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十哲之一子貢評價
子貢以言語聞名,他善於雄辯,才華橫溢,且有非凡的政治才能,這一點就連他的老師孔子也是這麼認為的。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喜歡經商 家累千金
子貢***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春秋時期衛國人,本姓端木,名賜,又名子贛。18歲時子貢到魯國遊學,拜於孔子門下求學6年,24歲時回到衛國,娶句氏為妻。完婚後,子貢開始隨孔子周遊列國,至公元前482年返回魯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子貢開始為恩師守墓。這一守又是6年。公元前473年,子貢回到衛國,繼續他的治學、經商生涯。公元前470年,他再一次去魯國拜祭孔子墓,並且受聘於齊國,任大夫一職。
公元前456年,子貢在齊國逝世。他的兒子端木炅將其靈柩運回衛國,葬在了今天的河南浚縣大徑山東南東張莊村北。
子貢喜歡經商。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其“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家累千金”。他經常“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到之處“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甚至越王勾踐還曾“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可見子貢當時富有的程度。
子貢曾在衛、魯、齊等國做過官。他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是春秋時期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外交家和商業貿易家。由於子貢是我國曆史上文人經商的第一人,且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因此他被後人尊奉為“儒商始祖”。
:尊師重教 儒商楷模
在孔子的門徒中,子貢是非常出色的一個,與孔子的關係也甚為密切。
子貢敏而好學,“聞一知二”。在《論語》中,有關子貢向孔子請教的內容非常多。子貢處處用心、無所不問,並領會深刻、觸類旁通,連孔子都禁不住讚揚他聰慧過人,說他“告諸往事而知來者”。
孔子去世後,子貢為恩師守墓,6年方歸,足見師徒情深。子貢對孔子非常敬重,他稱頌孔子:“賜終身載天,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賜之事仲尼,譬猶渴操壺勺就江海而飲之,腹滿而去,又自知江海之深乎!”
子貢還是儒家學說的重要傳播者。司馬遷說:“夫使孔子名布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清代崔述也在《洙泗考信餘錄》中說:“子貢之推崇孔子至矣,則孔子之道所以昌明於世者,大率由於子貢。”
孔子周遊列國,吃了不少苦頭。如果沒有善辯的子貢為其解圍,沒有富有的子貢為其提供財力上的支援,孔子周遊列國恐怕會更加艱難。
在《論語·先進》中,孔子說:“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意思是說,顏回安貧樂道,生活窮困;子貢則與命運抗爭而經商,對市場行情看得很準。孔子的這些話並無責貶之意。雖然孔子常說“罪子貢善居積”,但內心還是偏愛他的。只要仔細品味《論語》中孔子所說的“億則屢中”這句話,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子貢不僅開了文人經商的先河,還使儒家思想在商業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不愧為儒商之始祖、商界之楷模。
:內儒外商 以儒興商
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儒商呢?簡單地說,儒商就是儒與商的結合。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和商是兩個被嚴格區分開來的稱謂。儒乃秉承儒家學說的文士之謂,其天職在於求道求義;商乃通貨之民,其本性在於求利求財。由於我國傳統文化以重義輕利、修身齊家治國、成賢成聖為基本價值取向和最高追求,故尊儒而賤商。然而,在商業活動中,儒商卻自覺地把儒家倫理、精神文化同經商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文化。
孔子對道德仁義的重視深深影響了子貢。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的教導對子貢的人生髮展影響巨大,子貢的言行無不體現著儒家思想。在子貢的觀念裡,一個真正的儒商不僅要有學問和社會經驗,還要有道德。作為一個商人,求富取利無可厚非,但要符合道德原則,並且要把道德放在前面。也就是說,儒商應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愛財”,即追求財富,這是商人的本性;“有道”,即有道德,這是做人的起碼要求。兩者相結合,就是儒商經濟倫理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