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的歷史起源
徽墨,即徽州墨***以安徽省徽州的績溪、旌德、歙縣三地為徽墨製造中心***。徽墨是中國漢族制墨技藝中的珍品,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下面給大家介紹。
墨的發明是我國先民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項重大貢獻。徽墨是我國制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古人曾雲:"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
安徽省的績溪縣、黃山市屯溪區、歙縣兩地為徽墨製造中心。徽墨特徵鮮明、技藝獨特、流派品種繁多、科技內涵豐富,在中國製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是,由於原料不足和工匠後繼乏人,徽墨生產前景堪憂,相關的製作技藝也有失傳的危險,急需保護與搶救。
徽墨起源與鼎盛
墨與筆硯的出現幾乎同時發端於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作為一種消耗品,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都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作為書寫材料。據《述古書法纂》記載:"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也就是說人工墨的歷史起始於周宣王。邢夷制墨也就是人工墨的開始,人工墨的出現,無論是從它的質量、使用價值,還是審美觀等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天然墨,天然墨因此被漸漸淘汰。至漢代,墨之原料開始取自松煙,其次是漆煙和桐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十分鬆散,後來改用模製,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工序製成墨錠,才使墨質堅實耐用。
徽墨,作為“徽州所產之墨”的統稱,起始於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而此前則譽為“新安香墨”。徽州制墨歷史,不晚於唐朝末年,名聲鶴起,則在南唐後主李煜執政之時。
從現有史料來看,徽墨生產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於安史之亂,大量北方墨工紛紛南遷,導致制墨中心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奚超、奚廷一家由河北易水南遷至徽州,為黃山白嶽之奇和練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時得皖南的古鬆為原料,又改進了搗鬆、和膠等技術,終於創制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經久不褪,香味濃郁的佳墨。南唐後主李煜,雅愛書法繪事,將召奚廷擔任墨務官,井賜給“國姓”的獎勵。
於是,奚氏全家一變而為李氏。李廷成為古今墨家的宗師。宋宣和年間,就出現了“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局面。奚廷成為古今墨家的宗師,新安***徽州***之墨名聲倍增。這樣又招未了易水另一位名墨工張遇。張遇利用徽州的優質松煙、***桐***油煙制墨,將徽墨由單純的松煙墨;推向了與油煙墨並舉發展的新時期。全國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制墨高手紛紛湧現,如耿氏、張遇、潘谷、吳滋、戴彥衡等,徽州墨業進入第一個鼎盛期。
傳承意義
徽墨的墨模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書畫,集繪畫、書法、雕刻、造型等藝術於一體,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珍品。在工業製圖、裝潢美術、印刷、醫藥、描瓷等許多方面,徽墨也有廣泛應用。
當代以來,徽墨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恢復了茶墨、青墨、硃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產,並增添、開發了新的品種。另外,將墨錠製成各種藝術形態並施以五彩,嵌在錦匣當中,以供人們鑑藏,是現代制墨業的一大特色,是我國目前高檔的工藝美術品之一。
徽墨特徵鮮明、技藝獨特、流派品種繁多、科技內涵豐富,在中國製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是,由於原料不足和工匠後繼乏人,徽墨生產前景堪憂,相關的製作技藝也有失傳的危險,急需保護與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