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實詞的翻譯和學習的方法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需要花費一些的功夫,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有關於考考語文文言文實詞翻譯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考文言文實詞的翻譯

  1、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追究,查辦***

  2、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結交,親附***

  3、孔子曰:吾與點也。***《論語四子侍坐》******贊同,稱許***

  4、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招致***

  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於賓客。***《魏公子列傳》******介紹,引見***

  6、自夏之徒不能贊一詞。***《孔子世家》******輔助,改動***

  【***11全國***乃留愈幕府贊軍事贊:輔佐】

  7、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公子曰。***《魏公子列傳》******責備***

  8、以是知公子恨之復反也。***《魏公子列傳》******遺憾***

  9、平伐其功***《屈原列傳》******自誇,炫耀***

  10、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項羽本紀》******功勳******逞。***

  11、人窮則反本。***《屈原列傳》******陷入困境***

  12、厚幣委質事楚。***《屈原列傳》******禮物***

  13、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刺客列傳》******禮物***

  14、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項脊軒志》******古代女子出嫁******歸:出嫁***

  15、而皆背晉以歸樑。此三者,吾遺恨也。***《伶官傳序》******歸附******遺憾***

  16、窮餓無聊,追購又急。***《指南錄後序》******沒有依靠******懸賞捉拿***

  17、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項羽本紀》******懸賞徵求***【購仰妻子急,蹤跡至通明家。購:懸賞捉拿】

  18、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項羽本紀》******交遊,交往***

  19、此所謂資怨而助禍矣。***《刺客列傳》******助長,幫助***

  20、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太史公自序》******推究本源***

  21、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舉兵以逆軍吏。***《刺客列傳》******迎,迎擊,抵抗***

  22、孔子貧且賤。***《孔子世家》******地位低下***【且相如素***,吾羞,不忍為之下。】

  23、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過秦論》******發揚,發展******功業***

  24、佔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進學解》******都******具有,佔有***【率倜儻非常之人率:全,都】

  25、養其全鋒而待其弊。***《留侯論》******疲睏***

  26、簡能而任之。***《諫太宗十思疏》******選拔***

  27、每有製作,必先以簡察,然後施用。***《陳書?姚察列傳》******審閱***

  28、煢煢孑立,形影相弔。***《陳情表》******慰問***

  29、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諫太宗十思疏》******監督***

  30、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頗藺相如列傳》******給看***

  31、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高祖本紀》******向表示***

  32、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指南錄後序》******解除***

  33、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陳情表》******改變***【勣力爭不變,使者不能奪奪:強迫】【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屈原列傳》******改變,更改***】【亦不能奪之矣奪:改變。】

  34、乘彼垝垣,以望復關。***《虻》******登上***

  35、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遙遊》******順應***

  36、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勸學》******快速的樣子******碰撞,碰到***

  37、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報任安書》******撞,碰撞***

  38、其不獲實行也如故。***《黃花崗烈士事略序》******能,能夠***【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39、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離騷》******留,久留***

  40、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秦晉殽之戰》******停留***

  41、是天下之大賊也。***《論積貯疏》******危害,禍害***

  42、臣侍湯藥,未嘗廢離。***《陳情表》******中藥湯劑***

  43、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廉頗藺相如列傳》******熱水,開水***

  44、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魏公子列傳》******拜訪、探望***

  45、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五蠹》******稱讚***【蒙正敗,士以此多公稱讚】

  46、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管仲列傳》******稱讚***

  47、貸而流之,盡以其餘給左右使令,且以守倉庫。***寬容,饒恕***【成語嚴懲不貸責無旁貸的貸分別是:饒恕,推卸】【貸於人無得借錢】

  48、歸來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陌上桑》******因為***

  49、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因為***

  50、謂功業可立就,故坐廢退。***《柳子厚墓誌銘》******因他人獲罪而受牽連。判罪***

  51、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晏子使楚》******犯罪***

  5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魏公子列傳》******問候,慰問***

  53、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太史公自序》******攻佔,巡行***

  54、二世使使者斬以徇。***《高祖本紀》******示眾***【斬以徇師徇:示眾】

  55、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小路從小路***

  56、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屈原列傳》******離間***

  57、侯生乃屏人間語。***《魏公子列傳》******私密,私下***

  58、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詩經氓》******差錯***【進之布指算,不爽爽:差錯】【侍者如言而至,無爽者爽:差錯】

  59、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孔雀東南飛》******女子出嫁***

  60、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報:回覆***

  61、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刺客列傳》***開啟,展開******

  62、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發盆。***《聊齋志異促織》******開啟,開啟***

  63、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史記李斯列傳》***拆開詔書或書信***

  64、沛公從百餘騎,驅之鴻門,見謝項羽。***《高祖本紀》******謝罪,道歉***【及覺,痛咎謝謝罪】

  65、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勸告***

  高考文言文學習的方法

  提分策略

  課外文言短文的備考應建立在紮紮實實學好課內文言文的基礎之上,唯此,方能在考場上輕輕鬆鬆地應對課外短文的考查。

  概括起來,解讀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題,要掌握以下幾點方法:

  一、 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不少考生心理比較緊張,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讀完一遍就去選擇答案。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文言文閱讀題應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初讀全文,把握大概。

  指的是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大概明瞭什麼時間、什麼人、什麼事、前因後果、誰說什麼話,能懂六七成即可。中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所選的文言語段一定不會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第二步,細看題目,研讀字詞。

  在這一步驟當中,需一一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在材料中的對應位置,一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在這一步完成。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

  這一步是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既能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這是一個深入兼複核的過程。

  二、 掌握常見的解題方法

  以境解題,就是依照文言語境解題,如有道中考題考查“人跡絕矣”中“絕”的含義,按照詞典解釋為“斷絕”,就不夠妥帖。在這個語境中解釋為“消失,不見”就比較準確。

  以題解題,文言文閱讀相對是難點,如果能從題目的資訊中獲得一些解題的啟發也是一種方法。如有一道考題:“隨園擔糞者”在農曆十月中報告主人,梅樹“有一身花矣”,作者將這句話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仔細品味這一詩句中的“霜”“孕”兩字的妙處。此題中“農曆十月”就是一個重要資訊。由“農曆十月”可以看出梅樹“孕”花的季節,由季節可以看出“霜”的環境;由“孕”字本身的內涵可以想象梅花的含苞欲放。

  以文解題,就是用文章中的話來解題。如今年蕪湖市考題:乙段中晉明帝兩次回答的同一問題是什麼?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只要到文章中找出誰對晉明帝兩次發問,找到發問者之後,發問的內容就顯而易見了。

  以註解題,文言文命題者有時會給一些註釋,這些註釋往往能給解題帶來很大幫助。如2011年山西運城卷:認真通讀全文,用“/”標出下列句子的誦讀節奏——“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幼令也。”根據註釋理解“幼令”在句中的意思是“幼年時的美好才華”,這對全句的理解起了關鍵的作用,也對標註句子的誦讀節奏起了關鍵的作用。

  以旨解文,有些題目必須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如有一道考題:蘇轍兄弟貶官以後,世人和巢谷對他們的態度有何不同?作者這樣描寫的意圖是什麼?要回答第二個問題,必須結合這個語段的主旨“褒揚巢谷古道熱腸”來回答才算準確。

  總而言之,增設課外文言文語段,其目的是考查考生課內文言文知識的遷移能力,考查考生能否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因此在指導複習中,只要要求考生立足於課內,紮實基礎並靈活運用,把課內與課外知識結合起來,就能全面提高課外文言文的閱讀水平。

  高考常考的通假字介紹

  案:同“按”;審察,察看。動詞。“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板:同“版”;字版。名詞。“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暴:同“曝”晒。動詞。“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顯露。動詞。“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記。動詞。“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蓋在肩背上,動詞。“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

  不:同“否”;不。副詞。“或師焉,或不焉。”

  不:同“否”;嗎。疑問語氣詞。“察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讎:同“仇”;仇敵,仇人。“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

  從:同“縱”;合縱,聯合抗秦。動詞。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從:同“縱”;與“橫”相對,“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從:同“縱”;與“橫相對,”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

  當:通“擋”;抵擋。動詞。“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

  度:同“渡”;渡過,越過。動詞。“一夜飛度鏡湖月”’

  而:通“爾”;你。人稱代詞。“某所,而母立於茲。”

  反:同“返”返回。動詞。“人窮則反本。”

  奉:同“捧兩手託著。動詞。”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漿的瓦器。名詞。“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

  拂:同“弼”;輔弼。動詞。“入則無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稱。名詞。“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幹: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詞。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麼。疑問代詞。“蹈死不顧,亦易故哉?”

  衡:通“橫”與縱相對,“外連橫而鬥諸侯。”

  華: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詞。“混黃華葉衰。”

  皇:通“惶”;恐俱,驚慌。形容詞。“贏得倉皇北顧。”

  皇:通“惶”;恐懼,驚慌。形容詞。“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

  火:同“夥”;古代軍隊的組織,十個為“一火”“出門看火伴”。

  簡:同“揀”;挑選。動詞。“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見:同“現”暴露,露出來。動詞。“圖窮而匕首見。”

  見:同“現”;呈現,露出來。動詞。“風吹草低見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詞。“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具:通“俱”;全,都,引申為詳細。副詞。“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累累:通“壘壘”;形容墳墓一個連著一個的樣子。形容詞。“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離:通“罹”;遭遇。動詞。“‘離騷’者,猶離憂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詞。”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

  俛:同“俯”;低頭,表示服從。動詞。“百越之君,俛首繫頸,委命下吏。”

  繆:同“穆”溫和,恭敬。例句中為姓。“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時候,晚上。名詞。“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內:同“納”接納。動詞。“距關,毋內諸侯。”

  女:同“汝”;人稱代詞。“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取:通“娶”;把女子接過來成親。動詞。“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沈:同“沉”;形容暮靄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煙波,暮沈沈楚天闊。”

  識:通“志”;記住。動詞。“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

  識:通“志”;記住。動詞。“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孰:同“熟”;仔細。形容詞。“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說:同“悅”;愉快。形容詞。“秦王不說。”

  竦:同“聳”;高。形容詞。“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湯:同“燙”:用熱水焐。動詞。“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

  帖:同“貼”;粘附。動詞。“對鏡帖花黃。”

  庭:同“廷”;國君聽政的朝堂。名詞。“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

  亡:同“無”;不。副詞。“河曲智叟亡以應。”

  惟:通“唯”;只,只有。副詞。“惟陳言之務去。”

  文:同“紋”;紋路,紋理。名詞。“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嗎,疑問語氣助詞。“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無光。形容詞。“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厭:通“履”;滿足。形容詞。“暴秦之慾無厭。。

  厭:通”饜”;滿足。形容詞。“默而知之,學而不厭。”

  要:同“邀”;;邀請。動詞。“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同“邀”;邀請。動詞。“張良出,要項伯。”

  陰:通“蔭”;綠蔭。名詞。“佳木秀而繁陰。”

  有:同“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副詞。“其級七千有餘。”

  有:同“又”;再。副詞。”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與:同“歟”;呢。疑問語氣詞“是誰之過與?”

  蚤:通“早”;在先,還沒到時候。形容詞。“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

  振:通“震”;震動。動詞。“執敲撲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體。名詞。“四支猶溫,一目未瞑,”

  知:通“智”;聰明,智慧。形容詞。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詞。“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直:通“值”;價錢,代價。名詞。“系向牛頭充炭直。”

  著:同“著”,穿。動詞。“著我舊時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詞,“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詞。“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距:同“拒”;把守。動詞。“距關,毋內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