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映雪讀書故事的看法
對事物的認識,要保留兩面性。客觀準確地看待事物,才能做出最正確的決定。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
一:悟其心不困於形
胤康之徒有心讀書本是好事,卻過分拘泥於形式,致使空留後世一飯後笑談。學習過程中,仿效前人經驗固是一重要途徑,但在過程中切忌空學一形。
故曰:善悟其心,莫困於形。
效仿古人成大事者,以求自身的功成名就,不僅僅是胤康二人,自古以來數不勝數。時至今日,書架上也仍時常見到名人成功學之類的書籍。隨著此類圖書的熱銷,亦有人提出反對,甚至有人提出:“成功學毀一代青年”的說法。
暫且不論此說正確與否,其反映的問題卻是明確的。對成功的追求無可厚非,但人們閱畢此類書籍後的做法,卻遠遠偏離了其書初衷。有人一讀處事之道便自以為有了識人慧眼,有人一讀名人傳記後刻意模仿其人言行以為便可以名垂千古。其事實如何呢?不過是被成功學遮蔽了雙眼,或是人還未死,靈魂已亡。由此看來,“成功學毀一代青年”一說看似偏激,卻是一語中的。
究其原因,其實不難發現他們與胤康二人犯了同樣的錯誤——只求形似,不究本心。學習古之人,要學習的並非其一日之內所行何事,更深層的要究其行為中反映出的此人的品行,即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所具備的精神品質和社會技能。形而上學式的學習只能識其面,不可識其心,即使短期內有所改觀,但不可勝任長久之計。
矛盾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當我們走在人生道路上,每個人所見所聞都是大相徑庭,更不必說一個與你相隔百年的古人了。但同為成功者,若是習得他們的共有特徵,便也算是離成功進了一大步。而最後那一段路,不必說,便需要你自己的力量了。
但是,說是靠自己的力量,亦不可脫離這個社會,兩手空空想走下去,也是不可能的事。仍然需要學習。而此時,“悟其心”的重要便更加凸顯。若是學人,猶有可借鑑感悟的行為可察,但物件成為了社會、歷史,再也無形可效。這也成為了區分成敗的關鍵之一。
胤康之徒只識形者,必將迷失在社會發展的塵囂中。只有商鞅,華盛頓,馬克思等人,能從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的變化中察覺其前進的方向,順應其規律併為之奮鬥,最終成就名垂千古的功業。他們的感悟既非憑空產生也非由形而悟,真正做到了悟其本心。
仔細想來,車胤、孫康對於治學並非懈怠,其刻苦也不可否認,只是少了些悟性,只識得“格物”而不能“致知”。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笑話,於他們自身來說,豈不是一生的遺憾?
學,善悟其心,莫困於形。
二:回到最初的原點
紀伯倫在《沙與沫》中寫道:“有一些人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遠,是因為他們忘記了出發點。”
車胤囊螢讀書,孫康映雪讀書,本是指讚揚他們為讀書而勤奮學習的精神。而如今車胤為讀書而花費眾多時間去捕螢火蟲,孫康等至下雪天才讀書,是否本末倒置了呢?這種“表面工程”因何而來?我想,是我們在人生之路中失去了初心
所以,回到最初的原點,拾起你丟下的初心吧。
然而,是什麼使車胤,孫康失去了初心呢?我想原因還得分外因和內因。
其一,是外物的誘惑。人們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在金錢,權利面前,一張張猙獰嘴臉即刻顯現出來。試想車胤、孫康何嘗不是為了他人的讚揚,而自以為是地堅守自己的“品德”,於他們自己來說,還是個勤奮讀書的榜樣。而對我們而言,這種榜樣卻已變味。
其二,是內心的不堅定。從古至今,堅守自己初心的人何其之少,然而正是這樣的人,才獲得夢想的成功和心靈的慰藉。川端康成,面對教授們的質疑,將別人眼裡“小孩子的玩意”一直留存在心底。終於有一天“凌晨四點,海棠花未眠。”再說那陳俊貴,只因班長給其一粒饅頭救了自己,而花費自己20多年的青春去守著班長的墳墓。若無內心的堅守,他們的成功從何而來?更別說孔子的治學理念,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理念,中國航天夢想的實現……
“萬種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有著這樣堅定的信念,何嘗怕像車胤、孫康一般,被那“萬種”所帶走。
而關於現代文學藝術,有多少還保留著最初的心。走進書店,玲琅滿目的是各促銷手段,“最暢銷作家”、“最經典文學”、“最……”。文學上的利益已讓眾多作家蜂擁而上,將文學置於金錢之中,可還記得你們最初寫作的心?莫言曾說:“真正的作家,不必像群吠的狗,去獲得哪些準貴族的私心,而是像一隻沉默的鯨魚,穩重的呼吸。”
再看看電影界,多少商務電影充斥著這個時代。你們可還記得在第五屆金掃帚獎上,獲得獎的導演麼?他說:“自己在多年的創作中失去了初心。”可還記得趙本山在擔任導演說道“我只做我能做的事”。
誠然。不少人已恍然大悟,不少人在迷途知返。然而還有那些不知所措的人,請回到最初的原點,保持一顆仍快樂的心,去守住自己心中那塊不可更改的天地。林徽因曾說:“正真的寧靜不是遠離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築藩籬。”
讓車胤只為讀書,讓孫康只求深思。丟棄囊螢和映雪,只回到最初勤奮的原點,不讓自己離出發點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