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快速閱讀起源與發展的歷史

  快速閱讀最初起源於美國,一次試驗使人們認識到眼睛的瞬間感知能力具有巨大潛力,從而,解決了速讀的基礎問題--眼睛具有對文字的高速識別能力。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

  一、國內的速讀歷史

  在我國的文獻記載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當時的天文學家張衡就有“一覽便知”的本領。《後漢書·張衡傳》曰:“吾雖一覽,猶能識之。”還有當時的哲學家王充,幼時家貧,沒有錢買書,“嘗遊洛陽書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精通眾流百家之言。”

  《三國志》記載:三國時期的詩人王粲,能夠一覽便知,過目成誦。《三國演義》第六十四回寫蜀中劉瓊手下有一位別駕張鬆,出使魏國,名士楊修拿出曹操所著兵書《孟德新書》十三篇,向其炫耀曹操的文韜武略。張鬆一遍,就從頭至尾背誦出來,竟無一字差錯。看來,這決不是作者的憑空杜撰,是有其歷史依據的。

  宋代劉克莊《後村集》中有一首六言詩曰:“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看來,他也是具備快速閱讀能力者。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寫林黛玉對賈寶玉說:“你說你會‘過目成誦’,難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這也是在講速讀。

  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些具備快速閱讀能力的人,僅僅被當作天生奇才,他們的快速閱讀只是一種經驗性的技巧,還可不能上升到理論高度來概括和總結,因此也就難免漸漸失傳。

  二、國外的速讀歷史

  在國外,具備快速閱讀能力的人也在歷史上多有記載。 據說,法國的拿破崙就是一個酷愛讀書,有驚人的記憶能力和快速閱讀能力的人。他

  能在一天內讀完20本書,即使外出或率軍隊遠征,也要讓人帶幾十箱書籍來供他閱讀。在一次和俄國沙皇作戰時,拿破崙被打得落花流水,他的書也被俄軍繳獲。

  回國後,拿破崙憑記憶開出清單,派人重新購置,當人們將清單和上次的書單核對時,發現竟然一模一樣,無一差錯和遺漏。

  大發明家愛迪生在研究打字機的一個部件時,有一次和製造商們約好某一天把各種打字機的樣子都送來,並各派代表來說明。之後,愛迪生把圖書館中有關這個部件的書都借來,在客人們來的前一天晚上集中精力看一遍。

  第二天,愛迪生就對客人們頭頭是道地講起來。事後,他的助手把他那天晚上讀過的書借來通讀一遍,結果用了11天才讀完。

  文學家高爾基,也是具備令人吃驚的快速閱讀能力的人。有人在回憶錄中說,他看書不是從左向右來讀,而是從上往下看,像下樓梯一樣。後來,前蘇聯學者研究出來的垂直閱讀法,可能就與這些記載的線索有關。

  美國第35任總統肯尼迪,40多歲就當選此職,是美國最年輕的總統。他每分鐘能閱讀1,200多個英文詞,而一般美國人的閱讀速度僅為200多個英文詞。也就是說,肯尼迪的閱讀速度是一般美國人的五六倍。

  他曾提出過“平面凸現”的閱讀方法,即眼睛就像照相機鏡頭一樣,可以一次閱讀整整一頁的內容。

  顯然,這些傑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和他們具備異乎尋常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是具有密切關係的。美國前總統卡特在當選之後,就專門抽出兩個星期時間,請專家來為他傳授快速閱讀,以便到白宮後能及時處理由總統簽發的堆積如山的檔案。

  在現代歐美髮達國家中,高階管理人員,特別是擔任董事長或總經理一類職務的人,每天的業務工作中,有3/4時間消耗在閱讀各種檔案資料上,用於創造性工作的時間僅為1/4。

  這是因為,在這些國家中,所有的社會活動都特別注重契約,所有的事項都要寫在書面上,一切活動都要嚴格按契約書上的條款來辦事。像我們中國人這樣靠口頭承諾進行業務往來的現象,在那裡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因此,地位越高,每天處理契約檔案的工作就會越多,越重要。這種社會生活上的必要性,才正是快速閱讀在歐美髮達國家率先被作為一門新學科而加以研究、推廣和應用,並得以迅速普及的根本原因。

  快速閱讀的起源和發展

  快速閱讀最初起源於美國,一次試驗使人們認識到眼睛的瞬間感知能力具有巨大潛力,從而,解決了速讀的基礎問題--眼睛具有對文字的高速識別能力。20世紀初,美國空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發明了一種叫做速視儀的裝置,訓練飛行員對飛機的識別能力。他們驚奇地發現,當小得像一個斑點似的飛機影象以1/500秒的速度在螢幕上顯現時,經過訓練的普通人都可以分辨出來。閱讀學家得到這一資訊後,決定把這一成果應用到快速閱讀訓練當中,他們發現:當逐漸縮小字母尺寸和縮短顯現時間,直到螢幕上同時顯現出四個非常小的字母而顯現時間只有1/500秒時,受訓者仍可以辨認。這一結果證明,經過訓練的普通人可以在一分鐘分辨12萬個字母,如果按每個單詞平均6個字母來計算,就相當於2萬個單詞;而美國人的平均閱讀速度——每分鐘200個單詞,只是其1%。可見,人在閱讀速度方面的潛力是相當巨大的!

  前蘇聯也是開展快速閱讀研究和推廣比較早的國家。早在20世紀20年代,列別利斯撰寫了《腦力勞動入門》、波瓦爾寧撰寫了《如何讀書》等書,呼籲社會各界對快速閱讀給予足夠的重視。六十年代後快速閱讀實驗室、快速閱讀學校在前蘇聯各地紛紛建立,他們把普及工作的重點放在中小學,把快速閱讀作為正式課程列入教學計劃,取得了豐碩成果。

  前蘇聯也是開展快速閱讀研究和推廣比較早的國家。早在20世紀20年代,列別利斯撰寫了《腦力勞動入門》、波瓦爾寧撰寫了《如何讀書》等書,呼籲社會各界對快速閱讀給予足夠的重視。六十年代後快速閱讀實驗室、快速閱讀學校在前蘇聯各地紛紛建立,他們把普及工作的重點放在中小學,把快速閱讀作為正式課程列入教學計劃,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日本,為了推動快速閱讀的發展,日本速讀協會還制定了類似圍棋段位的速讀段位,對達到不同閱讀速度的選手分別授予一段至四段的稱號。快速閱讀在日本已經形成潮流。“新日本速讀協會”標榜:“提倡快速閱讀法是時代潮流”。

  在我國,最早進行快速閱讀研究和推廣的是臺灣的一批學者。臺北師專附小的校長譚達士女士於1968年開始研究和推廣快速閱讀,並在自己的學校進行了大面積的教學實驗。她的實踐證明:經過訓練,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閱讀速度可達每分鐘300~400字,中年級學生的閱讀速度可達每分鐘1,000字左右,高年級學生的閱讀速度可達每分鐘2,000字左右,最快的每分鐘可達8,000字左右。在臺灣省速讀教學觀摩會上,該校以36個班的規模進行公開演示教學,證實了大面積推廣和普及快速閱讀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其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都是不可低估的。

  在我國,最早進行快速閱讀研究和推廣的是臺灣的一批學者。臺北師專附小的校長譚達士女士於1968年開始研究和推廣快速閱讀,並在自己的學校進行了大面積的教學實驗。她的實踐證明:經過訓練,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閱讀速度可達每分鐘300~400字,中年級學生的閱讀速度可達每分鐘1,000字左右,高年級學生的閱讀速度可達每分鐘2,000字左右,最快的每分鐘可達8,000字左右。在臺灣省速讀教學觀摩會上,該校以36個班的規模進行公開演示教學,證實了大面積推廣和普及快速閱讀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其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都是不可低估的。

  目前,美國80%以上的高等院校都開設有快速閱讀課程,許多中小學校都把快速閱讀列入教學計劃,使學生儘早掌握這種高效率的學習方法。由此可見,快速閱讀這一新興學科在美國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並已具備了相當高的學術地位。閃電速讀引進美國成熟的速讀潛能開啟訓練技術,融合東西方速讀訓練精髓,可以快速、有效啟用孩子快速閱讀潛能;訓練時間遠遠少於傳統的快速閱讀方法,同時還能有效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

  速讀能力本身並不是特異功能或超能力,它其實是每一個人包括成人透過訓練都可以掌握並擁有的能力。但就開啟啟用的難易程度及訓練付出的多少而言,9-15歲則是開啟速讀潛能的黃金時期。各項實踐均表明,透過訓練,改變傳統的閱讀習慣,在保持高效理解的基礎上的閱讀速度提高几倍,十幾倍乃至幾十倍都是可能的。

  快速閱讀法

  1、設定目標

  閱讀開始之前,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因為設定目標可以讓我們集中注意力,避免拖拉的閱讀。

  2、學會總結

  如果看一本書你不會學以致用,不會去思考總結,過後你就會忘記,但當你學著去總結書本的主要框架,寫寫書評,或者僅僅寫你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以加快你的閱讀。

  當通過寫框架,寫書評,或者與人溝通,再一次進行思考,慢慢的你就會理清文章的脈絡。

  3、停止默讀

  大多數人是通過將單詞大聲讀出來而學會閱讀的。麻煩在於,大部分人都停止不了出聲讀。當然,或許我們已經不會再聽見讀出來的聲音,或者僅僅動動嘴脣,但在我們的大腦中我們是在“將文字都給自己聽”。我們通過嘴巴和耳朵學會閱讀。

  要成為快速閱讀者,這個習慣必須要戒掉或者至少降低它的出現次數,採取眼睛結合大腦的方法。開始用你的眼睛在書中吸收知識,讓書中的內容通過眼睛直達你的內心。

  4、巧用瀏覽

  閱讀時,目光撒下去所接觸的不是兩三個詞,而是完整的一句,整整的一行甚至再多些。這種瀏覽的方法用在瞭解一本書的大意上,通常在圖書館、閱覽室、書攤前拿到新書時使用。

  5、閱讀習慣

  快速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堅持閱讀才能養成,閱讀時儘可能的掌握大量資訊,眼停時不是感受一個字一句話,更多的是感受章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