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散文讀後感
龍應臺散文多采用寫實手法,把深刻的道理解釋清楚。那麼,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大家好,我是孟老師,很高興能在4月23世界讀書日這天再次與大家見面,分享讀書的感受。今天我同大家交流的作品是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一篇散文《目送》。
這篇文章是非常具有女性作家的特點的。語言樸實自然,舒緩輕柔,娓娓道來,講述了一個女人在母親、女兒這雙重角色中的經歷和情感體驗。
其實這篇文章並沒有什麼驚豔之筆,從頭到尾,作者都在淡淡地講述母親與兒子的故事,講述女兒與父親的故事。我想,若是尚未為人父母者或者父母長壽健在者,不一定能耐心地讀完此文。而只有我們,這些已經為人父母,或者已經送走父母的人,才能被這些淡淡悠悠的文字撥動心絃,勾起心中的絲絲情愫吧。好的作品,一定是可以引起讀者共鳴的。龍應臺就是這樣一個心思細膩、思想靈動、善於感知和捕捉的優秀女作家。
大家看,文中所講的故事和場景,你是不是很熟悉呢?哪個媽媽沒有牽著孩子的手送過孩子上學、出門?哪個媽媽沒有抱過自己的孩子?哪個媽媽沒有嘮叨過孩子?沒有在心裡為孩子與自己逐漸拉長的距離而惆悵失落過?而人到中年的我們,很多人都陪伴過生病住院的父母,更有人親自送走了年邁的爹孃。作者的輕聲敘說,將你帶入的深深的回憶中。很多人一定深有同感,也會眼眶溼潤,回想起父母是怎樣將我們撫養長大,我們又是如何陪伴孩子成長。這點點滴滴的情懷,充溢著我們的心田。我想,若是你願意,你能耐得下心來,也能像龍女士一樣寫出如此深情動人的文字。寫作其實並不深奧,也就是真情真意的抒發表露,就像我常常告訴學生的:我眼看世界,我手寫我心,我筆抒我情。
我們這個書友會中,都是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參加的。男人,必然會承擔著父親也是兒子的角色,而女人,則是母親,也是女兒。
也正是身上的這兩種角色,讓我們真切體驗了從小長到大又到老的完整的人生旅程,缺失任何一個環節,人生都是有遺憾的。我們常常會毫不猶豫地說:做兒女,我能孝敬我的父母,做父母,我也能愛我的兒女。這樣,也就很滿足了。
但其實,“愛”,並不是那麼簡單的。父母之愛,兒女之情,也是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感悟去品味去思考的。
龍應臺女士作品的精妙之處就在於她在平凡的人生經歷中的思考和感悟。文中的點睛之筆是這段話,我們一起來讀讀:“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感悟,深刻、真切,也帶有一絲傷感和憂愁。卻句句在理,字字入心。能夠讓我們冷靜下來思考我們一直沉醉其中或者我們一直迷茫不解的“親情”。對於我來說,這段文字,有著醍醐灌頂的功效。其實在讀《目送》全文之前,這段話已經在微信裡很流行了。我剛剛讀到時,就被深深地震撼了。因為那段時間,我正處在人生最痛苦的階段,痛到經常夜裡哭醒,無法自拔。最疼愛我的父親的去世讓我無法接受,唯一的女兒即將上大學也讓我不忍放手。看到這段話時,我沉默了許久許久。是的,你和他今生的緣分已經完成,就讓他漸行漸遠吧,不必追了。。。從此,我釋懷了,再也不糾結了。
教育,真的是一門學問。如果我們不學習、不思考、不進步、不專業,我們的教育就會適得其反,甚至貽害他人。
做父母的,只是一味地愛孩子,抓住孩子,而不懂得適當放手,那麼,你和孩子之間就不一定是一場善緣,也許會演變成一段孽緣。我當老師二十多年了,見過很多不捨得放手的父母,每天跟在孩子屁股後面送作業、送課本、送衣服送水送學習用品,可一邊還要埋怨孩子自理能力差;每天嘮嘮叨叨就像祥林嫂,可還埋怨孩子不聽話;每天給孩子零花錢買垃圾食品,卻埋怨孩子經常生病。好不容易孩子長大了,又忙前忙後張羅工作、物件、婚姻、房子等等,一邊叫喊自己勞心勞力,一邊埋怨孩子不爭氣沒能力。其實,回過頭來想想,這都怨父母不捨得放手,或沒有放手的能力,才導致孩子始終離不開父母。你越是想追上孩子,孩子越是離你遠,所以只能把孩子攥在手裡,你就不用追了。把學習飛翔和自主飛翔的權利交還孩子,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所以,做父母的,要敢於對自己說:放飛孩子吧,不必追了!不管是父母子女,還是老師學生,哪怕是陌生人,若想結成善緣,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最近有幾件事很讓我苦惱,網上傳播著幾段中學生毆打老師的視訊,網路中充斥著人們對那幾個孩子的斥責和討伐,也有對家庭教育、中國教育的不滿:以前的孩子老師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多好管呀。現在的孩子怎麼就這麼沒素養?中國現代教育把學生都教成流氓了,老師成了弱勢群體。更有很多老師發帖聲援被打老師,還說學生就應該狠狠教育,更有甚者哀嘆在中國當老師沒人權沒尊嚴沒安全感,我們老師們一見面就唏噓:保不定哪天就被學生給欺負了,這老師是沒法當了。
作為老師中的一員,我卻是要當叛徒、唱反調了。
口口聲聲埋怨學生脾氣暴躁,那麼老師們,你們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尊重了嗎?
篇二
走進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讀著那清清淺淺、淡如荷香的文字,我們浮躁的心便會平靜: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就如龍應臺所描述的: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是的,孩子慢慢來,我們把耐心的目光投向我們的孩子,同樣,我們更要把耐心,包容的目光投向我們的學生。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
一個班級,總有讓你省心的孩子,也有讓你抓狂的孩子。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不一般,每一個孩子都優秀,但是恰恰會有不少的孩子註定會很一般。我們該如何對待?
〈親愛的安德烈〉中安德烈試探地問母親,能否容忍他的平庸。作為母親的龍應臺,是這樣對安德烈說:“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中,什麼樣的工作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利,而只是為自己找心靈的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物件,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上一代對你的想象而活。”
不知道為什麼,這幾段文字有讓我流淚的衝動。在那一瞬間,我心底最柔軟的那根弦被觸動了。
普天下多少個兒子與女兒,問過母親同樣的問題,而母親們幾乎千篇一律地回答,孩子,你一定要有出息……
誰聽見過像龍應臺女士這般豁達而從容的回答?我為什麼會流淚?是質樸而真誠的文字中流淌著的對苦難人生最強烈的感知和憐憫,直抵我的內心。“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物件,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龍應臺對兒子說的這番話,一次又一次地浮現我腦際。
是的,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去苛求我們的孩子呢?親愛的老師們,下個學期,就在暑假後的新學期,請我們帶一種柔和的慢板走近孩子,懷著一顆等待的心呵護這群小毛頭,四年時光,陪著他們成長,給予他們成長的快樂;接新班的老師請儘快融進孩子,讓孩子們從心底裡接納你,讓孩子們真真切切地對家長說“我喜歡我的老師”;帶著孩子升班的老師請回過頭看看,你對哪位孩子急噪過,你是否過於注重孩子們的表現,而忽略他們的心理需求,那麼你就要放慢腳步,拉著他們的手攜明媚前行……而當我們懷揣著欣賞,懷揣著打磨的心情,懷揣慢工出細活的耐心,懷揣著愛的慢板來關注他們,我想,我們孩子的目光將會變得越來越純淨,成長的心靈將會溢滿快樂。
篇三
在《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中,龍應臺擷取了育兒生活中的一個個小故事,教孩子認字,說話,給兒子講故事,對孩子的知識啟蒙,育兒過程中的艱辛……字裡行間溫柔婉轉,純真喜悅的情感撲面而來,彷彿微風吹過金黃的麥田。
而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龍應臺把自己和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書信往來彙集成書,可以說,這是一部母子書信集。
一個知性的中年母親,面對著自己曾經熟悉但又陌生的18歲的在異國長大的兒子,敞開心扉,像朋友一樣地探討人生;一個自以為長大,也正在長大的德國青年,三分調侃,二分幽默,五分認真,像成人一樣地與熟悉而陌生的母親對話。
話題無所不包。信仰,階級,國家,家庭,責任,職業,情感,友誼,失戀,困惑,抽菸,喝酒,理想……沒有說教,沒有遮掩,兩顆真實的靈魂在真誠地訴求。
訝異於安德烈的率性而大膽的表述,欽佩於龍應臺率真而深刻的探討。
《目送》則可以說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裡面收集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 可以說,她寫盡了幽微,如書評上說:如燭光冷照山壁。
這樣的三本書,帶給我的思考與啟迪,我想,將會持續很久。怎樣做一位真正的好母親?怎樣看待周圍的一切?怎樣對待自己的職業?這個夏日,我隨龍應臺的文字作了一次心靈遠足。一直以來,和大多數的母親一樣,對孩子有太多的期望,總希望孩子學得好,長得高,成績門門優,乖巧懂事,長大有出息。我們抱著迫切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為他們加油助威。懷著愛孩子的心高喊著不能讓孩子在起跑線上掉隊。殊不知,對孩子而言,他們已失去了自我,只能在我們預設的軌道上亦步亦趨。變成了集萬千期待於一身的無奈選手。而我們,又常常為孩子達不到預設的目標而心焦、鬱悶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