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文實詞的五種推斷方法

  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歸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推斷重要實詞的詞義。實詞是漢語詞類中的一種,詞語中含有實際意義的詞,實詞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即有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的詞。一般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及代詞。同時“理解並翻譯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終也要落實到實詞的推斷上,因而掌握推斷的技巧至關重要,本文將做具體闡述。

  1、字形推斷法

  漢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別是“偏旁”與字義聯絡密切。有些字能直接從字形分析出詞義,有些字雖不能直接分析出詞義,卻可以根據字形圈定出該字的意義範圍,為進一步猜測詞義提供依據。在漢字中,形聲字佔大多數。形聲字分聲旁和形旁兩部分,其中的形旁為我們推斷字義提供了條件。對待冷僻的字不妨嘗試字形推斷詞義法。

  例如:“檣櫓灰飛煙滅”,其中的“櫓”我們知道是木製的“船具”,而對“檣”就不甚理解,但我們知道“檣”從“木”,同“櫓”字聯合成詞,都屬船具,便可推知“檣櫓”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格。

  再如:“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一句中”造“,其形旁為“辶”,不難推測與處所關聯的詞義應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句中的“理”,形旁從玉,凡形旁從“玉”的字,本義都與玉石珠寶有關,據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還有:①金就礪則利 ***《勸學》***。“礪”,“石”旁,推斷它可能與一種“石”有關, “磨刀石”。

  ②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勸學》***。“騏驥”,“馬”旁,可能是一種“馬”,準確義項為“駿馬”。

  我們常見的形旁還有很多,如:“禾”與五穀有關;“貝”與金錢有關;“言”與說話有關;“隹***zhuī***”與鳥雀有關;“歹”與死亡有關 ;“月”與肉體有關;“頁”與頭有關; “廠”,詞義就和“房子”有關等。

  會意字可採用拆字法。如:

  ①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鄒忌諷齊王納諫》***。“昳”,“日”加“失”,聯絡上下文“形貌昳麗”,聯想到“昳”可能表現的是一種美麗,這種美麗讓“日”失掉光彩。

  ②生而眇者不識日 ***《日喻》***。“眇”從目從少,聯想到少目的含義,可推知為眼盲。

  ③***04年全國卷***“常通商販,貿糴糧食”中“糴”是與“糶”相對的會意字,把該字拆分為上下兩部分即“人米”,由此推知為“購買糧食”之意。《先秦諸子選文》P70:“田 稼惡,糴貴民飢,道路有死人”中“糴”與上同義。

  2、語境推斷法***句意辨析法 ***

  文言文的翻譯強調“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因此在推斷文言詞義時特別注意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推敲怎樣理解才能使上下文語意貫通。語境可分為句子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境。上下文語境是相對穩定的,我們可藉助語境來推斷實詞的含義。

  一般來說,對某個詞語的解釋正確,把它放到句子中就講得通,反之則不能。

  《促織》中有“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句,其中“應”搭配物件為節拍之“節”,“應節拍”即為“隨著節拍、和著節拍”,根據語境可釋為“隨著,和著”。

  繆賢對趙王稱讚藺相如時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聯絡到後面詞語“有智謀”和他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的表現來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膽識的人”。

  又如 “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 句,“遇”在句中處於謂語的位置,答案提供的“優待”雖為動詞,但從語境來看又譯不通,只能推斷為“對待”的意思。

  有些句子的實詞還需藉助句子外部語境來推斷,才能上下貫通,例如:

  如《項脊軒志》說:“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句中“借”字,教材註解為“借閱”,就大為不妥。因為,借閱一本幾本書尚可,哪有“借”滿架書之理呢?況且,歸有光是書香門第,所讀之書又不會是什麼珍本祕書,一般是用不著去“借”的,此處“借”當理解為“堆疊”之意為妥。

  06年北京卷文言題有“委之百姓”句,可聯絡上下文語境,尋找有關資訊:從前文“寡人請奉齊國之粟米財貨”可知,齊景公是要把糧食財物“委”之百姓,選項中講成“任”顯然不通。這實際是一個省略句,“委之”後面省略了一個介詞“於”,實際是請求晏子把這些糧食財物交給百姓。所以,聯絡上下文語境“委”在句中應是“交付、交給”的意思。

  1993年六省市高考卷第13 題,要求選擇文末“予訪得之”中的“訪”字的詞義,四個選項分別為:諮詢;探望;尋求;訪問。聯絡上文內容,李衡臨終告訴兒子,他生前曾購置有“千頭木奴”,只有“尋求”一義合適。

  又如1999 年高考卷14 題翻譯題A項,“在郡多有出息”,這實際上是考查“出息”一詞的意思。聯絡上文“資產鉅富”和下文“常得郡縣為徵”、“為債數來”,就可推斷這裡的“出息”絕對與現代漢語中的意思不同,不是指發展前途和志氣,而是指資產的租息收益。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和“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兩句話同出蘇軾的《石鐘山記》,大多數同學把兩個“言”,都理解為“說”。前句根據前文語境可知,酈道元對石鐘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觀點表述上說得不夠詳細,由此推知此“言”為“敘述”之意。後句我們聯絡整篇文章的語言環境及歷史背景來看,漁工水師大多文化水平較低,所以漁工水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實原因,不是不能說,而是不能用文字記載下來。故此處的“言”應理解為“記載”較為準確。

  3、結構對應法 ***句式特點***

  結構對應法是指利用前後對稱的兩句***例如對偶句***中相同位置上的詞語的意義來推斷詞語的意義的方法。文言文中常有對仗很工整的詞句,其對應位置上的詞義往往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關係。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種對應關係來推定二者中較難的一個實詞詞義。

  詞義相同、相近。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從句式結構來看,屬於對仗,“忠”和“賢”相對,“用”和“以”相對;“忠”和“賢”同義,那麼“用”和“以”同義。“用”的意義是“重用,任用”的意思,所以“以”的意義也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從句式結構來看,也屬於對仗句,“六國”與“秦”相對,“滅”與“族”相對,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滅”的意思。

  ③“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這裡的“殫”和“竭”是同義。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盡”,就可以推知“殫”的意思也是盡了。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 ***《過秦論》***句中“因”字意思可由“蒙”推斷, “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釋為“沿用、沿襲”,由此再結合上下文可以推斷“蒙”為“繼承”義。

  ⑤“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句也為對仗句,“據”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名詞,那麼“固”也是名詞,據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堅固的形勢”之意。

  ⑥帶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為對仗句,“帽”與“環”相對,“帶”與“腰”相對,“帶”為動詞,“腰”也為動詞,“腰佩”之意。

  ⑦***2006年天津卷***“南迫洛陽”。迫:逼迫。要解釋此句中的“迫”字,不妨再看原文中的前一句“北通上黨”,與“南迫洛陽”結構完全一致,故“迫”和“通”就屬於意義接近的對舉關係,解釋成“逼迫”自然就相去甚遠了。

  再如: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封”與“禮”相對,封賞、禮遇、對待

  “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崇”是高大的意思,***上:高***

  “時***時間***維九月,序屬三秋”。***序:時序***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逐***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屈*** 貶 ***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六國論》******彌、愈:更加***

  “通五經,貫六藝” ***《張衡傳》******通、貫:精通***

  “慄深林兮驚層顛”***《夢遊天姥吟留別》******慄、驚:使……戰慄震驚***

  詞義相反。如:

  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句運用了對偶的修辭。其中“逸豫”義可由“憂勞”來推斷,詞義相反。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我們知道“終日”與“須臾”。是反義對文,這樣就可以由“終日”是“整天、時間長”的意思推知“須臾”的意思是“時間短”了。

  ③“時濃霧半作半止” ***《遊黃山記》***“作”和“止”的意思應該相反,“止”是“停止”義,那麼可以反向推知“作”當為“起來”義。

  4、語法推斷法***辨析詞性推斷***

  句子的結構是固定的,其組合是有規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語法分析法是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即根據字詞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在漢語語法中,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某個詞語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來辨析它的詞性,進而辨析它的含義,這也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

  例如:①李白詩中有“煙濤微茫信難求”,從結構上看“信”字是在狀語“難”和謂語“求”的前邊,“難求”為謂語,而“信”修飾了“難求”,作狀語。狀語一般由副詞和形容詞充當,結合語境就可以推斷其詞性為副詞,這樣就可以解釋為“確實” “實在”的意思了。

  ②“齊人追亡逐北”句中“北”字做“逐”的賓語,是名詞,譯為“敗北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