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具體有哪些新誤區

  許多年輕父母自己本身還是個孩子,在面對教育孩子的問題方面還不甚瞭解,所以出現的教育誤區也比較多,那麼?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的新誤區,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的新誤區

  誤區一:沒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近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可悲的是,一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力力的媽媽對此深有感觸,以前每次吃蝦她都是把蝦剝給兒子吃,自己從來不吃,當她有一次隨意地把一個蝦仁塞進自己嘴裡時,沒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臉,又哭又鬧,還逼著她吐出來!很顯然,像力力這樣自我中心的孩子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

  誤區二:沒讓孩子學會體驗快樂

  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據調查,在三種情況下孩子最不開心:一是父母吵架離婚時,孩子很驚恐,不知所措,又擔心自己沒人要。二是沒人玩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後,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牆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生間裡不許玩水,更不能領著同伴來胡鬧,到最後,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著哄著學畫畫、彈琴、上各種興趣班。

  誤區三:沒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帶養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飯追著喂直到跑不動,結果是長大以後生存適應能力差,中學生父母鋪床墊褥、大學生父母全職陪讀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辦代替剝奪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其實像穿脫衣服、洗腳洗臉、學具整理這些簡單的自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幹,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從示範到手把手教到只動嘴不動手,逐步放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兩個月,沒有培養不出的生活能力。 在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識的“懶”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時候肯放手,長大了才放心。

  誤區四:沒讓孩子學會剋制需求

  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拒絕會挫傷了他們的心靈。其實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們把自己嚮往的東西列一張表,然後,在今後三年內可能滿足的願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佔20%,我們多半就很滿足了。而現實是多數孩子75%以上的願望都能如願以償。許多父母善於剋制自己的物慾,卻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獲得的東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從中獲得的樂趣也了了,這一點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 更糟糕的是,孩子從中學會的是不勞而獲,高消費不是靠努力與犧牲得來,而是靠抱怨、要挾、強求得來。

  所以,父母應善於對孩子說不,要他學會剋制與承受。一項實驗表明,幼年時面對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剋制自己攫取慾望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要遠遠高於不能剋制的孩子。

  問題是很多父母缺乏臨場說不的處理技巧。典型的過程是這樣的:上街前說好今天不買東西,但到了街上,面對誘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後撒潑,大人覺得很丟面子就屈服了,當然嘴上還是要惡狠狠地說,下不為例否則就收拾你之類,顯然這種空洞的威脅永遠都不會兌現。另有一對夫妻是這樣處理的:孩子撒潑,夫妻倆一商量,決定由媽媽出面說,你願意賴在這兒就呆這兒,我們先回去了,說完掉頭就走,孩子見勢不對,拔腿就追。回去後吃完晚飯,父母鄭重地和孩子交談,讓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為,並主動作出行為承諾。

  誤區五:沒讓孩子承擔勞動的義務

  我們小時候都被家長安排著承擔一定的家務,但輪到自己做父母時幾乎沒人指望孩子能幫家裡做事。

  調查顯示,各國兒童平均每日勞動時間分別是美國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德國甚至將6歲以後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寫進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築自己的生活,而家務活正是增強他們能力與自信的途徑。比如3歲可以端板凳、遞用具,4~5歲可以疊衣服、理床鋪,6歲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間,10歲的孩子就該固定地承擔家裡的某項勞動了,如收飯桌、倒垃圾。總之,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

  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

  一:樹立好榜樣

  正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我們作為家長的,必須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平時在孩子的面前,不要隨便吵架、罵人,必要時最好揹著孩子,因為夫妻有時候的所做所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正常心理髮育。

  二:營造一個好環境

  平時我們要儘量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比如家長愛在家裡打麻將,或者愛在家裡聚友喝酒等,這些不良的環境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的。

  三:對孩子態度要和善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的孩子一般都很聰明,所以家長平時好好對他們說的話他們都懂得,故別動不動就發火打孩子,建議家長們不妨用孩子理解的方式方法去教孩子,以促進交流,同時還要注意對孩子的態度要和善。

  四:有規律的作息時間

  平時一定要給孩子養成一個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儘量讓孩子養成預習、複習的習慣。由於小學是孩子養規矩的時段,所以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學習壓力,在假期的時候不妨多培養髮展他的興趣愛好,注意多表揚鼓勵,少批評指責。

  五: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

  作為家長的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不要把自己沒實現的理想壓在孩子的身上,因為這樣做的話,孩子會覺得很累,反而讓事情適得其反,所以有時候不能太強求,多給孩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

  教育孩子的建議

  一、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我們夫妻二人都是老師,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學生的許多缺點是能夠在父母身上找得到的。所以,我們要教育子女還要先約束好自己,規範好自己的行為,這樣子女有一個好的榜樣,不必我們家長有多少說教,子女也會跟著去做。所以我們應該用良好的環境和榜樣去影響、薰陶孩子。小孩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時常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模仿身邊的人或事物,因此,家庭的生活環境、家長的榜樣作用便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我和我愛人從不打牌或打麻將,休息的時間看看書和電視,或者上網查查需要用的資料,還買了許多古今中外歷史經典書,如《四大名著》、《百科全書》、《成語故事》、《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選》及一些適合兒童閱讀的英雄人物傳記、科學家傳記等等,愛人還喜歡國學方面的書,女兒有時也跟著學一些,我們有意培養女兒“與書為友”的習慣,這些好習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對她人生的發展是有益無害的。

  二、積極配合老師對孩子進行教育。

  小孩在讀書期間,老師的作用是相當大的。非常幸運,我女兒的老師是非常負責的好老師,教學經驗豐富,很受學生歡迎。作為家長要多與老師聯絡,關心孩子在校表現,和老師探討孩子的不良習慣,有錯誤能夠及時的糾正。這樣老師也能夠更全面地瞭解你的孩子,更有利於老師從孩子的個性出發,尋找一種更適合這個孩子的教育方法。正因為這樣,我們要經常教導孩子尊敬老師,認真聽從老師的教導,“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正是老師的偉大之處。

  三、培養孩子生活能力和行為習慣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被培養成了“小皇帝”“小公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更別說知道感恩了。在家裡,我們有意識的讓女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七歲時讓她單獨睡一個房間;八歲自己會洗頭洗澡;晚上單獨在家,寫完作業後再看一會電視,到了時間會自己先睡;會主動幫忙洗碗……除了正常的零花錢之外,我們很少給她錢,因為從小她就沒有亂吃零食的習慣,她要買什麼都會事先徵得我們的同意。有時我們會有意無意地在孩子面前說大人在外面工作有多麼辛苦,賺錢是多麼不容易,這樣孩子自然而然知道珍惜,懂得感恩了。此外,在打掃衛生時,可以叫她負責收拾自己的房間,大人則負責其他地方。一方面讓她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也培養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就可以贏得孩子的敬重,從而更加珍惜為她所做的一切。

  四、學會換位思考,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女兒讀一年級時,年齡比一般人要小一些,剛開始什麼都不懂,還不知道讀書是怎麼一回事。語文成績總要比別人差一點,數學還曾經考過不及格。作為家長,當時我們很著急,但卻沒有責備她,也沒有額外佈置課外題來強迫她學習,更沒有規定她考試非得考多高的分。而是從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入手,提醒她上課要認真聽,不能受同學的干擾而影響聽課,放學後首先要把作業獨立完成,有問題先查字典,不要依賴父母的輔導,就這樣一步一步,潛移默化,成績逐漸在提高,從三年級到現在每年都是三好學生,數學還經常考滿分。經常聽人說小孩在週末要上輔導課,還要學習樂器或舞蹈,學了之後每天還要練習,這樣孩子幾乎就沒有休息和放鬆的時間。在我看來,除非小孩自己非常樂意去學,如果強迫的話,那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潛力。孩子比較小,天性好玩,要保證孩子有充裕的時間去玩和放鬆,去做自己歡的事。我們曾經帶過女兒去學二胡,後來發現她對此不感興趣而是歡繪畫,於是就放棄了二胡,她堅持學習繪畫直到現在,並且樂此不彼。

  五、與孩子進行溝通,注意恰當的獎懲

  注重與孩子日常交流,幫助孩子克服缺點。從細微處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幫助孩子發揮優勢、彌補不足,並及時發現孩子的變化,表揚和鼓勵進步,批評和糾正錯誤,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保證孩子健康成長。我們非常注重與孩子的交流,每天都與孩子聊一聊學校發生的事,從她的講述中就能夠發覺她的進步或問題,有進步及時表揚,有錯誤要嚴肅批評,但表揚與批評的尺度應該把握好,最好不要用物質和金錢,而以精神獎勵為主。不光如此,更要全面瞭解與小孩經常在一起玩的夥伴,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發現交往密切的同學之中有行為習慣不好的,要教導她不能受別人壞習慣的影響,並且要注意與這種人保持距離。

1.教育孩子簡短的心得體會有哪些

2.教育孩子父母存在哪些方面的問題

3.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具體有哪些

4.幼兒教育中存在的誤區

5.教育孩子有哪些心得體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