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輦圖的典故

  典故大家應該都瞭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的內容,歡迎閱讀

  

  《步輦圖》於中國經典名器--腹桶瓶上燒製而成。腹桶瓶,長頸、脣口、鼓腹。瓶型莊重典雅、古樸,屬西壩窯之精品。

  腹桶瓶得形於傳統牛頭尊,兩側無耳飾,鼓腹渾圓豐碩,其內似盈福滿載,故名。陳於芝蘭雅室,甚有聚財招福之祥意。瓶身可繪事,腹身可施圖案,意境清寧,氣格雍雅。可承載大意象,大手筆。

  步輦圖的賞析

  筆法風格

  從構圖的角度來講,這幅畫很明顯將所有人物分成兩組:以畫卷中軸線為界,左邊三個男士依次排開,井然有序,沒有任何裝飾,在規矩中略顯拘謹;右邊以唐太宗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擁的仕女形象,以及裝飾物"兩把屏風扇"、"一展旌旗"、"步輦"等等,把人物的佈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帶飄飄和晁蓋的迎風招展都有意刻畫一種充滿了柔情、安詳、和善的情調。左右這種對比,尤其是譯官謹小慎微、誠惶誠恐和仕女們神情自若、儀態萬方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張一弛、一柔一剛,讓人的視覺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彈琴時的左手伴奏一樣,穩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區炫音技巧的展示,華麗而不俗脫;一唱一和,和諧有序。

  另外,只有典禮官一個人是紅袍在身,未免顯得孤零零的,仍然早不出喜慶的氣氛。於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蓋頂,和宮女服飾的配色,映襯出一團祥和、喜慶的氣氛。

  構圖色彩

  從色彩上講,這幅圖的場景是一個喜慶的場面。根據中國的傳統習俗,喜慶的步輦圖區域性場面通常由紅色裝點基調。這幅圖作者為了突出這一特點,特地將典禮官--位於畫面正中間的軸心人物畫成紅色。這樣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來奪人眼目地突出紅色,又不會太突兀得難於接受。因為按照習俗,祿東贊來自吐蕃,服飾多以網狀彩繪織成,很少有一整塊同樣顏色的衣服。再者,由於紅色代表正氣,代表恢巨集的氣勢,理應當由中原大唐朝獨享,而非喧賓奪主地給吐蕃穿戴上。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適著紅裝,一者皇上為至尊天子,然而能夠與尊貴相配的顏色只有黃色;二者紅色由皇上穿戴,不免顯得皇帝過於輕浮,不夠穩健睿智。如果在考慮僅由於年代久遠,風蝕和破壞,原本皇帝身著的鍍金裝束成了土黃色,那麼就不難理解作者在顏色安排上的獨到之處。

  步輦圖的歷史背景

  松贊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世贊普,他平定叛亂,開創了統一的吐蕃王朝。在唐文化的影響下,松贊干布對吐蕃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進行了改革,促進了吐蕃社會開始向封建制過渡,可以說松贊干布是一位頗有作為的贊普。634年,他派使者向唐求婚,但未能如願以償。638年,他又派使者帶琉璃寶入唐求婚,同時,他又帶領20萬軍隊猛攻唐朝的鬆州***今四川鬆藩***,想以此向唐施加壓力以答應自己的求婚,但被唐軍擊退。至此,他認識到必須要誠心與唐和好。

  公元640年,即唐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派大相***相當於宰相***祿東贊向大唐求親,第二年到達長安。由於當時大唐帝國國泰民安,各民族友好相處,因此,當時竟有五個兄弟民族的首領向大唐求親,太宗很是為難。最後,想出一個平等競爭的辦法:請五位大使參加考試,誰考勝了,就把公主嫁給誰家的首領。 當時出了五道難題,吐蕃使臣祿東贊過關斬將,一路領先,最終取得了勝利。太宗非常高興,心想:松贊干布的使臣這樣機智、聰明,松贊干布自己更不用說了。於是,決定將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出嫁的訊息傳到吐蕃以後,吐蕃人在很多地方都準備了馬匹、犛牛、食物和飲水,決定隆重迎接;松贊干布親率歡迎隊伍由拉薩出發直奔青海迎接。松贊干布高興地說:"我今天能娶上國大唐公主,實在榮幸。我要為公主建造一座城,作為紀念,讓子孫萬代都要與上國大唐永遠親和。"他按照唐朝的建築風格,在拉薩修建了城郭和宮室,這就是現在的布達拉宮。

  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典籍,還有許多樹木、果蔬的種籽,將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青藏高原,促進了藏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吐蕃也派送了大批的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詩書,長安的婦女們也一度風行吐蕃人將臉塗紅的風俗,稱之為"吐蕃妝"。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加強漢藏兩族的聯絡、團結,發展藏族的經濟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受到人們的敬仰,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內至今還儲存著他倆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