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思想_如何對待孔子及儒家思想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佔據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文化精神。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孔子儒家思想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春秋末期。少家不幸,自小發憤為學,博學多能。青年時做過小官,不得志,後辦私學,開中國私學之始。弟子三千,賢七十二。51歲時,出任過魯國的高官,魯國大治,後三家亂政,去官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終不見用。後歸魯國,晚年修編上古時代的文化典籍,如《詩》、《書》、《禮》、《易》,專門編修魯國的史書《春秋》,致力於教育。其思想觀點,集中見這於其弟子編撰的《論語》。

  禮:所謂的“禮”,是指按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在孔子思想裡,“禮”是與“德政”相結合的。在《為政》中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即主張禮治德化與政令刑罰相輔而行。 仁:如《論語》中的“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實踐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為一種精神品質,包含了多方面的倫理道德原則。除了是一種使人們自覺、主動地遵循禮的道德素養之外,還是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道德倫理準則。

  “人與天地合一”,可簡稱為“人和天地”的思想。人性天賦,人倫與天道的合一,“人倫者,天理也”。天人感應。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

  教育思想:他主張“有教無類”,使一些貧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他的許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不憤不啟”等閃耀著教育思想的光輝。

  如何對待孔子及儒家思想

  作為一個思想家,孔子用格言方式發表了許多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與古代希臘、羅馬的一些思想家相比,孔子的思想,顯得更直觀、表面了一些。 孔子的思想觀點,有許多積極的東西。他的道德教化、注重人本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思想、崇尚“和”的的精神、“天下為公”“大同”思想以及他的教育思想無不閃爍著思想的光芒。 孔子這些思想,是中國思想文化寶庫中的一筆珍貴財富。在世界思想文化中,也有一席之地。孔子是我們值得紀念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讓他從神恢復到人,或從妖魔化的鬼恢復到人,對於正確認識孔子及其思想及其重要,一味歌頌和一味全盤否定都不是科學態度。

  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裡面有許多先進的思想,他對於中國文化傳承功不可沒。在世界上只有我們中華文化一路傳承幾千年,與我們的先進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儒家思想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中華民族在幾千年屹立於世界而不倒也有很大的作用。

  我們必須看到孔子的思想與後來的統治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儒家思想也不是完全一樣,儒家的發展也無不打上了為了維護君權、加強對老百姓統治的烙印。這是歷史的侷限性造成的。但究其思想性而言,雖然有許多糟粕,比如維護君權、“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慾”等糟粕,對這些我們正確的做法是:取其精華,剔除糟粕。

  當代社會,我們面對世界上各種文化和思想的融合,尤其是現在這種缺少信仰的年代裡,如何建立起合乎社會發展潮流、合乎現代價值觀的文化和思想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急待解決的課題。面對我們中華名族的傳統文化,面對西方的思想,我們該如何取捨,形成符合我國發展的文化思想體系這無不考驗著我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