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藥新藥研究開發的探討

摘要:21世紀將是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科學發展的綜合化,技術發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產業化是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特徵,這一趨勢將在新藥研究開發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本文試論世紀之交中藥新藥研究開發現狀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藥新藥創新的步伐。
關鍵詞 中藥新藥 研究開發 現狀 方法

一、現狀

美國輝瑞公司生產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偉哥”,一些樂觀的預測甚至認為它年銷售額能達到創紀錄的110億美元。偉哥自1998年3月獲美國FDA批准以來,風靡世界,說明新藥可獲取幾乎是無限的高額利潤。即使深知一類創新藥在發達國家耗時10~12年,耗資2億美元以上,且高風險,世界各大跨國公司仍然投入其年營業額的15%~20%研究開發新藥[1,2]。

中藥研究開發是國際熱門課題:國際市場每年藥用植物及製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額超過 300億美元。日本是較重視中藥研究開發的國家,年銷售額達1500億日元。美國國會1994年批准了把草藥列為《飲食補充劑》的法案之後,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藥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藥產品是已知結構的單體純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療效穩定、安全可靠的複方混合製劑。德國在歐洲是傳統藥年銷售額最大國家,達22億美元[2]。德國Dr Schwabe生產的銀杏葉提取物製劑Tebonine***促進腦血管迴圈***年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銀杏葉及其製劑僅在歐洲市場年銷售額就達幾億美元;德國寶靈家大藥廠則是新型植化產品的主要開發者,開發喜樹鹼系列、莨菪胺類和育享賓等產品;其它德國公司還在開發山梗菜鹼***可幫助戒菸***以及一種可用於合成抗抑鬱藥和抗老年痴呆症新藥的中間體“檳榔鹼”。在東亞國家中印度植物中開發出若干種有藥用價值的新成分,胡黃連中提取的“胡黃連素”,用於治療漫性乙肝,以及來自巴戟天根的一種新型成分“bacoside”,作為增智藥品,用於提高人的記憶力[3]。

我國的中藥新藥研究開發已走上科學化、規範化、標準化和法制化的軌道。至今已有1141種中藥新藥通過註冊,其中一類新藥佔11.5%,二類佔6.5%,三、四類各佔40%,五類佔2%。反映新藥研製水平的一二類新藥的數量明顯偏少;對於三類新藥的研製也多相重複,忽視了發展創新、基礎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製的整體水平不高,低水平重複現象嚴重[4]。儘管如此,新藥仍取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佔整個藥品銷售額10%以上,利潤大約在20%以上,1997年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的中藥新藥50個品種以上。從野生植物黃花蒿分離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對急性腦瘧療效較好,是新型結構的抗瘧藥;為提高抗瘧效價,進行了大量結構改造工作,成功地研製出蒿甲醚、雙氫青蒿素、青蒿烷酯等新型衍生物,此藥被國際認可,引起了廣泛注意。抗早孕藥天花粉和男用避孕藥棉酚也受到國內外重視。

中藥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已受到世界的矚目。中國已向美國FDA進行了首次的複方中藥註冊申請,並分別於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過了“複方丹蔘滴丸”和“銀杏靈”新藥臨床研究***IND***預審,實現了中藥的歷史性突破[5],隨之而來將會有更多成熟的中藥品種進入世界。

二、面向21世紀中藥新藥研究、開發的思考

1. 加強天然產物活性成分研究,從中尋找一類新藥

1805年從阿片中分離出***標誌著單體化合物作為新藥來源時期開始。近年來,從天然產物中研究開發新藥,最引人矚目的成果當算紫杉醇,1992年批准上市,作為治療卵巢癌的首選藥物。近70年來,我國先後研製出70餘種高特新藥廣泛應用於臨床,其中,兩個舉世公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和青蒿素,都是從我國常用中藥發掘出來的。對天然藥物進行深入的化學與生理活性的研究,從而發現臨床上有用的原型藥物,存在著極大的機遇,發現具有開發前景的新型別結構化合物作為先導化合物,經結構修飾和改造,尋找療效更高、結構更為簡單,並且便於大生產的、安全有效的候選化合物,再經臨床驗證判斷這個化合物是否能成為新藥而上市。據報道,現在臨床用藥一半來自天然產物及其衍生物。如***研究發展了異喹啉類生物鹼的研究,導致了鎮痛藥***的發現。我國學者從實踐中總結了寶貴經驗,歸納上升到理論***1*** 生物同型基取代說,***2***活性成分相結合,***3***受體假說,***4***藥物潛伏化,***5***中草藥有效化學成分配位化學學說,並獲得一些成果。總之,從以上多種途徑拓展了由中草藥有效成分創新的廣闊領域,成功率高。它是當今擺脫我國西藥研究以仿製為主的被動局面的出路所在。此外,有關近代生物轉化和生物合成理論和技術,也應認真汲取,以開闊新藥研製思路[6]。

2. 進行新藥的二次開發

對過去研究方面得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成果進行系統的學習和總結,選擇有潛力的苗頭進行二次開發。從分離出混合組分作為藥物的可以進一步把各個單體分開,分別檢驗其療效,然後或者單用,或者用化學單體組方。如抗感染的雙黃連和抗風溼性關節炎的白芍總甙[1]。又如最近報道的常用中藥黃芪通過系統成分分析,從黃芪總皁甙分離出21種成分,其中黃芪皁甙Ⅲ、Ⅳ、Ⅵ治療心力衰竭有效,以黃芪皁甙Ⅳ療效最佳,可能成為新型的非洋地黃類強心藥物。又據最近資訊,美、韓從高麗蔘發現一種全新成分人蔘甙Rf,可能作為新型非成癮性高效止痛劑[6]。

3. 從古方、驗方研究開發中藥新藥

古方、驗方通常是千百年來臨床經驗總結,許多方劑療效確切,這是我國的優勢,是新藥研究的前提。從臨床、藥理證明青黛是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當歸蘆薈丸” 的有效單味藥,從中分得有效成分靛玉紅,再經結構改造合成了“異靛甲”,其療效更高,毒性更小。陳竺教授等對民間用於治療淋巴結核、面板癌等有效的驗方 ***含砒霜、輕粉、蟾酥***逐一篩選,從複方到單味中藥砒霜,又到化學純三氧化二砷,終於研製成功“以毒攻毒”的“癌靈一號”注射液,創造了白血病臨床治療的 “人間奇蹟”。

4. 加強中藥有效部位研究,提高中藥新藥研製水平

中藥有效部位研究,可為相關學科的融合滲透提供新的增長點和新領域,創造有中國特色的新醫藥學。

中醫臨床用藥的主要形式是中藥複方,它是中醫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體現了中醫治療重視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等整體觀、系統論和辨證施治的法則,是多系統、多靶點和多層次發揮全方位藥效作用的治療方法,所有這些都非單一成分所能概括達到的。根據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開發中藥複方的有效部位能較好地顯示這種優勢和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