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遞進式議論文

  議論文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變教學策略,從而使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水平逐漸提高。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篇1

  放棄是什麼?我在思索著,思索著它的內涵,思索著它的價值。放棄是什麼?我在尋找著,尋找著它的腳步,尋找著它的蹤跡。

  放棄並非輕而易舉。對既行之事止而不為,一般於己不忍,於人怕譏無志氣。只有勇者,才會信奉“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悔矣,其孰能譏乎?”懦弱者,優柔寡斷,機會錯失,狂瀾不挽,拼得傷痕累累,落的舊夢無成,新夢難圓。

  眾所周知,史鐵生對待放棄是一個典範。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失去了雙腿,在他明白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後,他不得不放棄一些權利,象行走的權利,他不能汗流夾背的活動在田間地頭也不能自由自在走在大街小巷.這時他經常出入那個與他生命息息相關的地壇,這座神聖的地壇給了他什麼的勇氣.在這裡他思索了很多他了解到"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他戰勝了命運,放棄了那些不屬於他的世界,選擇了文學創作,用文字書寫他那偉大的心聲.放棄是勇者的底氣,是陷入泥潭的不驚,是走出泥潭的果敢,是念念不忘中毅然拋棄了牽腸掛肚,是用心權衡後,慨然拂區了魂牽夢縈。

  放棄首先是一種解脫。在你做一切事卻力所不及時,何嘗不嘗試放棄呢?勉為其難,本已痛苦;既知不可為而強為,徒增煩惱。欣然放棄,你會立即身心解脫,繼而一想,世上無處不風景,認識無初不青山。

  能夠放棄,需要的是一種雍智,一種品質的歷練。放棄絕不是走投無路的逃避,是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奈,

  它是喲主動的選擇。放棄是一種苦心孤詣。而不是心血來潮;放棄是一種大智若愚,而不是心猿意馬;放棄是有兆時度年個刪繁就簡;而不是裹足不前。其實放棄是快樂的開端,且意味深長的開始。象溪。放棄了奔流卻收穫了一種恬靜與優美,象海;放棄了波濤卻收穫了一種安詳與博大。

  放棄了榮譽,不得以保持向上的激情;放棄了奢望,才會實現願望;放棄了眼前風景,你才會抵達遠方的成功有“失”便有“得”。山之所以成為山,因為它放棄了平坦,水之所以謂水,因為它放棄了停駐,海之所以謂海,因為它放棄了狹隘。

  人生之路多坎坷,面臨選擇,也就意味著要放棄。切記:放棄與擁有等價,放棄了一種依戀,將會擁有另一種美麗。

  篇2

  我希望張開翅膀撲向天堂,可是我身上的羽毛卻正在一根根地剝落,拼命向天堂的反方向逃亡。對不起,天堂,沒有您的***。

  沒有人不願意選擇幸福,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得到幸福;沒有人會願意選擇不幸,但並非每個人都能躲開不幸。

  我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太情緒化,朋友說那是偏激。許多次我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小小幸福感,總會很容易地讓一點點不順心的事嚇得煙消雲散。好像一杯滿盈盈的糖水掉進了一隻死蒼蠅,整杯水發酵變質。然後,倒掉。我承受不了這種落差。我不敢想像當一個幾乎絕望的被困在谷底的人在黑暗中突然間抓住一根樹藤,當他滿懷希望小心翼翼地快要爬出谷底的時候又突然發現,放下樹藤的人狂笑著給他添上幾腳讓他再次摔下去。

  尤其是我,一次次地忽上忽下,不選擇逃生的話我會累死的。必須痛的話就痛的徹底點,最好可以痛到死去,我不喜歡這種不痛不癢的感覺。如果註定不能飛向天堂,那麼,我願意。選擇一直往下墜。所以我選擇放生。放生幸福。也,放生自己。

  也許別人眼中的我是幸福的。可是沒有人會知道,其實我是一個華麗的木偶,表面看意氣風發但是背上長著無數根蒼白得透明的絲線在操縱著我哪怕是一投足一舉手。可是下毒手的人是我自己而不是別人。處女座的眼淚永遠是往心裡流的。細膩的她可以將我的每一個傷口都包紮地很好很隱蔽。可是就像盛水的玻璃缸一樣,水盛太多了自然會將缸蓋衝下來,如果壓緊缸蓋的話,源源不斷的水又會擠破水缸。於是我身上的繃布無處可逃,一圈圈絢麗地旋轉著,活脫脫像個木乃伊。

  有人說:“一個人最可悲的不是墮落,而是墮落的時候非常地清醒。”那麼我想我還沒有那麼可悲,因為我的口袋裡還剩下點堅強。如果我是正在墮落的話,那麼我將永遠不會跌死。因為一天沒有停止逃亡我就不會跌進谷底。而我的逃亡,永無止境。

  已經沒有可以選擇的餘地。當你踏上吊在懸崖上的鋼絲的那一刻起,就不允許你往回走了。更何況當你顫抖著挪到中間的時候。你會選擇繼續顫抖到終點。還是,跳下去呢?最後我的世界只剩下床頭燈。我關上燈。黑暗把我併吞。

  篇3

  若說女人是一種藝術,人生便是一部哲學。

  那麼,它是一部怎樣的哲學?又該怎樣認知這部哲學呢?

  人生哲學,因時而異。它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特殊的意境:猶童年如詩,青年如夢,中年如畫,老年如散文,從而構成整個人生多姿多彩的心身的歷程。

  人生哲學,因地而異。人們生於不同的國家,身於不同的民族,甚至是處於某個不同的角落,都可能因地方的不同,從而影響環境,造成經濟的差距,引起風俗,信仰,人情的差異,使人的世界觀,方法論更為廣泛,難以捉摸。

  於是,不一樣的人,有著不一樣的人生。

  人生哲學開始徘徊,在迂迴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搜索枯腸。

  所以,人生哲學,因人而異,有的人的人生是一個圓心的圓圈,有的人的人生是有兩個焦點的橢圓,而我的人生是三個頂點構成的三角形事物、外界、自我

  孰不知萬物皆為事物,是世之所存必不可少的元素,她們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活著,並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存在,我們應更好的活著,為自己,為他人,在倫理道德、法律允許的條件下。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要有憧憬、動力、方向,還在有自身的把握和認識--自我。

  雖說,我們的生活會受到好的或不好的外界因素地教導與干擾。模仿、學習、崇拜誠不可少,但要有個限度,別迷失,喪失自我,應懂得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問題。

  如失敗乃成功之母的觀點,講的是成功之路,失敗在所難免。失敗過。會去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並長久地堅持下去,且取得成功之路。

  但在現實生活中,失敗就一定會是成功之母?成功就不會是失敗之母?想必這樣的觀點定有不少人想過,提過,那為何它會苟活於“失敗乃成功之母足下,不見光日呢?

  是失敗乃成功之母較有權威,較大眾化?還是人們樂於活在自欺欺人的圈子中?或者迷失自我?

  若說權威、大眾,孔子的人性本善,孟子的人性本惡就夠格吧。那為何想互對立的觀點,至今仍存。且不分雌雄呢?又為何無人願意掙脫枷鎖,提出新的觀點,如“人本無知,無善與惡“呢?這,該不會是人們喪失了自我吧?

  因,人生是一部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哲學,它沒有也不可能有唯一的標準,我們應正確地認識自我,以便更好地認識並服務於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