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高二階段提高歷史學習能力

  歷史課的好成績咋樣取得?這恐怕已經成為不少文科生的一大難題。其實,學好歷史課並不難,那到底應該怎樣學習呢?

  

  1.閱讀教材的方法。

  這裡說的教材,是指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歷史資訊的主要途徑。要想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是沒有什麼捷徑可尋的,主要是靠閱讀。一般地說,閱讀包括認讀和解讀。認讀是搞清閱讀材料的文字含義,如認識字詞的形、音、義,懂得詞和短語的外延和內涵,認讀句子和語段並明瞭其意思。在認讀的基礎上,要進一步瞭解閱讀材料的內在含義,這就是解讀。在解讀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實際所指,而且要能夠與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絡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歷史閱讀中的解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理解書面材料中的潛在的意義,然後把理解到的潛在的意義同認知結構聯絡起來”***注:[美]奧蘇伯爾等著.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餘星南、宋鈞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才能是有效的閱讀。閱讀的方式,有泛讀和精讀之分,要求也不一樣。此外,為提高閱讀的效果,可以在閱讀時做必要的筆記,或在閱讀材料上***如教科書***做一些提示性的記錄,如畫線、標符號、寫批註等。

  2.聽課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資訊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說,一堂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概念***如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現***如一個歷史事件的過程,教師不可能在一節課上重複講述***。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著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準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資訊及時作出反應;一方面還要對資訊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資訊:聽課的思考也包括考慮是不是聽懂了,有沒有疑問等自我質疑。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這些,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的書寫要整潔、快速,以便於整理、複習。

  3.觀察的方法。

  歷史學習的內容,其資訊承載的形式雖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現的,如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遺址、歷史建築等。對這些形象化的學習材料進行觀察,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歷史資訊,並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對這些形象化材料進行觀察時,既要把握其整體的面貌、情況等,又要關注有關的細節,尤其是細微的特點。觀察時也要動腦筋思考,並與所學的文字材料聯絡起來。

  4.蒐集材料的方法。

  歷史學習常常要運用歷史材料,並將適當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行歷史的推論。尤其是研究性學習,更多地涉及到對材料的蒐集和使用。應該認識到,能夠蒐集材料,是學會學習的重要表現之一。蒐集材料是對資訊進行查詢、檢索、選擇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種:一是利用圖書館,這就要掌握圖書目錄檢索方法;二是利用網路的搜尋功能,這就要學會在網上搜索資訊;三是調查的方法,通過社會調查***如問卷、訪談等***獲取材料。進行材料蒐集,同時也要對材料進行篩選、整理、分類,以便使用。

  5.運用證據的方法。

  蒐集到的歷史材料,並不能拿來直接作為證據使用,還需要對材料進行辨析,搞清材料的價值,這包括對材料的來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質、材料的真偽等進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證據時,一是要注意選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說明問題;二是要選用多則來源不同的相關材料來論證某一個問題,這就是遵循“孤證不立”的原則;三是全面認識和理解所選材料的含義,不能斷章取義,主觀臆斷,隨意闡釋;四是要用證據支撐論點或結論。對歷史證據的運用,可以有多種方式,包括編寫、分類、探查、概述、轉述、質疑、推斷等***注:關於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證據.可參見[英]蒂姆·洛馬斯.論史料教學.葉小兵譯.載歷史教學,1998.2***。

  6.探究問題的方法。

  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在於對歷史的認識,這就不僅要搞清楚歷史事物“是什麼”的問題,而且要探討“為什麼”的問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對具體的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兩種關係,一是因果關係,“如果要真正瞭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教學方式上就必須注重識別和考察事件與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注:D.Thompson, Understanding the Past: Procedures and Content, in A.K.Dickinson,P.J.Lee and P.J.Rogers, Learning History,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London, 1984.p.178***。歷史的因果關係是具體而複雜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種情況,具體的原因與結果也有近期的與長遠的、直接的與間接的、必然的與偶然的、主觀的與客觀的等等,需要進行全面而具體的分析。二是內在關係,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之間的關係,同類歷史事物發展的縱向關聯,國際形勢與國內形勢的聯絡等等,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7.評價歷史的方法。

  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都要對具體的歷史事物***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進行評說。對歷史問題的評價,實際上是對歷史的解釋。要全面、正確、客觀、辯證地解釋歷史,必須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這就需要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並逐步學會運用這些來進行歷史的解說,從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例如,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階級與階級鬥爭、個人與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歷史發展的辯證法等,對於我們正確地評述歷史具有指導意義。評價歷史是要把歷史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加以考察,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8.記憶的方法。

  歷史本身可以說就是一種人類的記憶。學習歷史知識也是在記憶歷史。對於學生來說,記憶歷史知識往往是比較頭疼的事,甚至是煩惱的事,因此學會和掌握一些歷史記憶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從記憶的策略上講,要遵循一些記憶的規則,如學習與記憶的結合、及時進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集中記憶與分散記憶相結合、從系統化和結構化的層面上進行記憶等。具體的記憶方法有很多,如聯想記憶法、形象記憶法、邏輯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歸類記憶法、提綱記憶法、圖表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歌訣記憶法、數字記憶法,等等。

  9.練習的方法。

  學習中的練習對於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練習與資訊加工水平有密切關係,可以說,聯絡得越密切,資訊向長時記憶遷移的可能性也越大”***注:[日]內山光哉.學習與教學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學會做作業,也是學習的一個方面。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重要的一是通過練習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二是學會對知識的實際運用;三是將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四是及時發現學習上的問題,查漏補缺。在練習的方法上,要學會審題,特別是明確題乾的含義及要求;要熟悉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規則,按照要求進行解題;要把握答題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10.複習的方法。

  “學而時習之”,複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由於歷史知識的特點,複習對掌握歷史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來說,複習的型別有隨堂複習、課下複習、階段複習、期末複習、高考複習等,每一種型別的複習目的、複習範圍、複習要求是不同的,這需要在進行具體的複習時加以瞭解和適應。複習的方法也是多樣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學習筆記、編寫複習提綱、重點閱讀、比較相關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分類與歸納、構建知識體系等,並與練習相結合。

  以上所述,只是概要性和提示性的,未能一一具體展開,也不可能涵蓋所有的歷史學習方法。重要的是,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和學生要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方法,尤其是通過自己的實踐,逐步形成有個性的學習方法,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優良的學習作風。當前,歷史教學的改革提倡學生的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體驗學習、綜合學習等方式,這就為歷史學習方法的開拓與創新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有利於學生充分發揮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