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國哲學中最豐富的內容,是千百年來統治者推行的統治思想。儒家強調“仁義”,強調“禮義”o“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日:“仁者心有勇”,“仁者愛人”o傳統武術的倫理思想中滲透了“仁義”觀念。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武術的“仁義”思想,首先強調對封建禮法的恪守,即不得“犯上作亂”。少林《拳經拳法備要》強調“道勿濫傳”,應傳“賢良之人”o少林短打《十戒》的第十條規定更強調“強橫不義者不傳,強橫則為亂,無義則負恩”。在武術的授徒擇人上,各派均有嚴格規定。《峨眉槍法》說:“不知者不與言,不仁者不與傳。談元授道,貴乎擇人。

  中華武術的“仁義”觀念還體現在武術技擊的目的論上,表明中華武術具有可貴的人道主義精神。少林武術有點穴法。為什麼要創造點穴法呢?是為了使人致死還是為了救人?少林祕典《羅漢行功短打》講,創造點穴是“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是為了使人“心神昏迷,手腳不能動,一救而蘇,不致傷人……有志者細心學之,方不負主人一片婆心也”。表明點穴法的創造是從“仁”出發的。《峨眉十二法》更多次強調“不爭”、“技戒”、“化解”,“要以慈悲為懷”,這與儒家的“仁義”本質是一致的。

  在武林中,形意拳與儒家思想的聯絡非常緊密。形意拳發端於武穆拳譜,成拳於明朝中葉,發揚光大於清末民初。明清時期,正是孔孟之道程朱理學極其盛行之時。形意拳的創立深受其制約與影響。

  儒家學說,重功利,尚實用,強調修身,恪守禮儀與中庸,其和順而不流,中立而不依,頤養其浩然之氣也。形意拳亦無繁文縟節,其形非常簡練,只有劈崩鑽炮橫五行變換,步法也非常簡練,不弓不馬,不蹦不跳,亦所謂輕雕飾文采重擊技實用者也。其執行之法,足踏中正之地,手運中正之線,身置中正之道,意守中和之氣,似屈非屈,似伸非伸,似發而未發,似運而非運。這正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儒家學說講究渾厚朴實,自然風雅。形意拳也是招式古樸,勁力雄渾,丹氣充沛,命火旺盛,意念純正,不淫不繁,無過不及,儼然風雅之流也,自然而又含蓄。


  相關閱讀:

  武德精解

  武德,即武術道德。

  武德之說始見於春秋時期的《左傳》,它對武德的內容歸納為七點:禁暴、戢兵、保大、公定、安民、和眾、豐財。我國各朝各代,武林各個門派都有自己的武德標準和戒約。各朝武林中人歷來視不講武德者為惡人,各門派均有“未曾習武先修德”和“短德者不可與之學,喪理者不可與之教”的教訓。

  我國古代的武林名人如岳飛、戚繼光、霍元甲等人,在習武之中無一不是目標明確、動機純良,以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不謀私利而秉存大義,不畏強暴而捨己救人。他們為人虛懷若谷,講禮守信,學藝踏實有恆,精益求精,這些武林高手的人品和行為都可謂是今天習武者的楷模和行為規範。

  當今少年兒童學習武術,不但應具有民族傳統的武德內容,還應具備有時代性的道德標準,應該做到:

  一、明確學習武術的目的

  少年兒童對武術的瞭解最初多是從電影中看到、小說中聽到的,認為只要學好武術,就能飛簷走壁,走遍天下無敵手,進而對武術產生興趣。在這種認識基礎上去學習武術,往往會產生許多不應該發生的後果,因此,在一開始訓練時,即應該讓他們懂得:練習武術一為強身健體,二為防衛自身;要守紀律,講文明,講禮貌;要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在習武過程中,培養少年兒童的民族自豪感。

  二、培養虛心學習,刻苦鑽研的習武態度

  武術內容豐富,專案多樣,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能人背後有能人。因此,練習武術切不可驕傲自大,要虛心好學,尊敬師長,刻苦鑽研。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武術運動員的重要條件。

  三、樹立助人為樂,不畏強暴的精神風貌

  武林中歷來以助人為己任。少年兒童在練習武術時,就要像武林英雄一樣,要把學到的功夫用於幫助別人。遇到壞人時,不畏強暴,勇於同一切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作鬥爭。同學之間則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戒門戶之見,共同提高。

  武德是中華民族的崇高美德藉助武術形式的一種表現,它是指導習武者為人處事的一種道德規範,是武術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