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典故

  六出祁山典故通常是指諸葛亮的故事,在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諸葛亮出兵向北討伐魏國,人們將這一軍事行動稱作是“六出祁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六出祁山典故介紹

  這個典故並不是出自於正史的《三國傳》,而是出自小說家編寫的《三國演義》,由於這本書的影響力非常大,六出祁山這一典故就被流傳下來了。那麼究竟是哪六次出兵呢?

  首先第一次諸葛亮準備北伐魏國的時候,派趙雲作為疑兵,自己率領主力軍攻打祁山,但是由於馬謖的原因,這次行動失敗了,只好退回漢中。第二次,同年的冬天,陸遜在石亭這個地方打敗了曹休,諸葛亮趁機包圍陳倉,也就是陝西寶雞的西南地區,但是由於作戰時間長,魏軍的援軍趕到了,所以又失敗了。

  第三次是第二年,諸葛亮攻打魏國,佔領了武都和陽平。第四次是兩年後的建興九年,諸葛亮對戰司馬懿包圍祁山,但是由於劉禪聽信謠言,下令其退兵,諸葛亮不得不遺憾退兵。第五次是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率領了10萬大軍,聯合吳軍想要攻打魏國,但是由於吳軍敗退,諸葛亮計劃流產,這次戰爭也失敗了。最後一次是蜀軍進軍魏國,但是並非諸葛亮帶領,然而,後世的人將這六次合在一起,稱作是“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典故無論真相如何,但是這些戰爭的結果都是失敗的,無論是諸葛亮用人的原因,還是說盟友的原因,總之,諸葛亮六次出兵攻打魏國均沒有取得預期的勝利,這也是這個謀略家一生的遺憾。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線是怎麼樣的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線是諸葛亮和蜀國將官制定的,他六出祁山是為了北伐中原,實現興復漢室的願望。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線是:諸葛亮先派趙雲在斜谷佯攻眉縣,然後他親自帶兵向祁山方向進攻,攻佔了隴右的天水、南安、***等郡縣。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線中,第二次是經由散關的。諸葛亮趁著陸遜打敗曹休的機會,帶兵出散關,包圍陳倉,攻城二十餘天,但是並沒有攻下城池。諸葛亮三出祁山的路線是:諸葛亮率軍進攻武都、陰平,打敗魏軍後,諸葛亮留兵駐守,然後回師漢中。諸葛亮四出祁山的路線是:諸葛亮在岐山的斜谷、子午谷與司馬懿對峙。司馬懿知道蜀軍沒有多少糧食,就憑險據守,不出戰。諸葛亮使用退兵的方法引誘司馬懿,司馬懿非常謹慎,沒有中計。但是諸葛亮在回軍途中用伏兵殺死了魏國名將張郃。

  諸葛亮五出祁山的路線是:諸葛亮沿子午谷出祁山,然後攻擊魏國的上封,司馬懿率兵趕來援救。諸葛亮運用木牛運輸糧食,使得蜀軍在山間作戰的時候可以得到糧食供應。但是由於司馬懿拒戰,諸葛亮沒有多少收穫。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線是: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眉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紮營。但是諸葛亮由於過度操勞,在八月間去世。這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出祁山。諸葛亮死後,姜維帶兵退回漢中。

  歷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沒成功

  諸葛亮六出祁山很顯然失敗了,但是後來的軍事理論學家和歷史學家對於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沒成功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人才缺乏後繼無人,因為戰場上僅靠諸葛亮一個人的軍事指揮才能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依靠更多的後繼力量。

  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前線總指揮無人,對於蜀漢政權來說人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諸葛亮的統治時期,人才匱乏,沒有湧現出優秀的作戰將領,也沒有人能接替諸葛亮的位置,雖然手底下幾個將軍都是比較能征善戰的,但是魏延楊怡等幾個人都沒有太高的軍事指揮才能,不能夠統領大局,也不能收買人心,諸葛亮對他們不是很放心。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沒有成功這個問題一直都是後來人關心的話題,很多人認為這個原因非常複雜,除了後繼無人之外,還因為蜀國和魏國的客觀實力差的太遠。因為當時根據歷史學家的估計,蜀國是三個國家中比較強盛的,但是魏國的總人口達到了500萬,而蜀國的總人口還不到魏國總人口的一半,所以諸葛亮能夠調動的軍費和兵力也是很有限的,不能夠跟曹魏政權硬碰硬,諸葛亮六出祁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沒有客觀估計到形勢,以卵擊石。

  除了這些客觀原因之外,還有諸葛亮自身的主觀原因,因為諸葛亮六出祁山過程中曾經下達過很多沒有傳達到位的軍事政令,諸葛亮的治理邊防措施不力,使得前線軍需供給不濟,往往有糧食的時候便攻打,沒有糧食的時候便會招來手下人的普遍反抗,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太得人心,沒有得到大部分軍事將領的支援,使得六出祁山失敗的種子從一開始早已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