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口論文

  人口是關係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關鍵因素,它既是構成一定社會有生命的個體活動的總和,也是社會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論農村人口分層

  【 論文摘要】 中國的 農村社會在建國之前的 歷史時期,農民之間的分化甚微。改革開放之後,伴隨著市場 經濟的 發展所帶來的農村社會的各種變化,使得農村社會的分層現象逐漸趨於明朗化,既有早就存在的分層,也有新近出現的分層。分層現象既是農村發展的一個體現,也影響著農村社會的經濟 政治等各方面的發展。

  【論文關鍵詞】農村社會;分層;標準;影響

  現代 工業的推進,使得農民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之外,有了更多的從業機會,接觸到了現代文化的薰陶,農村居民之間也出現了分化。傳統的農村社會是高度同質性和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的社會,是一個生於斯、老於斯的社會,村民從事的主業都是農業,彼此之間的差別甚小。但是,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和變革,農村社會這個曾經是最為保守的社會也發生了變化,其中之一便是農村社會之中出現了階層的分化,原先的村民之間由於種種原岡分化為不同的階層。

  陸學藝上世紀90年代用“農民所從事的職業型別、使用生產資料的方式和對所使用生產資料的權力這三個因素的組合”為階層劃分標準劃分了農村l0個階層:農村幹部、集體 企業管理者、私營企業主、個體勞動者、智力型勞動者、鄉鎮企業職工、農業勞動者、僱工、外聘工人、無職業者。劉成斌、盧福營從非農化的角度考察了浙江省農村社會分層,認為當地農民可分為“農業勞動者、第二產業勞動者、第三產業勞動者、農村知識分子、農村管理者、私營企業主、個體勞動者、兼業勞動者和無業人員階層。”

  一、產生分層的原因

  1.農村體制改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家庭由原來的生產消費單位變為具有積累與再生產功能的經濟實體,個家庭與農村集體組織之間的關係變得鬆散,使得農民之問的聯絡也較以前疏遠,彼此之問的分化加劇。農業生產由集中式變為分散式,農民對對土地的依賴性下降。眾多的農業勞動者成為相對自由的、相對可以離開土地的農業勞動者。由此產生了分化的基礎。

  2.進城務工為農民的分化提供了重要契機

  農民進城的規模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農民通過外出流動獲得了更多的財富收入的同時,也在城市裡接觸到了更前沿的思想,有機會參與到更廣闊的市場競爭中去,最為重要的是獲得了這樣一種機會。這種經歷使得進城農民的思維更為活躍,他們的思維方式既不同於城市,與農村也有較大差別。同時,新生代的更為年輕的進城農民,生活在城市的時間遠遠多於生活在農村的時間,對農業生產並不熟悉。外出流動的這種經歷就會使得農村產生分化。

  3.鄉鎮企業的發展

  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可以離開土地的農民提供了新的職業載體與生存空間。隨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鄉鎮企業與個體工商業的快速發展,使農村隱性失業人口找到了他們新的生存空問。農村中男勞力都外出了,留守村中的部分婦女也沒閒著,他們受丈夫的影響,加上農業收入增加緩慢,也不再願意耕種土地,轉而到鄉鎮企業工作。她們獲得更多收入的同時,也在形成一個新的群體,她們與其他村中的留守婦女有著小同的思想、地位意識。

  4.村民思想觀念的轉變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價值觀念開始發生變化,從“無商小奸”到“無商不富”。村民開始從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價值觀念轉變為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念。社會對財富觀念的轉變使人們積極進行經濟活動,從市場中獲取經濟資源。有市場能力的企業家、經理和其他人員在經濟領域中創造了大量社會財富、個人財富的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社會地位,改變著自身,向較高階層流動。

  二、農村分層的現狀

  1.農村管理者

  據統計,全國740l50個行政村裡共有村幹部400餘萬人。他們是農村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組織者,是集體財產所有權的主要代表者,是各項方針、政策在農村的具體執行者。當上村幹部,就控制了村中大多數的利益,村幹部也就成了各方爭奪的焦點。村幹部他們既代表國家的整體利益,行使行政職能,又代表農民的區域性利益,維護社群權益,他們還代表著自己的宗族勢力和小團體利益。優秀的農村幹部是農村社會發展的領導力量,對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起著關鍵作用,如果一個村中的村幹部無法挑起大梁,那麼集體經濟就無法真正獲得發展。

  2.務工者

  他們是受僱丁鄉鎮企業、個體工商廠戶或者城市工廠以提供勞動而獲得工資收入的農村勞動者。他們既不同於集體經濟,雖然對生產資料沒有所有權,但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僱傭工人又有本質區別。他們不是“除兩隻於外,自由得一無所有”的僱傭勞動者,在村中仍然擁有份屬丁自己所有的生產資料一土地。他們與農村其他社會群體一樣,享有一定的擇業自主權,可以相對自由地流動,而且其僱工地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3.私營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

  他們指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由營利性經濟組織***主要是經營者***組成的社會群體。這個階層的最明顯特徵是擁有完整產權,他們的收入高出僱工幾倍甚至幾十倍,是農村中的高收入者。

  4.農業勞動者

  這是一個以承包集體耕地、以農業勞動和農業收入為主的農村勞動者組成的社會群體。這個階層在目前中國農村社會中是最大的一個人口群體,在農村階層結構中,農業勞動者所佔比例大約為70%。

  傳統意義上的純農業勞動者已不多見,幾乎每家每戶都得會有外出務工者,雖然途徑不一樣,獲得的收入也不一樣。這其中還可以繼續劃分為從事種植業的農業勞動者和從事養殖業的勞動者。前者主要指的是完全從事傳統意義上的農作物種植的農戶,而沒有其他非農兼業;後者指的主要是在村落中從事畜類養殖的農戶,他們仍然擁有土地,仍然從事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但是土地生產僅佔很小的份額。

  5.留守無所事事者

  這類人員主要是指,剛下學、沒有工作的意願,父母也管不了他們的年輕人。他們大多站街頭,在農村尋釁滋事,拉幫結夥,甚至有的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村民對於他們既惋惜又憎恨,一方面看他們天天遊蕩,替他們惋惜對大好青春的浪費和對於他們的出路的擔憂;另一一方面,看他們時有破壞生產的行為而感到厭惡。甚至有些男青年還拉幫結夥,加入了黑社會性質的組織,在村中耀武揚威。

  三、出現分層的影響

  農村當中出現了社會的分層現象已經是一個既定的事實,它既是農村社會發展的結果,也對農村社會的發展產生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1.收入差距擴大導致心理落差

  前面提到,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與僱工的收入差距相當明顯,而且這種差距隨著規模的增大和時問的推延而拉大。據調查,從事種植業的農業勞動者與鄉鎮企業工人之間的差距約卜2倍,與從事商業、服務業的人員相差2—5倍,與從事個體運輸和建築業的人員相差5-8倍。可以看出,農村的收入差距正在拉大。1978年至1990年,農村個人收入的基尼係數從0.212提高到了0.310。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得階層間的摩擦增多,嚴重時會造成對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威脅。

  者還對農村社會對貧富差距的承受力問題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農村社會成員對當前這種貧富差距滿意的只有4.8%,相信這種貧富差距趨勢將縮小的只有6.3%。村裡有能力掙錢的人太多,自己掙的那點太少了。而且還有很多村民根本就缺少外出的機會,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會更差,他們會產生一種相對剝奪感,於是就產生了心理落差乃至村民之間的矛盾。原本存在於村民之中的自古至今的團結情緒和認同感就有可能收到削弱,這對農村社會是一個致命的硬傷。  2. 農村階層分化的邊緣性

  使同一個農民可以同時兼有幾種職業,亦造成了農民的多重階層身份,每個階層對於其成員都有具體和不同的要求,個人不得不在這些不同的利益和要求之間進行權衡,從而弱化了階層凝聚力,弱化了個人對階層間衝突的參與程度叫。除了身份多重性外,在農民階層分化中出現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農民的職業地位、收入地位、社會地位和 政治地位之間的不相關性,導致了地位不一致現象的發生。如目前私營 企業主的 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政治地位往往不相一致。這種地位不一致現象可能造成第對社會秩序的不滿,去竭力獲取別的地位,甚至不惜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這種情況也會導致階層間矛盾和衝突的發生。

  3.村民的 教育先滑坡後上升

  受市場利益的誘惑,農村中的兒童,在完成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或者未完成的情況下,紛紛放下書包,擠進進城的行列。他們的文化水平決定了他們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受制於他們自身固有的狹隘,使他們無法獲得事業上更大的成功。隨著他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大多數外出經商務工人員,都鼓勵自己的孩子繼續學業,農村在輟學大潮過後,反而又出現了繼續讀書的大潮,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超過了以往。

  4.村民階層分化促進了農村政治參與的變化和改革

  另一方面,階層分化打破了社會身份界限及政治身份界限,使農民逐步擺脫了對原有身份的依附,不再認同原有的農村政治精英,轉而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農民階層分化也必然導致農民各階層相對獨立的***,從而對農村的政治施加影響。以村民白治為核心的鄉政村治體制的建立確實使村民獲得了更多的政治權利,但是還應該看到引發的新的矛盾要比以前更外顯。農民階層利益的競爭和矛盾也越來越明顯,越激烈。

  四、小結

  農村人口的分層是一個已經存在的現象,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 發展,會越來越明顯。傳統的 中國農村社會盡管也存在著一些分化,但總體上仍然是同質性較高的群體,穩定性相對較強的社會。隨著 現代 工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全變革,人們的思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中國農民己經不再僅僅侷限於鄉土社會,開始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這給農民帶來較之以往豐厚的經濟回報,經濟的分層最為明顯,也是整個農村產生社會分層的基礎口當前中國農村的分層與以往有著不同的表現,其中之一就是新出現了留守者和無所事事者,他們的生活狀態是新的 歷史時期才大規模出現的:他們的存在,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對整個社會特別是農村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當前農村中的權利之爭由於農村的社會分化,也日益激烈,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而更為重要的,似乎是農村之中,心裡差距導致的原本存在的團結情緒的弱化,對農村社會的影響;這些都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