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提高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能力的進行思考
當前,我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過程當中,就業的形勢非常嚴峻,主要面臨三大挑戰。一是勞動力總量的矛盾還是相當突出。二是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會異常地顯現。一方面在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過程中,對技能工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會有明顯的增加。另一方面與用人單位要求相適應的技工技能人才相對短缺,所以這個矛盾在今後一段時期內會更加顯現。三是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影響有一定的滯後性。
國內外研究和現實無不證明中小型企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因素,中小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活躍市場、促進就業、完善競爭、維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於中小企業自身的原因以及某些客觀因素存在,使得中小企業的發展存在很大的瓶頸。從全國範圍來看,中小企業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和中部的中小企業的發展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經濟發展環境方面都要明顯好於西部地區。
一、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優勢
1.創業相對容易。相對於大企業,中小企業產業投資少,對經濟資源的要求更少,門檻較低,創業風險較小。一個人或幾個人聯合就可以創辦一個小企業,規模小,創辦速度快,能迅速建成投產,提供勞動力就業機會也較為迅速。另外,從行業分佈來看,目前中小企業的經營範圍很廣,涉及了幾乎所有競爭性的行業和領域,除了航天、金融保險等技術、資金密集度較高和國家專控的行業外,廣泛的分佈在第二、三產業的各類行業中,如採掘業、建築業、批發零售業、餐飲業和社會服務業等行業,這使得中小企業的創業很容易。
2.能夠靈活適應勞動力供求關係的變化。從發展模式看,中小企業更能適應勞動力供求關係的變化。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專業化分工細,中小企業的產業聚集化程度較高,多數以產業叢集的模式發展,容易形成規模效應,降低成本,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更容易吸納勞動力就業。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由於中小企業投資起點低,組織成本低、規模小,進入和退出市場容易,一方面它吸納就業的成本低,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經營靈活,容易轉產,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較強,能根據環境的改變快速進行轉產,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均能形成對就業的快速需要,對勞動關係的調節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也是保持中小企業較高就業機會的重要因素。
3.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徵。中小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較大。中小企業集中在規模經濟較小、資本需求量少、見效快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為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提供了很大的空間。雖然從單個企業來看,中小企業的就業人數少於大型企業,但是從整體來看,中小企業就業的人員要遠遠大於大型企業。
4.資本有機構成低。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相同的資金投入,中小企業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再創造新崗位的能力方面遠大於大企業,可以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員。據統計,同樣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創辦小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是大企業的四倍多,可見中小企業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納更多的勞動力。
二、青海省中小企業吸納勞動力就業存在的問題
位於西部青海省內的中小企業,近幾年來得到了穩定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發展條件,迎來了難得的新的發展機遇。首先是資源優勢,經過多年的努力青海省已經形成了以水電、石油天然氣、鹽湖、有色金屬等四大支柱產業,以及依託高原無汙染環境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的特色產業,為中小企業在青海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產業空間;第二就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最後是政策環境的完善帶來的保障作用,如各地信貸體系的建立、產業叢集化的推動、扶持重點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等。
但是青海省中小企業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從自身的資源和管理看,一是青海省中小企業管理落後,許多中小企業還未脫離家族企業管理模式,企業規模小,缺乏先進的管理體制,導致整體的市場競爭力較差,企業生命週期較短,影響了企業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二是由於企業本身資源等條件限制,吸引高素質人才的能力較弱,高層次人才普遍缺乏。
從創新意識和技術水平看,首先,青海省中小企業絕大部分屬私營和個體等非公有制經濟,不少企業安於現狀,技術創新意識不強,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薄弱,裝置老化,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少,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產品較少,不能充分實現產業合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次,在青海省吸納勞動力最多的第三產業中,傳統服務行業就業比重過大,如傳統的餐飲住宿行業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員,而一些高新技術行業如金融業、保險業、資訊業以及科研、教育、文化、社會服務業等發展緩慢,沒有充分發揮這些行業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第三,青海省的社會服務機構存在總體數量少、專業化水平低、所提供的服務有限、彼此責權和合作程度弱等問題,嚴重製約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影響了青海省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
從所處的外部環境來看,一是青海省中小企業與中東部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在發展速度和規模上還是在經濟效益貢獻上都遠落後於前者,中小企業發展的遲緩嚴重製約了其吸納就業的能力。以2010年全國各地區私營工業企業主要完成指標為例:全國31個省、直轄市私營工業企業青海省排名為29,僅高於海南省和西藏。資料表明,青海省中小企業的發展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很落後,需要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提高吸納就業的能力。二是由於青海省市場機制還不完善,有關支援中小企業發展產業政策和金融、技術、社會服務等,還有待於逐步建立和完善,資金問題一直是制約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瓶頸。
三、提高中小企業就業能力的對策建議
1.政府鼓勵與支援自主創業。政府可以鼓勵創辦中小企業,從增量方面保證中小企業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充分挖掘他們吸納勞動力的潛力。新辦的中小企業越多,就業形勢就越好,同時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具體做法包括:一方面,政府可以鼓勵大學畢業生和下崗人員進行自主創業,在創立初期減免註冊費用和刪減創業的繁雜手續,對創業人員進行免費或低成本的創業培訓、技術管理資訊諮詢、信貸擔保等,降低創業的風險;對吸納就業人數達到一定比例的中小企業實行減免營業稅、城市建設維護稅、教育稅附加和企業所得稅等優惠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引導中小企業向具有就業優勢、就業潛力大的產業或行業發展。如青海省可根據資源優勢和產業政策,促進中小企業向資源豐富的水電、石油天然氣、鹽湖、有色金屬和獨特的高原動植物資源為基礎的特色產業如中藏藥產業,以及能夠有效吸納就業的高新技術行業和科研、文化、教育、社會服務業等行業發展,進一步調整青海省的就業結構,推動中小企業的叢集發展,促進中小企業吸納就業更加有效更加合理。
2.構建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援體系。長期以來“抓大放小”的觀念,使得各金融機構服務的重點主要是大企業,再者中小企業一般經營不善,缺乏健全的企業管理,抗風險能力低,容易倒閉,所以中小企業一般很難從金融機構那裡籌到資金。因此政府應採取以下措施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是設立主要面向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和部門。二是建立科學的評級標準。適當提高資本利潤率、資產負債率、人均利潤率等反映盈利性、競爭性特徵的相對指標權重,使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估更趨於公平合理。三是政府應大力支援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發展,一方面可以直接成立中小企業擔保基金,另一方面可以鼓勵由中小企業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或金融機構或私人投資設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公司,降低擔保公司的市場準入條件,對擔保機構進行政策、資金、管理上的支援,並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資料庫,憑信用貸款。
3.加強中小企業的管理水平。一是培養獨特的中小企業文化。企業文化體現了企業的核心價值觀,規定了員工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良好的企業文化可以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員工對企業產生歸屬感,進而減少離職率,吸引到高素質和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二是建立強有力的領導團隊。中小企業員工的忠誠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高層領導者管理行為的影響,因此,提高領導者的管理藝術、理論修養和個人修養,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強領導者的個人魅力和威信,對於提高員工的忠誠度將會產生很好的影響。三是完善中小企業的制度規範。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健全的規章制度,完善人事制度和財務制度的管理。如,青海省大多為家族式企業,內部人員關係複雜,對外來人員不信任,這些弊端導致中小企業內部人際關係緊張和就業者不願在中小企業任職,進而導致中小企業無法留住人才。
4.完善中小企業法律法規和社會服務體系。政府應明確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在政策上加大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力度。具體表現在:首先,要加快完善中小企業立法,因為立法工作滯後,會嚴重影響中小企業健康、有序、穩定的發展。其次,要規範市場管制,制定嚴格的管制制度,聯合執法部門嚴厲打擊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切違法行為和現象。如青海省目前制定的關於中小企業的法律法規數量較少,法律條文的內容不夠詳盡和具體,這樣,政府相關部門執行起來比較困難,無據可依,可能導致法律流於形式,無法真正有效地起到作用。最後, 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的支援。完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社會服務體系,解決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技術、管理、資訊、交流等方面的問題,才能更好地支援中小企業的發展,增強其吸納就業的能力。
5.轉變就業觀念。就業者在求職的過程中要轉變自己的求職觀念,切忌表面化,一味地只看到大企業的發展優勢而忽視中小企業的發展潛力,不能單純地關注高薪、高福利,應該根據自己人生的規劃來選擇自己的職業。通過對部分中小企業進行調查報告顯示,中小企業是鍛鍊人的基地,在發揮個人所長、學習積累創業經驗、提高綜合辦事能力等方面均強於大型企業,因此要正確看待中小企業,理性擇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