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各國經濟簡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曹魏經濟
魏、蜀、吳三國當中,以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這正是三國中以魏國力最強的原因。曹操迎獻帝於許昌後,以“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為方針,在許昌附近實行屯田,大力興修水利。結果“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因此,操設定田官於各州郡內,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廣,以改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所做成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境況。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正因採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終達至“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蜀漢經濟
益州自古以來已有天府之國的美名,漢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質豐厚為根本。諸葛亮和法正對冶鐵、煮鹽、織綿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公營,並設立專職官員加強管理。以上一連串措施,使國家稅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條件。後來關羽失荊州,劉備討伐吳敗亡,使蜀面臨崩潰邊沿,故諸葛亮在經濟方面擴大手工業官營範圍,提高蜀綿生產量,以助加快恢復國力之步伐。儘管在三國中蜀國力最弱,但首都成都仍是當時的商業都市之一,“財貨山積,纖麗星繁。”
東吳經濟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連年征戰,地方殘破,北方人民攜家渡江以避難。北方難民不乏富商大賈,他們由北方走難到江南同時,帶備了生產技術與文化,為當時貧困的江南帶來新血。原本江南農耕技術十分落後,尚未懂得牛耕。及後生產技術注入,農業生產技術逐漸提高,人口亦因此漸漸增加,一改以往地廣人稀的境況。孫氏三代:孫堅、孫策、孫權之統治領地漸大,軍隊亦因此變得龐大,故此糧草軍需耗費成為國家支出中的一大部分,為減輕負擔,逐實行屯田制,並設定典農校尉和典農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為屯田客。由於地處江南及海邊,吳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吳的商業都市以建業、吳郡、番禺為主,與多國均有貿易往來。其中番禺以國外貿易為主。
三國簡述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
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
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外戚、宦官在內鬥中失去權柄。
永漢元年***公元1******,董卓控制了朝廷。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用連環計,讓呂布殺了董卓,而李傕、郭汜又控制了東漢王朝。地方州郡長官在反董卓戰爭及後來的相互攻伐中逐漸壯大實力,形成了地方軍閥割據。
曹操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先後消滅呂布、袁術等割據勢力,降張繡、逐劉備,控制了兗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後來又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了有四世三公之稱的河北強大割據勢力袁紹,最終統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乘劉表病亡、荊州不穩之時,徵荊州,劉琮束手,寄身荊州的劉備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對江東虎視眈眈。在劉備謀士諸葛亮與孫權謀士魯肅的共同推動下,孫劉結盟。其後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曹操被迫退守北方。
劉備乘勢佔據荊州五郡,後分別於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奪得益州和漢中,勢力達到了極盛時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八月,劉備大將關羽北伐曹操,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圍曹操大將曹仁於樊城,一度威震華夏,曹操幾欲遷都避其鋒。後曹操採納司馬懿的建議,派人勸說孫權合攻關羽,孫權大將呂蒙與陸遜設計偷襲荊州,殺關羽,至此荊州落入孫權之手。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冬,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興復漢室,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劉備為報孫權奪荊州、報關羽之仇,在稱帝同年***公元221年***,就率數萬大軍東討孫權,爆發夷陵之戰。
次年***公元222年***被陸遜敗於夷陵,蜀漢元氣大傷,之後數十年再也沒恢復國力,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
孫權於建興七年***公元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元年,史稱“東吳”。後又遷都建業,自此三國正式鼎立。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魏重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大權。
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征蜀漢,與蜀漢大姜維發生拉鋸戰,鍾會被擋於劍閣,鄧艾避開姜維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黜曹魏皇帝曹奐而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仍定都洛陽。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孫皓投降,東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