳佛教整體的發展趨向是逐漸向外發展。這主要受到河西走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來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等影響,這就使得在河西走廊成為了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正是這樣的緣故使得佛教在進行傳播的過程當中受到了很多佛教弟子的重視。
另一個重要的發展特點就是,藏傳佛教在河西走廊地區得到了極大的傳播與融合,藏傳佛教對河西地區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政治、社會生活都產生了深遠影響[1]。在河西走廊佛教文化傳承的過程當中,促使著很多思想文化與當地本土文化相互的融合,例如喬典堂,喬典堂最初是屬於唐代吐蕃建築的寺院,後隨著藏傳佛教的引入並逐漸的發展,後形被命名為喬典堂也就是佛家弟子所說的噶舉派寺院。
二、河西走廊藏傳佛教美術遺存研究
河西走廊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文化的起源來自於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雖然曾經存在過很多的民族和政權,但其民族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實際上是不可估量的,藏傳佛教文化就是民族文化長久發展中的沉澱。佛教藝術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唐時期,當時的藏傳佛教文化通過吸收各種外來文化來進行創新,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宗教藝術體系。後期隨著吐蕃的東征和敦煌藝術的實現,使藏傳佛教伴隨時代的發展在十二世紀後開始逐漸成形併成熟。
西夏時期,藏傳佛教遺蹟開始遍佈河西走廊的各地,比如莫高窟、亥母洞石窟等等諸多寺廟群當中的一些雕塑和繪畫作品在藏傳佛教藝術的影響下得以流行,很多上乘之作逐漸被更多的人所關注,也正是在此時期,西藏藝術徹底東傳,西夏政權在西北部的崛起奠定了藏傳佛教藝術的根基。元代藏傳佛教薩迦派的流行和明永樂年間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興起,湧現了大量的美術藝術作品,很多寺廟中的美術都已經應用於佛殿內外的裝飾構建上面,還有很多的美術形式都開始使用木雕和磚雕和唐卡等,使漢族和藏族文化充分融合,不同的藝術風格構成了多元化的藝術體系,成為了藏傳佛教美術藝術的典範。除此之外,仍有大量遺蹟遺存於寺廟或者民間,基本都是考古所發現,目前還有待進一步的發掘[2]。正是這些藏傳佛教美術遺存,使人們能夠容易發現佛教藝術的發展和傳播脈絡,書寫著文化歷史的特殊符號。
三、藏傳佛教美術在河西走廊的發展
對上述研究進行總結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首先,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交流,正是這樣的背景賦予了河西走廊藏傳佛教的美術以豐富的內涵,因此能夠總結出,促進文化藝術不斷髮展的有效推動力量就是多元文化和民族文化藝術之間的差異性互補。其次,藏傳佛教的美術文化之所以有著當前的發展趨勢,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藏傳佛教的創造性,這種創造建立在了充分吸取其他藝術元素的基礎之上,由此引申生成的多元化表現風格和藝術手法,促使藏傳佛教美術的各種題材得以最大範圍的拓展,彰顯了藏傳佛教美術的強大的文化力量,並充分發揚了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最後,河西走廊的藏傳佛教美術遺蹟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反映,更是作為一種文化來為人們呈現出了藏傳佛教影象學的發展歷程,在當前時代來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由此可見,河西走廊藏傳佛教在美術藝術史上具有著其他文化藝術所不可比擬的文化作用。這些藏傳佛教美術遺存在不斷的發展過程當中受到其自身文化海納百川的特點,因此集百家之長,吸收借鑑其他美術藝術的發揮特點,將自身的魅力發揮到極致,並在逐漸創新的基礎之上推陳出新,使得藏傳佛教文化逐漸向大眾生活所靠攏,為藏傳佛教拓寬發展路線,也正是因為藏傳佛教的具有這樣強大的生命力,因此使得藏傳佛教的美術遺存也獨具特色,在藏傳佛教的美術遺存中展現出來的實際上是美術藝術形式在藏傳佛教文化中的不斷演變的一種歷程。
結論
綜上所述,河西走廊藏傳佛教美術遺存是整個藝術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美術史的瑰寶,更是民族文化進一步交流的橋樑,值得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篇2
試談美術教學中生本理念
人都具有惰性,而長期重複的工作更容易使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程式化處理。憑經驗講解,如果課堂教學無新意無突破,不能給學生帶來思想上的昇華,學生便慢慢步入“被動接受”中,而教師則可能進入教書生涯的瓶頸期。相較於傳統教學,生本教學則充滿課堂魔力,其教育教學理念能敲響教師思想與行動上的警鐘,喚醒新型師生關係。通過設計好的提問、活動形式、活動內容,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自主評議發言等,我們發現課堂中學生變了,教師變了,整個教學環境變了,課堂的境界也完全改變了。也許這一刻教師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傳統教學模式,什麼才是生本課堂。下面就本人美術教學來談其中的一些感受與體會。
一、傳統課堂與生本課堂的差異
傳統課堂教學存在三點不足。一從知識傳授來說,教學中雖重視知識的系統性,但平鋪直敘,知識內部聯絡不緊密,有些知識跨度較大,教學重難點難以透徹解決;二從能力培養來說,教學中知識點的分配分散、孤立,技能遷移性差,難以培養能力;三從課堂節奏來說,因平鋪直敘造成教學目標達成困難。而生本課堂教學一方面遵循學生身心和智力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建立全面的知識體系為中心,突出知識點***概念、法則和原理***的吸收與消化,藉助師生互動促進課堂生成,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延伸、重組、整合,構建新的知識結構體系;另一方面,根據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發展的需要,能把教師課堂傳授的知識自然而然充實到學生努力吸收的新的知識結構中去,是一種知識接受與能力提升緊密結合的高效課堂。
二、觀察感受是審美、思維的前提
觀察法是學生通過有目的、有選擇的感知和比較獲得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提高對事物的分析、綜合和表現能力的教學方法。①美術課堂上很多環節需要學生進行觀察思考。例如,出示一張圖片,學生很容易進入無意識觀察,在教師指導下又進行主動觀察,通過多種方式和多層次觀察,逐步進行全方位思考探究。若出示兩張圖片,學生會很自然地進行比較或聯絡等無意識探究。這些環節是美術課堂的自然生成,需要我們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體會、思考、感悟。觀察法往往比我們教師直接講感受、講背景、講技法、講細節更有效。個人感覺學生學美術在初級階段主要不是能畫出什麼,而是懂得看什麼,覓得觀察思維方法,從而逐步增強審美感受意識。
我還發現如何讓美術課堂教學具有思維味,如將過去“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變成學生自主活動討論式的教學方式,此則是踐行生本理念的重要方式。思維帶動行動,在基礎專業知識的傳授滲透過程中,我通過設計活動環節進行優秀範畫的觀察引導等,培養學生敏銳的審美能力;通過理論的引領為學生進行實踐操作而梳理作畫思維。這種觀察分析的深入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師生思維方式的和諧統一,是學生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關鍵環節,能為學生具體實踐操作打下良好理論基礎。至於每一節課的教學環節以及提問等,通常要進行精心的思考與設計,理清教學思路,教學設計中特別注意淡化定義、分類***種類***、特徵等,能將其巧妙地融入並滲透到每一個知識點中,努力創設師生活動環節,讓問題在活動中得以解決。這也意味著教師要不斷更新甚至去除程式化的教學環節和概念化的教學內容,站在學生的角度,幫助學生設計跳板和坡度,有主有次地設計教學環節,以更為通俗的方法呈現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己來解決教學的重難點,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參與實踐達到知識、技能、情感三位一體
活動設計是為每位學生的發展而設計的,因此應該有梯度、有層次,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教師還要注意教學內容和形式的開放性,改變單純依賴課本呈現的思路與線索;還可以通過選擇一些難易適度、形式活潑、具有趣味性、挑戰性和研究性學習的材料,對課本內容進行整合,同時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調、枯燥的形式,組織小組討論,進行多媒體演示、學生上講臺等形式,使教師自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在活動展開時,要努力抓好三個環節:
一是活動的調動,即提前做好活動準備,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並全面考慮活動展開的可能性。比如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興趣、思維以及情感的調動。
二是活動流程的設計,即圍繞活動主題,我將其分解成若干問題,按照問題的操作難易程度,有計劃地做好相應的活動措施安排。
三是活動的評價,要儘可能多維度地給學生提供活動點評的機會,滿足學生主動表達內心體驗的心理需求並提出活動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師生共同探究並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師生教與學共同成長。在系列課題教學中,我總會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能鍛鍊能力的活動來增加課程的價值。比如,在我校《藝術與人生》校本課程展開過程中,我盡力挖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意義的延展性。例如,圍繞希臘雕塑幾個時期及其特徵查詢文藝復興英語單詞50個***提供查詢方法***;圍繞西方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等藝術,分小組合作調查西方古代、近代、現代歷史發展,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線索。通過學習美術鑑賞的方法,我還指導學生設計美術作品鑑賞表格***內容包括作品名稱、色彩、構圖、筆法、形式、社會環境、創作意圖等***;設計大師作品展示練習,即學生通過理解西方現代藝術流派,進行多種手法繪畫模仿學習活動來詮釋西方現代繪畫流派的個性與特點;
撰寫中國民間文化研究報告,比如中國民間美術展覽策劃方案設計,學生通過查詢資料,從民間美術種類、工藝流程、歷史文化等方面來詮釋對民間文化的理解;同時針對地方民間藝術特色,進行常州民間藝術文化展演策劃***分籌備、展示、反饋三階段***……這些實踐活動都要學生進圖書館、搜網絡、遊博物館、小組交流感受等,或親歷或體驗或參與,達到知識、技能、情感三位一體。
四、引領學習實現知識遷移
從美術專業角度來講,每一位學生需要對點、線、面、體、構圖、基本型、透視、比例、結構、虛實***視覺中心與主次***、空間、明暗、質感、肌理、量感、色調這些專業理論知識有一個初步到深入的認識過程,而學生通過一次次美術作品鑑賞活動,可以達到對美術專業理論觸類旁通的效果。理論的引領也直接帶動學生實踐操作水平的提高,甚至更能抓住作品的視覺中心,使作品更有視覺衝擊力。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嘗試以工具帶思路的方法,幫助學生完成對課程知識的融會貫通,最終學生得到專業能力的綜合訓練與協調發展。學習方式的轉變將會牽引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轉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將因此得到真正的張揚和提升。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的方法,而非內容。在學習中“遷移式教學”往往能夠將知識點順其自然地運用到其他知識點上,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所謂遷移,就是先前的學習會對當前的學習產生影響的現象。遷移式教學是教師根據“遷移”的特性,通過回憶舊知識點,設法為新知識的生長提供更為順暢的橋樑,通過遷移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從而進入更深層次的教學。
它是在課程改革中得到嘗試性應用的一種更為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不僅幫助學生形成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的意識,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全面發展的綜合素養,從而形成終身學習的學習方法。學生對原有知識點掌握得越豐富、越清晰、越牢固,就越能更快地學會新知識,學生達到心、腦、手的完美統一,學習也就越有信心。我們生活中常說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以一當十”“以點帶面”等詞語,往往就說出了遷移的種種好處。在實踐中我發現很多不同種類的美術作品,其賞析的方法、作畫的構圖、步驟與方法***即作畫的思路***、形體結構、明暗關係,包括畫面視覺中心的處理、空間的理解等都是一致的;
而不同在於作畫的工具、用筆的技法及色彩的介入等,但這些關注點往往通過觀察與比較,色彩的反覆訓練方能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若我們眼光再放遠一些,高中美術專業的課程還有很多,而從美術專業角度來講不得不提到的專業知識內容也很多,甚至還有很多跟美術專業相關聯的課題,比如攝影、雕塑、書法、藝術設計、中外經典繪畫等,拓展這些美術知識會對學生建構整個美術理論體系和掌握美術專業技法產生很大的幫助,甚至為學生後續的專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靈活介入很多課程,學生往往能夠藉助相關知識點將各門課程內容融會貫通,消化吸收,遷移運用,組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起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假如最初就分課題內容講解知識點,通過鑑賞活動,由一個知識點到旁支,讓這些專業知識由一個由淺到深的認識與滲透,往往可以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同時在課題學習時針對性地進行專業內容的分散學習,再集中訓練,我們至少可以在實踐操作的基礎上提高專業眼界與眼光。對於美術繪畫活動,教師應對每個環節採取設問的方式來思考,即如何看?***如何讀出畫面資訊***—如何做?—怎樣做?並結合這一環節討論出具體的思維過程與方法,師生共同梳理出具體的作畫步驟與方法來指導實踐。這種繪畫方法,即通過思維帶動行動的方法,由感性上升為理性,更為直觀、科學、清晰,更易被學生接受,從而帶動學生養成良好的繪畫思維習慣,引領學生提高美術專業基本功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甚至可以逐步完善其人格。
五、個人展示中呈現團隊合作
小組研究教學模式即小組合作探究,是指教師運用小組教學的形式,利用學生間的相互協商和研究來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是由教育學家H.塞倫倡導的。②一節完整的課不能缺少學生個人的評價與反思。這也與企業一樣,通過團隊合作與個人展示,可以增強創新思維能力、執行能力,增強個人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每一次課題結束,我都設計一個拓展題讓學生加以思考,給學生5分鐘時間以演講的方式進行展示評價。我讓小組成員輪流擔任小組長,以小組加分制、組員加分制等方式給學生一個展示的平臺。小組成員相互帶動,激烈討論,各抒己見,於是課堂精彩紛呈。從效果來看,這種方式能調動學生回答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增強組員合作默契度,也為課堂的完整性與延展性增添了一抹色彩。藉助美術PK活動平臺,一方面學生往往更為珍惜課堂時間,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學生之間形成了合作、競爭的現象,促進了和諧的師生關係,心與心互相傳遞,真正體現了教與學的境界。
“教就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這種觀點與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美術教學過程是一個感受美、理解美、創作美的綜合過程。在一次次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從作繭自縛到自我蛻變,逐步體悟到生本教學理念內涵。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生本課堂氛圍的營造與情境的創設,需要師生共同參與活動環節才能體現,這樣美術教育才能順利進行,教師才能實現教學相長,學生也才能“自由地呼吸”,實現自我成長。生本教學探索無止境,我們教師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王大根.美術教學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