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赫爾巴特是誰

  赫爾巴特是德國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主知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教育家赫爾巴特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家赫爾巴特的簡介

  約翰.菲力德利赫.赫爾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出生在一個律師家庭,從小受到了嚴格的家庭教育,同時也廣泛接受了各種新的思想。1806年著《普通教育》,並在哥尼斯堡大學創辦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赫爾巴特的生平簡介

  1776年,赫爾巴特出生在奧爾登堡的一個司法官家庭。在耶拿師從費希特學習哲學, 1805年在格丁根開始講授哲學,1809年去哥尼斯堡接任該校康德哲學教席,在那裡他創辦了實驗學校。1833年他回到格丁根擔任哲學教授直到去世。

  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19世紀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公認的現代教育心理學創始人、科學教育學之父。他以旺盛的精力和對教育特有的興趣與稟賦,在其系統的實踐哲學與觀念心理學基礎上,以倫理學闡述目的、心理學論證方法、實驗學校為實踐基礎,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具有嚴密系統的經驗教育學體系,成為科學教育學誕生的重要標誌。除實踐哲學的理論支撐,赫爾巴特教育學體系的另一基礎就是其觀念心理學。在將心理學知識運用於教育的探索中,在尋求科學依據構建完整教育學體系的過程中,赫爾巴特開始並完成了他的教育心理學化。“作為心理學家的赫爾巴特,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最持久的影響:他努力使教育從形而上學中解脫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並激起這一領域的革命性變革。” 19世紀初,裴斯泰洛齊承襲了自然主義教育傳統,強調觀察和實驗,重視兒童心理髮展規律與教育工作的結合,首次提出“欲使教育心理學化***psychologizeeducation***的主張。這一主張實質是文藝復興以來人性與自由傳統在教育中的進一步實踐,也是教育科學發展的必然環節。在教育心理學化的程序中,赫爾巴特的貢獻具有分水嶺的作用,他為教育科學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成為之後一百多年教育學繁榮的源頭。“他是最早將心理學與哲學、生理學分開,並明確宣稱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的人;他也是最早明確強調教育學必須以心理學為基礎的教育家;他還試圖依據心理學的知識來揭示教育和教學的規律。”赫爾巴特強調科學的體系化與準確性,對準確性的執著使之完成了誇美紐斯和裴斯泰洛齊嚮往的目標,把教育從初級的某種思想與實踐制度發展成一門學術性學科,“他發展的心理過程理論,雖只是某一方面的智力成果,卻成為整個系統教育方法論的基礎。”

  赫爾巴特將心理學知識的運用擴充套件到學校教育系統,並滲透進全部教育理論的建構中,成為繼裴斯泰洛齊之後真正教育心理學化的典型代表。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爾巴特教學理論是基於他的心理學,稱之為“統覺聯合論”。他認為心靈原始是一無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我們內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覺、願望和觀念。心靈作用首先靠與外界接觸,而後產生種種統覺;各種統覺聯合方成心靈作用的種種範疇,這些統覺的互相聯合或排斥,有一定的機械性。他甚至用數學公式來說明心靈作用的現象,以奠定近代教育科學化的基礎。赫爾巴特認為,教育是建設心靈或培養品德的過程,而建設心靈的原料是教材與課程。他主張教材應包括兩種知識:

  第一種知識是與外界事物接觸的知識,從物體本身、力量性質和自然法則推理而來的實證知識。第一種知識來自與事物接觸的感官感覺,就像未進學校的兒童累積了許多感官得來的具體經驗;但是這些經驗進入學校後就會發現有許多錯誤,因為這些知識太偏狹,缺乏有系統的推理。教師要補救這種缺點,應運用兩種方法:一是提示學生接觸廣泛事物,使得到完整而廣泛的見識;二是教導學生從這些感官得來的具體經驗,經思考和判斷的推理,使得到實證的知識。

  第二種知識是來自社會關係互動作用的體會。他認為比第一種知識更重要,因為這是所有智力和道德發展的基礎。這是從個人與個人間的諒解和判斷,擴大到對整個社會的廣泛諒解,最後到個人和社會共同與神的互動關係。從歷史、文學、語言、宗教以及藝術方面的教材可以獲得這種知識;他特別強調歷史和文學的重要,他主張和文化時代理論***CultureEpochTheory***相配合。他認為人類經過不同文化的時代,一個時代比上一時代更進步而且更復雜。如果要使當代文化更成熟,必須先了解過去的經驗。他說,歷史是人類的老師。而且他認為當代成人社會和倫理關係、道德目的和其判斷,往往太複雜,與學生生活實際經驗脫節。因此他主張最好讓學生閱讀歷史和過去的文學,比較更簡明,而且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閱讀過去英雄生平的故事,其生活、行為、和思想都含有啟發學生倫理領悟和培養品格的效果。他當家庭教師的時候,使用荷馬的“奧得賽”***Homer‘sOdyssey***為教本,發現希臘原始英雄品格、簡單生活以及道德情況,都很適合其學生的倫理水準。後來他的門徒依照其文化時代理論,設計一套教材,從神仙故事、呆鵝媽媽故事***MotherGooseStories***、聖經舊約,到希臘文學和聖經新約,最後則為近代文學。

  赫爾巴特的歷史評價

  雖然,赫爾巴特的教育心理學化是在追求教育的科學化,但其唯心、思辨、演繹的成分最終影響了其理論的科學性,表現為心理科學本身發展的侷限性,對教育實驗的忽視,對教育教學過程認識的不足等。當時的心理學還沒有完全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不可避免地帶有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理性色彩,雖然赫爾巴特也強調經驗和實驗的重要性,但直到馮特創辦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才建立起科學的實驗心理學,因此赫爾巴特的許多心理學觀點仍是形而上學邏輯演繹的產物,如因強調觀念而把情緒、想象、意志等都歸結為觀念形態。另外,他的聯想主義在教學中運用時存在機械主義傾向,沒有達到科學思維的水平。赫爾巴特發展或重新界定了形而上學、心理學和倫理學,但其教育理論沒有太大進展,他努力把教育與心理學和倫理學結合,宣稱倫理學支援目的,心理學提供方法,卻沒有提供如何運作的任何細節,因此有人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常被稱為教育科學方法開山始祖的赫爾巴特,在發展教育科學上實屬失敗,而遊離於心理學和倫理學之間。”此批評雖過嚴厲卻也不無道理,因為赫爾巴特的心理學理論對兒童、兒童教育及目的涉獵太少。他的心理學是基於數學計算之上的有關心靈中觀念運動的科學,影響了19世紀許多心理學理論直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但在教育上的運用不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