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裡串門散文
家鄉,庭院式風格設計,瀰漫著一股寬闊的自在氣息,在屋內感受的是大家庭的溫暖,走出院門呼吸的是泥土的味道。鄰里之間相互串門,聊家常;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懷念串門的日子
昨日夜裡回家,在樓道口碰到兩個陌生男人,正在開啟二樓的門鎖,我不由警覺起來。臨近年關,更要提防小偷,別是有賊來了吧。我打量著兩個陌生人,他們神色並不慌張,反而對我笑了笑。我便問道:“你們是誰呀?”年長的男人回答我:“我就是這樓裡的住戶啊,我搬到這裡已經半年了。”我有點不好意思,帶著歉意說:“原來是鄰居呀”。
回到家中,還在為剛才的事感慨,住在一個樓道里做鄰居半年居然不認識。其實也難怪了,如今鄰里之間是很少串門的,即使是在樓道里偶爾碰到也是相敬如賓,不冷不熱,有的甚至連個招呼也不打的,如果再要深居簡出,那就連面也碰不上了,更不要說認識了。就連居住多年的鄰居見面也總是客客氣氣的相處,但卻是老死不相往來。
這讓我不禁想起小時候住在大雜院裡的美好生活。那時候很少有樓房,大部分都是平房。也沒有電視、網路,電話、手機,鄰里之間的休閒方式就是串門聊天。特別是吃飯的時候人們就會端著碗跑到門挨門的鄰居家,邊吃邊聊,還互相品嚐各自的飯菜,品頭論足一番。到了夏日的夜晚,各自拎著小板凳坐在大院子裡,端一個大茶缸,搖著大蒲扇,或談天論地,或聊家長裡短,到了夜深人靜時才各自回家休息。
到了過年的時候,各家各戶的小孩子就開始聯合起來,到鄰居家去磕頭拜年,那時候很少有壓歲錢,都是東家抓一把花生,西家揣一兜瓜子,喜滋滋的鬨笑著跑開。小輩分的人們是一定會到長輩家裡拜年的,就是鄰居家的孩子也會給鄰居中的長者拜年問候。各家的大門都是敞開的,特別是初一的早上,人來人往的很是熱鬧。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結婚的時候居住的是集體筒子樓,那時候房子都很緊張,我和老公就居住在一間14平方米的集體宿舍裡。周圍的鄰居也和我們一樣,有的家裡還添了小孩。居住條件差,但鄰居間相處卻十分的融洽。那時候沒有專門的廚房,就是在樓道里盤個爐灶,家家戶戶都在走道里做飯。我結婚時還不到22歲,家務活不會幹,更不會做飯。每到做飯時就發愁,鄰居大嫂就手把手的教我如何蒸大米,如何炒菜,如何下面條等等,我就是那時學會了很多家常便飯的做法,雖然廚藝不精,倒也能應付生活。每天到了做飯的時刻,走道里到處都是各種飯菜的香味。鄰居們互相打趣著,開心的聊著,一邊不停地翻炒著著鍋裡的菜,儼然就是一個大家庭。鄰居們不論誰家要是有了從老家捎來的土特產總是記得相互送一些過來品嚐。週日洗衣服的時候,幾家的媳婦都湊在一起,一人一個大盆子,邊洗衣服邊聊天,然後在一起晾晒。那時候的生活雖然很清苦,但鄰里間互幫互助,倒也過得其樂融融。
後來我們搬進了新樓房。剛開始住樓房,關上門就是自己一家人還覺得很高興,總算是有了自己舒適的小空間,但時間久了就感覺生活中總是缺少了什麼。仔細想想還是缺少了鄰里間的相互溝通,一個個變成了孤家寡人,心裡不免有些孤單。於是有的人又開始串門,但這時的串門與很多年前的大雜院裡的串門又有了不同的意思。在鄰居家坐久了就會感覺不自在,主家也會感覺到不適應。於是乎串門越來越少了,就連過年拜年的禮節性拜訪也越來越少了。人們開始各忙各的,回到家裡關上房門不再出來。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通訊業越來越發達,從開始各家各戶裝上電話,於是就開始電話聊天,電話拜年。後來又有了手機,於是又演變成手機簡訊拜年。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入人心,各家各戶都裝上了電腦,於是網上聊天又成了時尚,每到重大節日,網上的賀卡鋪天蓋地,優美抒情的賀詞花樣繁多,讓你目不暇接。
人們之間很少在串門了,當面溝通的機會越來越少了,鄰居之間變得陌生和情感淡漠,以至於在一個樓道里住上個一年半載的居然還不認識,更不要說相互幫助了。在樓房裡住久了,我倒是真懷念當年那人來人往的大雜院生活,懷念起串門的日子。
:串門兒
“來來來,快進來吧.我女兒都在家等著你呢,小綠啊,快去給阿姨倒杯茶啊. ”
“哦. ”
“哎,哎,不用啦,不用啦,孩子好不容易放了個假嘛,就讓她在家好好歇會兒嘛,我自己就行了. ”
“哎喲,怎能讓您倒呢,您可是堂堂的局長夫人哪,怎敢勞駕你?再說了,您到我家,您就是客人,就是受尊敬的主兒,可勞不得您動力氣呢! ”
“啊,是局長叔叔的夫人王阿姨啊,早聽說您要來了,阿姨,您坐,我昨兒剛買了新鮮的茶葉,我爸我媽都還沒挨著邊呢,您等著,我這就給您沏杯來嚐嚐鮮兒味兒! ”
“呵呵,我說,你可是養了個好閨女啊,這整兒一貼心小棉襖啊! ”
“是呀,是呀,我們小綠不但在家裡聽話孝敬父母,在學校還是個品學兼優讓老師愛戴同學羨慕的三好生呢! ”
“是嗎?你以後可真是有福享了,有這麼個完美的女兒,家裡學校都不用擔心了呢!哪像我家那崽子,在家在學校都不安分,真是讓***盡了老心哪! ”
“怎麼會呢?我見過您家那小子,機靈活潑的很,虎頭虎腦的,一看就帶個聰明勁兒,您不用擔心,您享的福怎麼會比我少了呢? ”
“是呀,阿姨,我還準備考上您家旁邊那重點高中後去您家串門兒呢,去看看那個可愛的小弟弟! ”
“對了,小綠,家裡沒鹽了,你下樓去買點吧,我和你王阿姨拉拉家常. ”
“恩,好的,媽. ”
“你女兒真是聽話啊,你是交了二百五十倍的好運了喲. ”
“操,那倆老女人也真是會說,我媽也真是的,不就是為了讓我上那個破學校嘛,至於讓我那麼不要臉的說話嘛,真是噁心死了.靠!我真想滅了我自己,這麼虛偽! ”
時至正午,陽光如火如荼,灼傷每個人醜陋的內心.
小綠吐了口卡在心口的濃痰,嘆著氣朝樓下奔去.
:都是串門惹的禍
今,一檔法制欄目之《都是串門惹的禍》,再結合現實中的一件悲催的故事,欲寫一點東西,希望能給人一些警示。
她叫王雅雯,生在一個叫做小王莊的村落裡,她從小就長得眉清目秀,甚是惹人憐愛。後來,長大了的雅雯更是出落的好看,一頭烏黑的秀髮,白淨的瓜子臉,苗條的身材走路如同春風裡的垂柳,婀娜多姿。女大當嫁,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經過媒人說合,她嫁給了離她的村莊僅不到二里路的大朱莊。
他叫朱建國,出生在大朱莊,生性誠實可靠,給人的感覺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好學的他沒有考上大學,就回家務農了,既然沒有考上大學,就要考慮婚姻問題了,農村的孩子都有一個早說親的現象。後來經過媒人說合,認識了離他家不遠的姑娘,姑娘的名字叫做王雅雯。兩人一見面,都互相有了好感,就這樣一門親事就成了。
很快他們就定親了,定完親的建國就去南方打工去了,他要掙錢,地裡是挖不出多少金錢得。到了年底,打工回來的建國就與雅雯結婚了。婚後感情一直不錯,挺恩愛的一對。可結了婚就要面對油鹽醬醋的問題。結婚不到三個月,建國告別新婚的妻子 繼續去南方打工去了,新婚的雅雯與農村大多數的婦女一樣,成了留守婦女。
他叫朱榮華,是朱建國的堂叔,長建國十歲,就與建國的家斜對門。榮華頭腦靈活,是個生意精。在村後建立了個紡紗廠。據說家裡已經擁有上千萬的資產了。
在家待得時間長了,雅雯就待不住了,畢竟年輕嘛。由於是鄰居且又是本家近門,雅雯就經常去堂叔也就是榮華家去串門。後來經堂嬸的推薦。雅雯就去了紡紗廠去工作了,每個月也就一千多元錢。
即使小狗小貓待一塊久了也會生出感情的,何況是人呢。雅雯在紡紗廠認真地幹著活。可她那俊美的容顏和苗條的身姿不時在榮華的眼前晃動著。榮華心動了,總是找一些藉口接近雅雯。他知道建國一年也回不來幾回,知道女人需要什麼。開始雅雯還尊敬這個長輩,可後來她看出了長輩的心思,就有意地躲著他,可這個長輩總是以這樣那樣的理由來關心她,還給她買一些貴重的東西。時間長了,雅雯也動心了。一來二往,生活孤獨的雅雯出軌了。開始她很是愧疚,感覺對不起建國。就不在紡紗廠幹活了,可這並沒有擺脫那個長輩的糾纏,兩家離的這麼近,榮華以各種理由來雅雯家串門,如何擺脫?面對榮華的甜言蜜語,還有那一件件貴重的東西,雅雯就半推半就就地與榮華交往起來。
雅雯又到榮華的紡紗廠工作了,成了紡紗廠的會計。工資也由以往的一千多元變成了兩千多元,這還不算暗裡的收入。
俗話說,紙是包不住火的。漸漸地,雅雯與榮華的是是非非 在村子裡傳開了。後來傳到了遠在南方打工的建國的耳朵裡。對於一個男人來說,沒有媳婦給自己戴一頂綠帽子更丟人的事了。建國很是憋屈,他抽空偷偷地回來了。
半夜,建國來到了自己的家門口,開啟大門悄悄地進了屋門。一幕不願看到的情景出現了。臥室裡,一個男人正與自己的妻子在 卿卿我我。那個男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堂叔榮華。建國氣得渾身發抖,榮華看到建國回來了,就慌慌張張地連衣服也沒有來得及穿就跑了。雅雯羞愧地從床上下來,跪在了建國的面前,乞求得到建國的原諒。可建國一句話也沒有說就去他父母的家裡去了,剩下孤零的雅雯。建國是愛雅雯的,為了雅雯他在外拼命地工作,希望能掙錢更多的錢,讓雅雯生活的好一些。可誰知生活給他開了一個致命的玩笑,讓他不知如何是好了。
雅雯跪在那裡沒有起來,羞愧的淚水順著白皙的臉龐流了下來,她是愛建國的,從見到建國的第一面起,就喜歡上他了,婚後的她也是幸福了,可這幸福是那麼地短暫,僅僅三個多月,為了生活建國就出門打工去了,留下她一個人空守門庭。面對孤影,年輕的她如何經得起甜言蜜語和豐厚物資的誘惑?她知道,這件事建國是不會原諒她得,畢竟這是一件非常有損男人形象和自尊得。可她又離不開建國。這件事很快就會傳遍全村得,也很快傳到自己的孃家人那裡得,將來還有什麼臉面面對自己的爹孃和兄弟。越想越恨,很自己;越想越惱,惱自己。她感覺自己沒有臉面在活在世上了。 於是,她穿戴好衣服,從床底下拿出半瓶滅草劑喝了。
清晨,建國來到自己的家門,看到自己的妻子直挺挺地躺在了地上,嘴邊掛著還沒有乾的白沫。建國知道妻子喝藥了,他慌忙找車把雅雯送到了醫院,可什麼都晚了。雅雯走了,抱著雅雯的屍體,建國痛哭了起來。他恨,恨自己;他恨,恨堂叔榮華。
帶著恨,建國把雅雯的屍體拉到了堂叔榮華的家裡。要他們給個說法。理虧的榮華帶著一家人逃了出來。
就這樣,可憐的雅雯的屍體就 停放在了榮華的家裡,孃家人嫌雅雯做了丟人的事,也沒有人前來,可屍體不入土為安也不是個事啊。於是,榮華請了村裡有威望的幾個老人進行說合,最後達成一致意見,榮華出資厚葬雅雯,並賠償建國十五萬餘元。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心情是沉重的,因為故事多數是真實的。希望人們要守好自己的天地,不要圖小便宜,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也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給你小惠的。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