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韓愈作品師說介紹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代表作有《師說》。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韓愈師說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韓愈師說介紹

  唐貞元十八年,韓愈出任四門博士,為他的學生李蟠寫了一篇文章,名為《師說》。這是韓愈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議論文,有著卓越的見解和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當時的韓愈官從七品,官階不高,但其在文壇上的名氣早已建立,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在當時的社會,士大夫階層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在其創作背景下,著寫《師說》,其內容旨在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的原則。同時抨擊了當時士大夫階層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良師而學的社會風氣,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些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

  在文中,作者運用流利暢達的筆觸,通過反覆辯論,申明瞭為師的性質和作用,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意義與正確原則,並且批判了當時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不重師道的不良習俗。韓愈借教導李蟠為由,卻意不在此,其真正目的是為了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不肯從師學習甚至譏笑別人從師的士大夫,有著明顯的鍼砭時弊的作用。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並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文章體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推動了樂於從師善於學習的社會風氣。

  韓愈馬說介紹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

  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說”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馬說》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儘管如此,韓愈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鬱郁不得志。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體現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均有寫道千里馬難遇伯樂,借物言志,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韓愈的詩句

  韓愈,中唐時期的文學巨匠,擅長以文為詩,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是唐代詩人韓愈贈與好友張籍的兩首七言絕句,被後世廣為流傳,尤其是第一首,筆法細緻入微,情感鋪排得當,將摯友情誼融入到長安初春小雨之中,盡顯情意綿綿之態。

  《晚春》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作,為《遊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此時韓愈已年近半百,描寫晚春之景無半點百花稀落、暮春凋零的傷感之情,卻是一番草木留春呈現出萬紫千紅的生機畫面。

  《春雪》,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為元和十年,韓愈在朝中擔任史館修撰,知制誥一職,身處北方,思念春雪早至的南方,便將自己的盼春之情付諸筆端。或許對於北方人來說,正值春節,無處尋花的現象是正常的,但對於遊歷過嶺南春色的韓愈而言,這真是一件憾事,感嘆北方春色晚至,直至二月才有草芽拔尖而出,甚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