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古國介紹

  夜郎,是秦漢時期在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是中國歷史上神祕的三大古國之一,在黔地,曾為夜郎縣屬地的湖南沅水流域都在探討這個在歷史上存留了兩三百多年,然後又神祕消失的蠻夷古國。今日的新晃侗族自治縣曾名夜郎縣。下面是。

  戰國時期,楚國便派莊蹻***注:莊蹻是《荀子》、《韓非子》、《史記》、《漢書》、《華陽國志》等史籍中使用的名字,《後漢書》則稱莊豪***從沅水伐夜郎,“既滅夜郎”。莊豪伐夜郎或“莊蹻入滇”也是一個例證。楚國派莊豪征伐西南夷時,秦國也派兵南下征伐巴蜀,並征服現鎮遠地區,致使到達滇池的莊豪與楚國交通斷絕,無法歸報楚國,便在滇稱王,“變服,從其俗,以長之”。

  史書記載,莊豪從沅水伐夜郎,循江而上,到達牂柯江,此“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現在有人考證說“牂柯江”是貴州西南的北盤江或南盤江,我認為此說不可能。北盤江、南盤江屬珠江水系,流入廣西,到廣東入海。沅水及沅江屬長江水系,兩者隔著分水嶺,水路無法溝通。如果莊豪從沅水循江而上到達牂柯江,絕對不可能是北盤江、南盤江,而只可能是今天的舞陽河。歷史上舞陽河也稱無溪、舞水或鎮陽江,源出貴州甕安南部的金鳳山,經貴州的鎮遠、玉屏,流入現今湖南的新晃、懷化,入沅江,至常德、岳陽入洞庭湖而通長江。因此,莊豪伐夜郎的水路進軍路線只可能到達舞陽河,而不可能到達北盤江,鎮遠恰恰就在舞陽河畔。這一段舞陽河確實“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直到抗日戰爭時期,這條河仍然是大後方與湘鄂前線重要的水上物資通道,直到近年因修了幾個水庫,才不能直通長江。

  《史記·西南夷列傳》說:"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這一記載和司馬遷其他有關夜郎的記述,被學者們普遍認為是夜郎國年代最早、可信度最強的關鍵性歷史證據在夜郎前後兩百餘年的歷史上,除了招來滅國之禍的末代王“興”和他的兒子邪務之外,自戰國中期以後,夜郎歷代統治者大都是一些聰明睿智的人。儘管境內已經過著農業定居生活,有著發達的青銅冶煉業,掌握著10萬雄兵,有著“自大”的資本,夜郎王卻從不輕易啟釁,反而在維護剛形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政局穩定;在支援郡縣制的推行,促成與中央王朝保持和諧關係;在推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都能審時度勢,在面對唐蒙通夜郎、西夷諸國作亂、漢大軍滅南越等大事大非時都做出了明智決策。

  夜郎古國 地址所在, 史學界為此300年來爭議不休,至今沒有定論。公認的爭議地址有兩處:

  新晃,湖南省懷化市一縣名。夜郎,古縣名,今日的新晃侗族自治縣曾名夜郎縣。寫本文的目的在於沿著古夜郎人的足跡,通過新晃這條走廊,出入於長江中上游的西南地區,由點到面,由近到遠,探尋中華遠古文明的基因。明 王鐸《答石寓*** 袁可立子***》:“大集筋常侍度玄暉氣,襄陽香澤,乃 錦瑟五十弦,夜郎今始知漢之大。”

  岑鞏,古稱思州,始名於唐,開府於明,在元代領府、州、縣及蠻夷長官司六十八個,是 荊楚夜郎文化融合地,貴州政治、經濟、文化先發地之一,史學界素有“先有思州,後有貴州”之說。民國二年***1913***更名思縣,於民國十九年***1930***改名為岑鞏縣至今。

  夜郎,古縣名,唐朝夜郎縣城遺址,位於現貴州省桐梓縣城北48公里的夜郎鎮,東距210國道新站鎮10公里。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置夜郎縣於此,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廢,夜郎縣前後存在478年。置夜郎縣的同時,設珍州於夜郎,後置夜郎郡與縣同治。明朝學者楊慎著《丹鉛錄》記載:“夜郎在桐梓驛西20裡,有夜郎城碑尚在。”“其碑必是唐末廢縣所立,是今夜郎壩,即唐珍州治所也。今日的新晃侗族自治縣曾名夜郎縣。走廊,即進出的過道,文中指的是新晃歷來是中原進出西南地區的必經之路。搖籃,意為事物的發源地,文中指的是探尋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夜郎 新晃曾名夜郎縣,古夜郎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古夜郎國在哪裡?夜郎是不是自大?夜郎縣在哪裡?對此,近些年來在古夜郎人生活過的地方,人們在探尋著、討論著、爭辯著。史籍記載、考古遺蹟和世代相傳的夜郎文化,正在解答這些千古疑惑。 位於 湖南西部邊陲的 新晃縣,曾經是夜郎縣。有人反問,是真的嗎?回答是肯定的。新晃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屬 楚國黔中地,秦代屬黔中郡,漢代屬夜郎國。唐設夜郎縣,五代至北宋初為晃縣。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設 晃州直隸廳。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廳建立晃縣。1956年成立新晃侗族自治縣。新晃的建制沿革,在諸多方誌中均有記載。 清道光五年編纂的《晃州廳志》序載:“晃州,古夜郎國”。其建制沿革卷又載:晃州古黔中郡地,楚之上游而沅之北門也,在漢屬夜郎國。

  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析 龍標置夜郎、朗溪、思微三縣,隸巫州,縣地屬夜郎。 武則天天授二年*** 公元691年***改巫州為沅州,又析夜郎置渭溪,渭溪縣治在今老晃城一帶。 《元和郡縣誌》:“夜郎縣,天寶元年改為峨山”。《嘉慶一統志》:“唐置夜郎縣,後改曰峨山,五代時為蠻地”。同治 芷江縣誌:“便水繞涼糹散寨, 有夜郎故縣”。《沅州府志》:“古府***今 芷江縣治***二百四十里,洞砦交錯,山深溪疾,接壤黔蠻……所載夜郎故縣,當即古晃州治。” 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出版的《辭源》和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的《辭海》對夜郎縣的說法分別是:“唐貞觀五年置,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境。五代時廢。北宋大觀二年復置,宣和二年又廢”。“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置。治所在今湖南芷江西南。”

  歷史上叫過夜郎的古縣還有三個,在今貴州 石阡縣西南,唐武德四年置, 貞觀元年廢;二在今貴州關嶺縣境,南朝梁大寶以後廢;三在今雲南 宣威縣境,漢置,南朝梁大寶以後廢。 夜郎,漢時我國西南地區的古國名。夜郎的中心位置,至今尚無定論,學術界的認識分歧亦很大。 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的《黔貴文化》***黃滌明著***認為:“戰國時期,除楚國黔中地、秦國黔中郡之外,黔貴地域都是大夜郎國境地。”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夜郎文化尋蹤》***唐文元、 劉衛國著***介紹:《後漢書》載:戰國時期的夜郎“東接交趾,西有滇國,北有邛都國”。“從歷代文獻、方誌的記載及解放以後考古資料的印證,史學界大多數學者認為夜郎的中心應在今貴州西部或西南部。”夜郎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貴州全省,東到今湖南的新晃,南抵今湖南永州,西轄今雲南的曲靖、 陸良,北有今川南。

  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說:“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 漢成帝河平年間***公元前28 -前25年***,平息夜郎王興及其親黨的叛亂,古夜郎國才告終結。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漢使 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奉命到滇探尋通往身毒的道路,返途經夜郎。司馬遷《史記》載:“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大”。滇王自大,夜郎侯亦自大,史實如此。但後因喻人妄自尊大為“夜郎自大”。 隨著古夜郎的變遷,歷史上不少文人騷客因夜郎而留下千古絕唱。唐代大詩人李白聞 王昌齡貶謫龍標***即今黔陽***時寫下了《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不朽名句:“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古夜郎,風景秀麗,山色空朦, 在這塊土地上形成的夜郎文化,代代相傳,遺風猶存,使新晃成為我國當今稻作文化、 鼓樓文化、巫儺文化儲存最完整的地區,獨特的民族風情,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