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共關係方面論文

  政府公共關係是政府與公眾之間通過雙向傳播和雙向互動而形成的公共社會關係。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議鄉鎮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

  摘要:鄉鎮政府是我國最貼近農村生活的一級政府組織,應該是鄉鎮公共服務發最佳提供者,但我國鄉鎮政府的特殊地位又使得很多公共服務職能的開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本文從鄉鎮政府在公共服務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四條服務型鄉鎮政府建設建議。

  關鍵詞:鄉鎮政府;公共服務

  一、鄉鎮政府提供公共服務面臨的挑戰

  隨著社會化程度的提高,我國農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依賴性也更強。鄉鎮政府是最貼近農村生活的一級政府組織,也是國家農村政策的最終落實者,這決定了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應一般由鄉鎮政府負責。採取有效的手段強化鄉鎮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已刻不容緩。

  然而,目前我國鄉鎮政府的特殊地位又使得很多公共服務職能開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1、鄉鎮政府自身的發展困局。關於鄉鎮的改革方向的存在諸多爭論,如“撤銷論”、“強化論”、“弱鎮強村論”等等,這些論述和觀點,都使得鄉鎮政府在角色定位方面出現搖擺,其職能更是沒有辦法明確化。這種鄉鎮政府在發展中本身就面臨定位困局,必然導致公共服務能力無法正常發揮。

  2、從公共服務需求的角度來看,與城市中相對一致的需求和便於集中供給的情況不同,由於區位差異以及自然環境的影響,農業生產具有離散性,而且農村居民分散居住的生活方式和各地人文環境也不盡相同,使得農村公共服務需求普遍存在較大差異。這就給農村公共服務的集中供給和消費帶來了困難,不但使得公共服務供給成本升高,還增加了農村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難度。鄉鎮政府作為較低一級的政府組織,一般很難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二、鄉鎮政府在公共服務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當前鄉鎮政府在公共服務提供方面存在公共服務供給總量不足且供需結構失衡、自身公共服務能力低下等問題。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有:

  1、管理體制不順。鄉鎮政府服務體制的滯後嚴重影響了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這主要體現在鄉鎮政府擁有的權力和要承擔的責任不對等,鄉鎮政府缺乏應有的決策與財務權力。加之縣一級部門對鄉鎮政府的工作干預過多、過細,往往是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很多部門的工作都需要鄉鎮組織來落實,使他們疲於應付、顧此失彼,難以根據本地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另外,長期的行政體制形成了鄉鎮政府唯上而不唯下的行為原則,他們更願意提供能夠讓上級欣賞而不是讓農民滿意的公共服務。

  2、服務意識不強。很多鄉鎮政府公共服務意識不強,服務意識不強的具體表現有:鄉鎮政府公共服務決策通常也偏離農民的公共服務需求,家長作風,角色意識錯位等。

  目前,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往往不是來自農民或農村的實際需求,而是來自上級的行政命令,甚至是為了實現地方政府部門決策者的“利益”和 “政績”需要。經常表現為:熱衷於投資一些見效快的短期公共專案,而不願提供見效慢、期效長、具有戰略意義的公共產品;熱衷於投資新建專案,而不願意投資維修存量公共專案;熱衷於投資“硬”公共產品,而不願意提供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發展綜合規劃和資訊系統等“軟”公共產品。

  3、管理環境複雜。由於農村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差異,使得一些在城市可以由個人或私營組織提供的服務,在農村卻需要由公共部門來提供。另外,在城市中,公共服務組織***企業***能夠從公共服務中獲得充分的回報,因而有動力去投資開發或通過合理收費彌補經濟損失,而在鄉鎮地區,由於人口密度小,需求總量小,存在較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很多組織就不願參與公共服務活動。

  在鄉鎮政府對農村工作和農民的管理方面,由於在職能上殘缺不全,在經濟上沒有制約手段,工作上又不能搞強迫命令,只能採取協商、發動、示範、服務等方式開展工作,使得鄉鎮政府的很多工作開展困難。

  4、管理水平落後。作為農村公共服務的主要生產者和供給者,鄉鎮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直接關係到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然而,現實的情況恰恰是鄉鎮政府普遍存在著公共服務能力低下的問題。

  由於較差的自然環境缺乏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所以目前鄉鎮級工作人員結構相對單一,知識層次也相對較低,工作人員素質普遍不高,這些最終影響了公共服務質量。

  在現實管理中,由於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和管理能力,很多地方為了提供好的公共服務,一味地採取行政命令的模式,大搞一刀切式的工程建設,脫離實際地搞了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或“政績工程”結果是好心辦壞事,換來了農民的大量怨言。例如有的鄉鎮為了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用強制方式指令農戶種植政府指定的經濟作物,但在農戶種植的經濟作物遭遇市場風險時卻一推了事。這其實就是“公共服務”權能的越位,也是管理能力不足的結果。

  三、服務型鄉鎮政府建設

  鄉鎮政府是我國農村最基層的政權,是黨和國家在農村工作的基礎,是農村“三個文明”建設的直接領導者和管理者。鄉鎮政府只有適時的轉變其職能,從直接管理經濟轉向以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提供最基本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主,才能更好的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

  1、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健全為民服務機構。

  改革鄉鎮政府的管理體制、建設服務型鄉鎮政府已成為改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狀況的必然選擇。

  首先,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在鄉鎮政府和各部門間合理配置政府的政治管理、經濟管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面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現實壓力,鄉鎮機構設定、組織形式調整以及管理機制、運作機制的改變,都要有利於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職能的履行,具體可以通過撤併機構,分流冗員,建立精幹高效的鄉鎮政府來實現。

  其次,合理劃分地方政府的職權。當前地方政府,尤其是鄉鎮一級,存在著財權少、事權多,兩者不統一的現象。這種局面使得很多鄉鎮為了應付上級任務,不惜舉債或者向農民亂分攤,加劇政府與農民的矛盾,使得政府正常工作難以開展,公共服務提供更是“有心無力”。應該劃清各級政府許可權與職能,使得每一級政府***尤其是鄉鎮一級的基層政府***可以專心做好其本職工作。

  2、創新投入體制,夯實公共服務基礎。

  鄉鎮政府要履行好公共服務職能,必須構建新的財政投入體制,保障鄉鎮政府擁有足夠的資金來保障最低的基本公共服務。

  在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方面,鄉鎮政府具有資訊充分、迴應性和靈活性強的優勢。因此,除少數涉及農民生產和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務可由上級政府統一做出安排,以實現較大範圍的公共服務公平之外,大多數農村公共服務不太適合由中央或上級政府統一供給。上級政府只需提供公共資金,做好資金的使用與監管工作,具體的公共服務決策和服務供給應主要由鄉鎮政府負責。

  由於農村公共服務需求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的特點,僅僅依靠政府難以完全滿足農民的多樣化需求和特殊需要。所以應積極培育農村公共服務的其他供給主體,對農村民間組織給予扶持和引導,幫助農村公益性民間組織健康發展,以便更好地滿足農民多樣化的公共服務需求。

  通過投資主體多元化和融資形式多樣化,既減輕了財政壓力及農民對公共產品的成本負擔,又促進了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

  3、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

  建設服務型鄉鎮政府,就要求鄉鎮政府必須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

  有所為有所不為。抓好公共服務,提供公共產品,政府責無旁貸。但以鄉鎮政府的地位和實力論,服務的方式主要是“少出錢、多出力、多辦事、辦好事”,管好用好國家轉移到農村的各種資金,為鄉鎮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履行好公共服務職能,是目前鄉鎮政府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正確選擇。

  一是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同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把政府主要的職能、主要的財力集中到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上來;二是為市場主體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為百姓的生存發展創造條件;三是集中精力建立公共服務模式、探索公共服務體系、創新公共服務方式,從而最終建立良好的公共服務體系。

  4、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公共服務能力偏低是目前鄉鎮政府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也是導致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更好的發揮鄉鎮政府作用,建設新農村,鄉鎮政府必須切實加強公共服務的職能,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當然,有效提供農村公共服務,完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體制,既要考慮到農村公共服務自身的特殊性,又要考慮到農村社會特殊環境和條件。

  鄉鎮政府應該逐步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第一,樹立政府良好的公共服務形象。鄉鎮政府是聯絡政府與農民的橋樑和紐帶,能否有效地滿足農民的公共服務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政府在農民心目中的形象。因此,鄉鎮政府有效及時地提供農村公共服務,有助於樹立公平、高效、親民的政府公共服務形象。第二,高效提供農村公共服務。我國現階段農村公共服務的巨大需求與投入不足之間的矛盾,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和效果。這要求鄉鎮政府樹立為民服務的理念,不斷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效能,深入瞭解群眾的公共服務需求,確保公共服務供給與民眾的需求偏好相一致。

  參考文獻

  [1]李斌,《新農村建設視野下基層服務型政府之建構》,《求實》,2009.8。

  [2]楚德江,《農村公共服務的特殊性與服務型鄉鎮政府建設》,《長白學刊》,2010年第6期。

  [3]韓倩、居佔傑,《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的思考》,《南方農村,2010年第5期。

  [4]李路,《加快鄉鎮政府職能轉變,促進新農村建設》,《民營科技》,2009.5。

  [5]肖瓊輝,《關於鄉鎮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調查與思考》,《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11月。

  篇2

  論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公共關係的創新

  摘要: 進入21世紀以來,新媒體憑藉其優越的技術優勢與傳播優勢逐漸推動著傳媒格局與傳媒生態的變化,對我國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來說也產生巨大的影響。本文針對當前新媒體對於政府公共關係的正負影響作出相對系統和客觀的分析,並從理論以及實踐的角度重新審視新媒體環境下構建政府公共關係的必要性及其創新路徑的探索。

  關鍵字: 新媒體;公共關係;創新

  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指的是政府運用傳播溝通的手段處理、協調政府與公眾的關係,在過程中爭取公眾的理解與支援並塑造良好的形象,從而更加妥善的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一系列活動。從管理學角度來看,政府公共關係是公共關係原理在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運用,是公共關係的一種。從傳播學角度來看,政府公共關係是政府與公眾之間以各類媒體為中介而進行的傳播互動活動。

  我國政府在政府公共關係中是具備唯一性以及權威性的社會組織並有國家強制力以保證實施,在社會各項事業的管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職能。

  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必須以政府為主體,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形式與傳播手段與公眾之間進行資訊的雙向溝通與傳播,通過傳播策略的實行以及傳播內容的擴散來獲得公眾對於政府行為的理解與支援。不同的民眾具有不同的意識修養,公共關係的構建期望能否得以順利達成,就物件來說,具有複雜的社會性。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與整個國家民眾的政治生活以及傳媒生活密切相關,媒介作為傳播中介在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新媒體傳播對我國政府公共關係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在政府以及媒介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進入21世紀以來,以數字技術與網路技術為依託的新媒體迅速深入國家發展的各個領域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資訊化的傳播模式為媒介的發展帶來了資訊終端的便捷性以及傳媒理念的開放性,這對於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來說產生了觀念意識上以及行為實踐等方面的積極意義,同時開放化的新媒體環境也對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帶來了一些客觀存在的壓力和負面影響。

  ***一***新媒體對於我國政府公共關係構建的積極影響

  新媒體的便捷使得政府執政行為以及公共關係的構建在受眾的互動參與中得到了有效的補充與完善。數字網路技術以及終端技術的創新與普及促使新媒體打破了以往三大傳統媒體所壟斷的媒介市場,使其在資訊傳播上具備著強大的消解力量,消除了媒介之間的壁壘,也消除著群體之間的界限。在新媒體的引領之下,當前社會已經進入了以個人為主導的自媒體時代。

  憑藉傳播界限的打破、資訊傳輸模式的解放以及數字儲存技術的發展,新媒體資訊的釋出、傳播與利用達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基於新媒體而建立起來的互動性有效地激發了受眾在政府公共關係構建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同時,便捷的新媒體終端為受眾的互動參與提供了較強的便捷性。政府通過網際網路而設定公眾意見徵集渠道,針對時事政策而廣泛的接受受眾的公開討論,大量的使用者通過新媒體密切關注政府的行政動向並廣泛的參與討論,有效的促使了民意的傳達與相關政策與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物件是受眾,受眾的民意與輿論對於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與行動的實施來說尤為重要,新媒體環境有效的提升了政府與民眾進行溝通的深度與廣度。未來的政府是更加強調民眾參與的政府,政府將利用資訊科技增強民眾對政府政務的參與程度。

  新媒體為政府收集民意而開闢了有效的傳達渠道,同時政府的相關政策也藉由新媒體而進行了廣泛的普及傳播。新媒體大大改變了以住政府相關政策的透明化程度缺少全面系統的傳達途徑的弊端。在網際網路構建的多媒體立體化的傳播模式下,政府通過對資訊的有效管理與釋出,藉由新媒體而進行全方位的傳播,同時在積極引導受眾的互動與反饋,極大的提高了政府的辦事效率,有效地推動了政府相關制度的透明化與公開化,實現了政府與公眾之間的廣泛共享。

  在此基礎上,政府與公眾之間溝通與交流不斷深化,兩者之間相互的瞭解程度進一步加強,受眾對於政府的信任程度也在不斷加深,這就為政府提供了有效的行為依據,對於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以及政府形象的提升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新媒體對於我國政府公共關係構建的壓力與負面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引發著傳媒格局與傳媒生態的變化,除了體現在對於傳統資訊傳輸模式的衝擊與顛覆之外,也體現在對於傳媒理念的巨大更新之上。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主的傳統媒體在資訊傳播上是單向傳輸的模式,並未充分的將受眾置於主體地位。而新媒體環境中,隨著其互動性、全天候等特徵以及當前經濟市場化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受眾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成為媒介關注的內容。當前傳媒觀念已經在新媒體的催化下越來越開放,受眾本位意識愈來愈強。這種新型的傳媒理念及傳播效應,給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帶來一定程度的壓力和負面影響。

  1 相關政府工作人員的公共服務意識並未與時俱進。

  當前社會正處於轉型期,政府正在由主導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在這種情勢下,人民是國家實行各項政策的最終服務物件的地位得以,在新媒體的主導之下,受眾的主體地位在媒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與提升,然而政府相關的工作人員卻在意識上並未與之一致。由於傳統思維慣性的影響,政府公關主題尚缺乏為公眾服務的意識,跟不上時代的節奏和發展的需要,缺乏協調意識,眾多工作人員並未把公共關係的構建上升至管理哲學的高度,並未針對受眾而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公共關係的構建上仍然存在著權力意識大於服務意識的現象,在受眾滿意度上存在著較大程度的缺失。

  2 新媒體環境中的“蝴蝶效應”令政府公共關係備感壓力。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當前傳媒格局的影響非同小可。以先進的技術為依託,利於三網融合的技術設施以及基本條件已經趨於完整完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合作共贏的局面勢在必行。媒介間的相互融合使得資訊的傳播呈現出多樣化全方位的特徵,包括點對點的傳播、點對面的傳播以及面對面的傳播等都囊括其中,個人與群體之間,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之間,人們的溝通與交流更加全面快捷。在全民資訊化的新媒體形式下,輿論的“蝴蝶效應”更加明顯。

  互動性而引發的參與意識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可以為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提供來自受眾的廣泛的參與互動,另一方面在多元化與自由化的新媒體傳播中,人們的價值取向與審美趣味各自迥異,彼此觀點上的碰撞與輿論的推動容易產生非理性的共鳴,極易升級成為重大的社會事件,由此對於政府公共關係的和諧構建而言產生著難以控制的輿論壓力。

  3 新媒體資訊中的虛假性以及扭曲性易引發受眾不滿。

  由於新媒體的互動性,受眾的自由意識在多元化文化形態與意識的引導上得到了充分的釋放。網民不但是資訊的接收者,同時也是資訊的製造者與傳播者,在傳播的過程中極易融合進個人感情傾向,受到文化修養以及意識形態的影響,每個人傳播出的輿論資訊在真實性以及傾向性上自然易出現偏差。市場化的運作使得眾多新媒體以商業利潤為最終目標,為了創造商業價值而一味的迎合受眾,使得資訊的傳播得到了片面化的延展,甚至惡意縱容不良資訊的傳播與放大。眾多虛假資訊以及扭曲的價值觀在新媒體的沃土上得到了大範圍的傳播,在輿論上缺乏正確的價值導向,對受眾積極意識形態的營造與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危害與隱患,使得政府公共關係的控制具有巨大的難度。

  二、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公共關係的創新路徑

  當前由新媒體引領下的傳媒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與更新,我國政府職能與管理模式也呈現出了新時期的轉型與變化。政府公共關係所具有的職能包括蒐集資訊、傾聽民意、聽取政府決策併為之提供諮詢,進而幫助政府最終做出科學而合理的決策。在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存在著眾多的缺陷與不足,例如相關組織部門不健全,公共意識弱化,新媒體輿論難以控制等等阻礙了公共關係有效構建的步伐。

  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充分提升國家形象與執政能力有利於我國進一步強大發展,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並切實有效的促進民主化程序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作為政府形象的提升者與和諧穩定的社會關係的促進者,政府公共關係的有效構建顯得更具必要性與緊迫性。

  結合新媒體的傳播特徵、政府公共關係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國家轉型期的基本要求,本文認為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強化政府公共關係的創新構建。

  ***一***積極轉變觀念,強調服務意識

  當前經濟市場化與政治民主化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政府在民意的基礎上得以產生與發展,政府的形象直接影響公眾的信任與支援,而受眾對於政府的態度不但是確保國家各項事務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也是政府得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依據。觀念的轉變與實踐是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加強聯絡的必然策略,也是構建政府公共關係的有效途徑。

  面對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而站在人民的角度上進行妥善的思考與解決,就為贏得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與支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政府應該將為人民服務的意識貫徹始終,從觀念上促進服務意識的增強服務意識,在實踐中提升政府的辦事效率,改善辦事態度,認真收叢集眾的呼聲並針對民眾的要求而進行相應政策的改善與調整。大量的公開資訊以形成一定的社會輿論,進而吸引社會公眾參與行政活動。

  充分的尊重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平等的重視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牢固的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並將這種服務意識切實的融人到政府的執政實踐中,建立起高效、廉潔、法治的政府形象,是積極構建政府公共關係的根本前提。

  ***二***建立系統機構,完善組織部門

  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對公共關係的構建越來越重視。各級政府根據政治需要與媒介環境的變化設定了一些公共關係的職能部門,這是我國政府公共關係構建的組織基礎。然而縱觀國內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情況來看,相關的組織機構仍然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例如職能部門的掛靠不統一,機構內部職能設定分散等,難以有效的聚集起構建力量以滿足當前公共關係的組織架構需求。針對當前散亂的公共關係機構與部門,應該從實際出發並根據需求進行相應的系統化重組與調整。

  一方面從現有的機構中重新設定公共關係的職能機構,以充分的利用人才資源以及資訊資源進行公共關係的構建。例如在機構中根據職能的不同而設定不同的部門,囊括資訊和民意的蒐集、整合、釋出以及探索解決機制的相關機構,切實把握好公共關係構建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並使其職能得以最大化的實現。

  另一方面,每個不同的部門在執行自身職責的同時,既要保持獨立性又要保持密切的聯絡,各個部門充分的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與其他工作環節相互銜接,例如資訊釋出部門與資訊反饋收集部門在公共關係的構建中就應該牢牢的把握好資訊的輿論引導性,同時資訊評估分析部門針對某則資訊可能出現的輿論反應及時的做出評估,反過來對資訊釋出部門與反饋收集部門的工作進行預測性的指導。當第一時間得到資訊資訊時,各個部門相互之間通力合作,針對各種情況迅速的做出反應,以保證整個組織機構的應變能力與處理能力。職能機構與組織部門的有效組織與完善是政府公共關係得以順利構建的基礎。

  ***三***規範資訊傳播,注重資訊反饋

  公共關係的構建是資訊主體作用於資訊客體的過程,其中資訊的傳播過程是將兩者聯接起來的中介。新媒體多種多樣的媒介形式與資訊終端為人們對於資訊的選擇提供了較大的便捷性與自由性。在當前媒介形式複雜多樣的媒介環境中,把政府公共關係的資訊全面有效的傳達給受眾是效應產生的必然渠道。

  新媒體帶來了海量的傳播資訊的同時也帶來了資訊的碎片化,面對碎片化的資訊以及廣泛大量的媒介終端,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必須建立起規範有效的資訊傳播渠道與方式,從而保證資訊的有效傳達。例如進一步完善政府官方網站,針對不同的內容設定不同的板塊,通過文字、圖片、音視訊等多媒體化的承載方式向受眾傳輸資訊,及時有效的針對政府的各項決策與舉動進行開放性的呈現,使得受眾能全方位的加深對於政府的瞭解程度。

  再如充分利用新聞發言人制度,集合社會組織、新聞傳媒以及廣大受眾關注的問題進行相關政策的官方釋出與解答,使得資訊的傳播具有真實性與權威性,從而獲得大眾廣泛的認可。此外,要充分的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積極的調動起受眾的互動參與意識,設定下情上達的相關責任制度,確保群眾的呼聲能被廣泛的採納進公共關係的構建中來,以便於及時的根據民意而進一步促進有效的資訊傳播與相關制度的完善。

  ***四***強化媒體監管,正確引導輿論

  無論是從資訊的釋出還是傳播模式上來說,新媒體都是一個自由化與個性化程度較高的媒體,受眾由此產生的活躍性有利有弊,一方面保證了受眾的互動參與性,另一方面為不良的輿論效應提供了滋生空間。輿論效應的最高體現是其成為受眾行為的依據,不良的輿論導向嚴重的破壞著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對於公共關係的構建來說更是造成了重大的阻撓。

  例如2012年9月份的中日釣魚島事件,由於網路上缺乏相應的輿論監管與正確的導向,多數網友群情激憤並引發了大肆破壞日系車等一些列影響惡劣的重大社會事件,政府對於此事的處理態度受到了網友的多方質疑與詬病,由此嚴重影響著政府形象的構建以及公共關係的和諧穩定。面對社會重大事件,普通受眾往往認識不全面,易受誤導而引發過激的行為,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部門應該理性的認清新媒體傳播中這些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強化媒體的輿論監管,以正確引導大眾輿論。針對受眾隨時可能出現的輿論偏差及時的做好預防措施,為不明真相或者非理性的受眾提供正確認識社會公共事件的資訊內容與通道。針對各項事務進行理性化的交流與溝通,以此來有效傳遞政府的聲音並疏解公眾的誤解,表達公眾的訴求。

  三、結論

  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在新媒體環境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同時新媒體自身存在的缺陷與不足也成為了構建政府公共關係的障礙。隨著媒介格局的重整以及媒介生態的變化,各類媒體都在針對自身發展的優劣勢進行著積極的發揚與改善,包括新媒體、傳統媒體在內的各類媒介形式都在日益成熟的發展中。

  今後政府公共關係的構建更應該著眼於實際,積極轉變觀念,並在高度變化發展的媒介環境中緊緊的抓住時代的脈搏,堅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媒介優勢,進一步進行政府公共關係的積極構建,努力推進我國政治民主化程序與整個國家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棟樑.21世紀網路技術隊我國政府公共關係的影響[J].廣西社會科學.2003***2***

  [2]彭淑元.論我國政府公共關係實踐中的倫理確實及其彌合[J]湖湘論壇.2009***1***

  [3]張叢公共危機視角下的政府公共關係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1***12***

  [4]侯偉.網路時代政府公共關係構建01.人民論壇。2010***12***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