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盆地形成的地質過程
吐魯番盆地是新疆天山東部南坡的一個山間盆地,範圍以吐魯番市為主,其形成過程是如何的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吐魯番盆地的形成過程
吐魯番地區是天山東部的一個東西橫置的形如橄欖狀的山間盆地,四面環山。 盆地西起阿拉山溝口,東至七角井峽谷西口,東西長245公里;北部為博格達山山麓;南抵庫魯塔格山,南北寬約75公里。
這裡發現了遠古時期的魚類和恐龍化石,證明這裡曾是一片大海,由於地殼運動,逐漸變為陸地,盆地開始形成。
吐魯番盆地經歷了地質年代的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第四紀,是一個逐漸凹陷的古老盆地,特別是在距今3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期間,盆地北緣的博格達山急劇上升,而盆地南北緣的庫魯克塔格山上升幅度較小,兩山之間斷裂陷落,最終形成了北高南低、西寬東窄的不對稱盆地。中部有火焰山和博爾託烏拉山餘脈橫穿境內,把本地區分成南、北兩半。
盆底艾丁湖水面,低於海平面154米,是中國最低的盆地,在世界上也僅次於低於海平面391米的約旦死海,為世界第二低地。鳥瞰吐魯番盆地,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以艾丁湖為中心,呈環狀分佈的地形,由三個環帶組成。
最外一環由高山雪嶺組成,北面橫亙著博格達山,高聳入雲,終年白雪皚皚;南邊有庫魯塔格山;西面有喀拉烏成山;東南有庫姆塔格山;可謂四面群山環抱。
盆地中環是長期以來山嶺風化剝蝕,由流水搬運下來的戈壁礫石帶。盆地的第三環帶是最具生命力的、誘人的綠洲平原帶。
這裡大部分屬於山傾斜平原,堆積著大面積細土質沖積物,因火焰山橫臥在盆地中央,使潛水位抬高,在山體的南北緣形成一個溢位帶,造就了南、北兩部分綠洲,成為吐魯番盆地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基礎。吐魯番盆地山區面積為9850平方公里,平原面積為59863平方公里。
吐魯番盆地氣候極度乾旱,雨水極少,水流自然移運物的能力極差,故盆地中堆積物極其微小,這是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在第四次新構造運動中,盆地中部又形成了一條由東向西的火焰山,由於這座低山的阻隔作用,從天山被流水攜帶下來的風化物質只能在山北積累,而山南就受到了保護,避免了堆積,因而長期以來得以保持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勢。
吐魯番盆地的地勢特殊,四周環山,其北面的博格達山的主峰海拔達5445米,而盆地中的艾丁湖面海拔-154米,在這樣短的水平距離內,高差竟達5600米,堪稱自然界中的一絕。
吐魯番盆地概況
吐魯番盆地四周為山地環繞,吐魯番盆地位於***90E°、43N°***附近,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一段,高度都在3500~4000米之間。其中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南部的覺羅塔格山,一般在1500米以下。而緊鄰盆地南部山麓的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卻低於海面154米,是中國最低的窪地。
如果以周圍山脊線為界,面積50140平方千米,其中低於海平面以下的面積有4050平方千米,艾丁湖窪地低於海平面154米,是中國大陸的最低處,盆地邊緣群山環抱,最高的博格達峰終年積雪。
盆地中部低於海平面的約佔4000平方千米,艾丁湖面-154米,湖底-161米。盆地中部有二列東西向低山,北為火焰山,低於900米;南為覺羅塔格山,約1000~1500米;兩者之間為綠洲。
火焰山以此為天山南麓沖積扇,多礫石戈壁,地下水豐富,坎兒井***地下引水渠道***從此開始引水。盆地降水稀少,平均年降水吐魯番城1***毫米,托克遜城6.9毫米,北部山地300~400毫米,高峰有積雪,為盆地主要灌溉水源,故盆地三個主要綠洲***吐魯番、鄯善、托克遜***均位於接近水源的中部偏北。
為提高水源利用效益,大多采用坎兒井灌溉。盆地光熱資源豐富,年日照逾3000小時,大於或等於10℃年積溫5000℃上下;夏季炎熱,6~8月份均溫38℃以上。
吐魯番市郊極端最高氣溫曾達49.6℃***1975年7月13日吐魯番機場所測***。 光熱豐富,所產葡萄、甜瓜、長絨棉等為著名產品,蠶桑也宜發展。盆地油氣資源豐富。蘭***州***新***疆***鐵路通過盆地,***鐵路起於吐魯番,已通車至庫爾勒。
吐魯番盆地的氣候特徵
吐魯番盆地屬大陸荒漠性氣候,乾旱炎熱,年降水量約16毫米,蒸發量高達3000毫米,夏季最高氣溫有過49.6℃的紀錄,6~8月平均最高氣溫都在38℃以上。中午的沙面溫度,最高達82.3℃,因此這裡自古有“火洲”之稱。
日照時間長,全年約3200小時,無霜期210天左右。由於盆地氣壓低,吸引氣流流入,這裡也是中國有名的“風庫”。達阪城吹下的春季風暴,每秒達50米,七角井吹下的大風,曾吹翻過車輛。
吐魯番盆地屬於獨特的暖溫帶乾旱荒漠氣候。主要特點是:乾燥、高溫、多風。盆地內,年日照時數長;蒸發量大;降水量少但局地性強。火焰山以南夏季漫長而酷熱,冬少嚴寒,風小雪少。春季升溫迅速而不穩定,乾燥少雨,風多力強。秋季秋高氣爽,降溫迅速,溫差大。與山南相比火焰山以北四季分明,冬多嚴寒,夏少酷熱,降水量偏多。春、秋兩季較山南長半個月。
盆地的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其水源主要是天山的冰雪融水。冰雪融水在通過地下粗砂礫層向盆地滲透過程中,被火焰山所截,在山間溝谷呈泉湧出地面,並匯成河流。河流兩岸田園蒼翠,風景秀麗,盛產瓜果,最著名的水果品種是無核白葡萄和哈密瓜。位於吐魯番市東北10千米處的葡萄溝久負盛名。該溝長7千米,寬約2千米,橫穿火陷山,東西兩側山峰對峙,溝內泉水歡流,果樹叢生,清爽宜人。一行行參天白楊鬱鬱蔥蔥,滿溝滿坡的葡萄架層層疊疊,一串串葡萄如翡翠般嫩綠,晶瑩奪目,被譽為“中國的綠珍珠”。
吐魯番盆地夏季之熱,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因為氣候特別乾旱,天上沒有云彩阻擋強烈陽光熱量,地面沒有水分蒸發消耗熱量,所以陽光熱量得以全力用來升高氣溫;第二是吐魯番的盆地地形,白天陽光熱量不易向外散發。第三是這裡海拔低,在海平面附近,是中國內陸乾旱地區最低的地方。海拔越低則氣溫越高,平均每低100米上升0.6℃。
降水量
吐魯番是中國降水最少最乾旱的地方,也是世界上乾旱少雨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1***毫米,且分佈不均,季節差異大,持續性降水少、多屬於間歇性。山區多於盆地,山北多於山南,由北向南逐漸減少,且愈南愈少;無降水日數較長。同時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山北最多的年份可達76.8毫米***鄯善 1998年***,最少的年份僅有12.6毫米***鄯善1985年***;山南降水最多的年份可達33.4毫米***吐魯番1998年***,最少的年份僅有4.3毫米***吐魯番1976年***。全年降水量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
日照和蒸發
吐魯番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光能豐富,年平均總輻射量5938.3兆焦耳/平方米,最多年6397.0兆焦耳/平方米,最少年5648.2 兆焦耳/平方米,年中最大值出現在7月,為680.3-800.2兆焦耳/平方米,春季大於秋季。全年總日照時數平均為305***小時,年總日照時數最多達3349.6小時,最少2829.7小時,年日照百分率69%。
吐魯番氣候乾燥,蒸發能力強,平均蒸發量為2837.8毫米;蒸發量的變化特點為:由北向南逐漸增大,且全年以春末和夏季蒸發量最為旺盛,4-8月蒸發量佔全年的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