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現當代文學詩歌教學的育人價值
論文關鍵詞:詩歌;教學;育人價值;文學
論文摘要:中國現當代文學詩歌作為高校中文系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專業價值以外,也蘊涵著深厚的育人價值。詩歌是一門優美的語言藝術,也是最古老的文學樣式,它既感性又抽象,大多數都直接表達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本文以詩歌教學為例,分析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詩歌教學的育人價值。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高校中文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其教學內容一般由兩大板塊構成:“文學史”和“作家作品”。從20世紀紀50、60年代到80年代,該課程較注重“史”的勾勒,強調所謂文學史“規律”的掌握以及對文學性質的判定,且偏重於思潮爭論的介紹評價,而輕視對文學審美能力的訓練。80年代以後,教學重心向“作家作品”轉移,對審美能力的培養漸漸被提升到突出位置,既照顧到低年級大學生的接受能力,又適應了時代要求。然而,近年來,隨著各種外來理論包括社會學、政治學、文化人類學等多種學說的湧入,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又出現了“科學主義”的趨向,在文學作品分析過程中追求可操作性,追求類似自然科學式的本質規律的分析,這固然會有些新意甚至生機,卻又暴露出明顯的弊病:扼殺審美靈性,遠離文學的感悟和想象,忽略了文學教學中育人價值的挖掘與體現。
現當代詩歌在思想上,關注社會現實,關注人的命運,社會的命運,詩人們自覺地肩負起時代的重任,將詩歌作為一種啟蒙、宣傳、教化的手段;在形式上從早期的用白話寫詩,分為自由詩、格律詩,到後來不斷地吸收傳統和外來的經驗,“格律詩派”、“象徵詩派”、“現代詩派”、“朦朧詩派”,詩歌的手法不斷地創新。現當代詩歌形式可長可短,行數可多可少,語言或直白或朦朧,藝術風格更是多種多樣。鑑於目前我國教育的現狀仍未擺脫應試教育的案臼,在高校課程設定上依然強調其工具性、知識性、計劃性,導致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傳授知識、講授“操作”技術,即使文科教學也不例外,缺少新世紀所要求的注重經驗類的、領悟性的課程及教學意識。於是,本來存在於中國現當代文學詩歌教學中的育人價值被忽視了、遮蔽了。本文以詩歌教學為例,分析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詩歌教學的育人價值。
一、詩歌鑑賞的方法與課堂應用
詩歌最注重的就是抒情,除敘事詩以外一般沒有故事情節 ,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有時會顯得比較難理解,甚至是枯燥,所以必須有好的教學方法,才能夠引匯出學生對詩歌的興趣。有一種觀點認為,詩歌是很抽象的東西,無法用具體的方法去講解,其實詩歌並不是一個離我們很遠的東西。只不過詩歌所側重的並不是知識的介紹,而是注重一種情感的表達和宣洩,詩歌所給與大眾的,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慰籍和震撼。從某種意義上講,詩歌可以被分為聲音、意象、意義三部分。
以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為例:這首作品是詩人的早期代表作,戴望舒也因此贏得了“雨巷詩人”的稱號。這首詩最大的特色就是具有極強的音樂美和節奏感。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旋律和婉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牛稱讚《雨巷》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只有讓學牛反覆誦讀,才可以體會到作品的音樂美和節奏感,如果再加以音樂的襯托和場景的渲染,就能更準確地體會到整首詩的主基調——詩人“尋夢”的過程。
論文摘要:中國現當代文學詩歌作為高校中文系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專業價值以外,也蘊涵著深厚的育人價值。詩歌是一門優美的語言藝術,也是最古老的文學樣式,它既感性又抽象,大多數都直接表達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本文以詩歌教學為例,分析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詩歌教學的育人價值。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高校中文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其教學內容一般由兩大板塊構成:“文學史”和“作家作品”。從20世紀紀50、60年代到80年代,該課程較注重“史”的勾勒,強調所謂文學史“規律”的掌握以及對文學性質的判定,且偏重於思潮爭論的介紹評價,而輕視對文學審美能力的訓練。80年代以後,教學重心向“作家作品”轉移,對審美能力的培養漸漸被提升到突出位置,既照顧到低年級大學生的接受能力,又適應了時代要求。然而,近年來,隨著各種外來理論包括社會學、政治學、文化人類學等多種學說的湧入,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又出現了“科學主義”的趨向,在文學作品分析過程中追求可操作性,追求類似自然科學式的本質規律的分析,這固然會有些新意甚至生機,卻又暴露出明顯的弊病:扼殺審美靈性,遠離文學的感悟和想象,忽略了文學教學中育人價值的挖掘與體現。
詩歌最注重的就是抒情,除敘事詩以外一般沒有故事情節 ,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有時會顯得比較難理解,甚至是枯燥,所以必須有好的教學方法,才能夠引匯出學生對詩歌的興趣。有一種觀點認為,詩歌是很抽象的東西,無法用具體的方法去講解,其實詩歌並不是一個離我們很遠的東西。只不過詩歌所側重的並不是知識的介紹,而是注重一種情感的表達和宣洩,詩歌所給與大眾的,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慰籍和震撼。從某種意義上講,詩歌可以被分為聲音、意象、意義三部分。
以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為例:這首作品是詩人的早期代表作,戴望舒也因此贏得了“雨巷詩人”的稱號。這首詩最大的特色就是具有極強的音樂美和節奏感。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旋律和婉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牛稱讚《雨巷》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只有讓學牛反覆誦讀,才可以體會到作品的音樂美和節奏感,如果再加以音樂的襯托和場景的渲染,就能更準確地體會到整首詩的主基調——詩人“尋夢”的過程。
最近訪問
- 試論中國現當代文學詩歌教學的育人價值
- 工程拆除合同協議書範文
- 攝影中的色彩搭配和技巧
- 夏季可以解暑的食物有哪些
- 兒童風景畫籬笆院教程
- 怎樣辨別洋蔥種子
- 寫天空的經典散文欣賞
- 學生拾金不昧感謝信範文
- 屬猴天蠍座的性格運勢分析
- 吃大蒜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 何處去申領上海居住證
- 小學生科學繪畫作品欣賞
- 急救知識培訓心得體會_急救知識培訓後感想***2***
- 物品出入管理規定
- 建築專業求職自薦信範文精選
- 反腐倡廉漫畫優秀作品
- 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在家工作效率
- 練習太極拳的基本要點
- 世界上最大的面積單位是哪個
- 中國維和女兵從馬裡給兒子發高考應援照片是真的嗎?具體怎麼回事?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