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歷史小故事

  歷史故事即生動又有趣,符合現代初中生的心理狀態,而且也更符合現代初中思維發展的需要,同時,巧妙地講解歷史故事也符合歷史教學的特點,最後,講故事的題材也進一步符合歷史課程的需要。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歡迎閱讀與借鑑!

  篇一:秦國滅楚齊

  自從秦國滅掉了其他幾個中原國家以後,就變得非常囂張猖狂。便下了一條命令:滅掉所有的中原國家,以秦國為王中之王。

  有一次,他們正攻打齊國,一位小兵騎著馬,看到了齊國旁邊的楚國,便騎著馬風速般地來到了秦王面前。迫不及待地對大王說:“大王,齊國旁邊還有個楚國,我們應該怎麼辦?”秦王焦急的說:“兵分兩路,一路攻打齊國,另一路攻打楚國。這樣不就雙全其美了嗎!”話一說完,這條命令就傳到了每一位位將士的耳朵裡,秦軍們也展開了行動。攻打楚國的軍隊剛踏進楚國的領地,就被楚軍們給發現了放箭手便萬箭齊發,殺得秦軍片甲不留。而攻打齊國的隊伍,本來加上攻打楚國的軍隊,就可以把齊國一舉殲滅。現在要兵分兩路,氣勢和兵力都少了一半,消滅不了齊國。齊軍們看到秦兵們按兵不動,便下令反攻,把秦兵們打得落荒而逃。秦王看見自己的自己的軍隊兩敗俱傷,非常憤怒,但又非常氣餒,因為把軍隊兵分兩路的辦法是秦王自己想出來的。秦王對軍師們說:“各路軍師,現在有什麼辦法呢?”一位身經百戰的軍師說:“大王,我們可以到兩國編造謊言,讓兩國交戰,等到兩敗俱傷時,這時候秦軍們可以作收漁翁之利,把兩國都消滅掉。”秦王一聽,說:“好計策,快點實行這個計劃。”一聲令下,秦兵們便把自己化妝成平民,混進兩國,到一些民眾面前編造謊言。日傳百,百傳千,千傳萬。終於有一天,傳到了兩位國君的耳朵裡,都在想:“我們的國家不會被別人辱罵,明天,我就去找我國旁邊的國家算賬。

  第二天,齊國軍隊早早地來到了楚國城下,他們已經等候多時。楚王也正準備帶兵出發,看見了城門下的齊軍,高興地說:”哈哈,敵人自己送上門來了。“話一說完,楚國便萬箭齊發,把齊國殺得片甲不留。還好齊國有後備軍隊,也不甘示弱,他們也反攻。就在兩國大的不可開交,他們兩敗俱傷時,秦國就來到了戰場上,不費一兵一卒,就把齊國和楚國一舉殲滅了。

  篇二:不敢死的秦始皇

  秦始皇的人生其實很簡單:先是不怕死,後來不想死,最後不敢死。

  公元前219年以前,秦始皇並沒把生死看得多麼功利,因為他既然把自己稱作“始皇帝”,必是打算給子孫留點生存的空間,不想耍賴不死。可是從公元前211年開始,48歲的秦始皇就陷入了糾結,他突然有種奇怪的感覺:他有點不敢死了!

  這一年,東郡有一塊隕石從天而降,地方政府官員的勘察報告上說,石頭上有幾個字很詭異,說“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報告,覺得頭皮有些發麻,立即派御史立案偵查,想知道是不是有人故意刻上的,但沒有一個人肯招認。秦始皇只好相信這是附近居民的集體創作,然後把他們殺掉,並將可憐的隕石敲碎燒爛,直至化為齏粉,因為它見證了不該見證的事情。

  這年秋天的一個夜裡,更詭異的事情發生了。秦始皇派出的一個使者從關東經過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拿著一塊玉璧攔住他,打啞謎似的說:“替我送給滈池君。”他還說:“今年祖龍死。”就在使者恍惚之間,那個神祕人物就像超人一樣消失了,只有一塊玉璧在地上。

  使者的彙報有些誇張,只能說明那人閃得快,且是晚上,夜色是最好的偽裝。但那個神祕人物顯然認真研究過秦始皇的個人資料:秦始皇自稱以水德統一天下,他就搞個水神滈池君出來;秦始皇自稱始皇帝,他就弄個祖龍出來。祖者,始也;龍者,帝王也。他相信,秦始皇懂的。

  現在看來,“隕石門”和“玉璧門”都很神祕,但性質和目的一樣,都盼著秦始皇早點死,也許就是同一個組織所為。

  秦始皇拿著那塊不祥的玉璧,沉默良久,然後貌似想明白似的說:“山鬼也就知道一年的事吧。”說這話,秦始皇自己都有點心虛。他曾經規定,把每年的十月作為第一個月。如今已是秋天,這一年馬上就結束了,怕啥嘛!下了班,他又琢磨了半天說,誰說祖龍就一定是我?拜託,“祖龍”就是“人的祖先”好不好!

  秦始皇也有很可愛的時候,明明心裡挺害怕、挺在意,還想拼命把自己撇開,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但回頭就讓專業人員鑑定了這塊玉,竟然是八年前出巡渡江時沉入水中的那塊。於是他找人算卦,先生說要做兩件事才能破解,一是出遊,一是移民。秦始皇馬上下令,遷三萬戶到北河、榆中地區,每戶授給爵位一級。這些人算是“被福利”了,但秦始皇做這事,簡直是欲蓋彌彰,想讓所有人都知道,我好怕怕!

  當公元前210年終於到來的時候,秦始皇很是鬆了口氣,他安全度過了他的“世界末日”,用實際行動粉碎了“玉璧門”的預言。保險起見,他還是出遊了,只有李斯、趙高、胡亥隨行。到南方轉悠一圈,回來時在黃河渡口平原津病倒了,但“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秦始皇真是可憐,連死都不敢了,如果他能坦然面對死亡,就會很從容地安排好後事,不會被趙高、胡亥這樣的人有機可乘。因為不敢死,大臣不敢說,訊息也封鎖,公子扶蘇完全被矇在鼓裡。所以,秦朝其實是亡於秦始皇的不敢死。

  篇三:焚書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為了慶祝大將蒙恬打敗了匈奴,增添了一個朔方郡,再加上去年增添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就在咸陽宮裡開了一個慶祝會,大宴群臣。大臣們全給他敬酒,祝他健康。其中有個大臣叫周青臣的首先起身祝賀說:“從前,我們秦國只有一千里的疆界,如今靠著皇帝的英明作為,平定了海內,統一了天下;把列國諸侯都廢了,改為郡縣;邊界上的蠻夷也全轟走了;統一規定了國家的法度;車和軌有了一定的尺寸,文字有了一定的標準。天下老百姓都能安居樂業,再也不用受打仗的苦處。自古以來有哪個君王幹過這麼偉大的事業?沒有!因此,我們的皇上是亙古以來最偉大的帝王!”

  秦始皇聽了,心中很得意,可那位儒生的頭兒,博士淳于越聽了卻很不是味兒,他站起來反駁說:“周王把土地分封給子弟和功臣,叫他們共同輔助朝廷,周朝享受了八百年天下。如今皇上得了天下,可是自己的子弟和功臣們連一塊土地也沒有。萬一有幾個郡縣出了事情,可怎麼辦呢?不論幹什麼,要是不把古人當做老師,是長不了的。剛才周青臣的話全是奉承皇上,想叫皇上離開正道。這種小瞧古人,當面拍馬屁的人決不是忠臣!”

  秦始皇見兩位大臣爭吵起來,就問別的大臣有什麼意見。這時,丞相李斯站起來說:“五帝的事業各不相同,不是把前一個人的事照樣再來一下子;夏、商、週三代的制度也不一樣,不是每一代都把前一代的制度再抄一遍。這不是說他們不願意向古人學習,偏要來一套新奇特別的花樣,完全是因為時代變了,辦法當然也就不一樣了。現在天下太平,法令統一,百姓理應好好經商、種田,儒生也要好好學習和遵守法令制度。但是,就有一些儒生不學今而專學古,他們糾集起來向百姓造謠,製造混亂,借反對朝政以表示高明。這樣下去,國家還像個樣兒嗎?一切應當改革的事情還辦得下去嗎?”

  說到這裡,李斯停頓了一下,接著他加強了語氣,說:“因此,我請皇上下令:除了秦國的歷史和那些有用處的書,像醫藥、占卜、種樹等書,其餘的詩、書、百家的言論一律燒燬。誰要私藏就治罪,凡是幾個人在一起談論古書的,處以死刑;凡是引用古書來反對時政的,也一律處死!我的話完了,請皇上決定。”

  秦始皇非常同意李斯的建議,馬上下令,將《詩》、《書》及百家的著作全部燒燬。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焚書事件。

  當時,秦始皇為了自己能長生不老,正由方士盧生和侯生在為他尋找仙藥,可盧生和侯生竟私自逃走了。秦始皇十分震怒,說:

  “我把天下不中用的書都燒掉後,又把許多方術之士召來,讓他們尋找和制煉不死之藥。其中侯生、盧生是我最信任的兩個。可他們卻和儒生同流合汙,一起說我的壞話,真是可惡極了!”

  於是,秦始皇就派御史對所有的儒生進行考察審問,又讓儒生們互相檢舉揭發。哪知道這批人還沒受拷打,就直打哆嗦,東拉西扯地供出了一大批來了。審問下來,秦始皇把那些認為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都活埋了,把那些犯禁情形次一等的發配到邊疆去開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