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介紹

  導讀:劉基的《百戰奇略》中有“忘戰第一百”,即不忘戰爭。孟子曰:“行於憂患,死與安樂”,也便是這個道理。換句話來說,創造英雄三國的原因驗證了孫武的一句話:“置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

  

  所謂三國,指的是從公元190年的董卓之亂到公元280年的天下歸晉這90年的歷史。這是一個動盪的時代,混亂的時代,苦難的時代,英雄的時代。

  三國是一個典型的“時勢造英雄”的時期,金戈鐵馬、風雲際會,動盪社會將曹操、劉備、孫叔、諸葛亮、周瑜、陸遜、鄧艾、鍾會、荀彧等從社會的各個角落彙集到歷史舞臺中心,他們或以文治武功割 據為王,或以智慧韜略運籌帷幄,或以超絕武藝縱橫馳騁,或以忠膽義膽為主獻身,或以卓爾不群為人仰慕。他們的精神氣質和行為方式都以“英雄”的形象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組組群鮮明生動的印象。


三國英雄

  一千八百年前,烽火在大地上燃燒,短短九十年間,“你方唱罷我登場”,此時正是天下大亂,群雄紛爭的年代,有志之士莫不浮游其間,試露鋒芒,一顯身手。於是,在這種局勢下,“亂世出英雄”,文學上:三曹、建安七子,政治上:諸葛亮、曹操,軍事上:諸葛亮、鄧艾、姜維。縱橫家鄧艾,醫學家華陀,勇武無比之將更是數不勝數。不僅僅是如此,三國時期的著作有《孟德心法》《兵書十卷》《青囊經》,著名的木牛流馬更是為諸葛亮蒙上了神祕的色彩。

  如此一個繼春秋戰國以來的風雲時期,它是如何形成的呢?東漢末年桓、靈之庸,又經黃巾大起義,使之群雄並起,東漢王朝四分五裂,各個勢力競爭免不了招兵買馬,人才成了重心,這種趨勢使三國時期出現了眾多英雄,科技方面自然也因戰爭而發展。在如此動盪危機的年代裡,人懷自勵,促進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身為21世紀的中國少年,身負建立強大的現代社會特色主義中國的大任,如果在優越的環境中失了上進心,則墮落,則是中國的不幸。古人云:“士不可以弘毅”。“毅”在古時候意思是豪豬在遇到危險時會豎起身上的毛成為刺,防禦敵人。祖國的新一代也應當可此,如果沒有使自己適當的置於危險之中。就不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更不能建設於祖國。三國時期的危難造就了英雄。劉基的《百戰奇略》中有“忘戰第一百”,即不忘戰爭。孟子曰:“行於憂患,死與安樂”,也便是這個道理。換句話來說,創造英雄三國的原因驗證了孫武的一句話:“置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

  三國,戰火紛飛的三國,風雲際會的三國,英雄雲集的三國。縱觀整個三國。也不正是潛能激發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