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窗服務格言

1、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說苑》

2、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經》

3、言善毋及身,言惡毋及人。——《說苑》

4、為善者得道,為惡者失道。——《說苑》

5、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易經》

6、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易經》

7、為善者賞之,為不善者罰之。——《墨子》

8、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其鄉長。——《墨子》

9、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墨子》

10、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賢。——《禮記》

11、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書》

1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3、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禮記》

14、君子服善則益恭,細人服善則益倨。——《說苑》

15、國君諸侯之不可以不執善承嗣輔佐也。——《墨子》

16、為善者天報以德,為不善者天報以禍。——《說苑》

17、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大學》

18、出於利人即善矣,出於害人即不善也。——《說苑》

19、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老子》

20、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荀子》

21、故凡言善惡,皆先善而後惡。——(明)朱熹《近思錄》

22、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禮記》

23、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24、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明)朱熹《近思錄》

25、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易經》

26、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荀子》

27、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荀子》

28、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易經》

29、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尚書》

30、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

31、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於克一。——《尚書》

32、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

33、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34、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墨子》

35、既知恥惡,則善心將生。——(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36、為善不直,必終其曲;為醜不釋,必終其惡。——《說苑》

37、內外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三德為善——《左傳》

38、言人之善,澤於膏沐;言人之惡,痛於矛戟。——《說苑》

39、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40、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明)《增廣賢文》

41、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

42、心本善,發於思慮則有善有不善。——(明)朱熹《近思錄》

43、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

44、聞一善言,見一善,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

45、大以為政於天下,使天下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墨子》

46、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凶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尚書》

47、隨時之內善救時,若和風之消酷暑。——(明)洪應明《菜根譚》

48、性待漸於教訓而後能為善。善,教訓之所然也。——《呂氏春秋》

49、無善而致人譽,不如無惡而致人毀。——(明)洪應明《菜根譚》

50、如何為善?只是主於敬,便是為善也。——(明)朱熹《近思錄》

51、夫帝者,為善為惡,天下莫不知。——(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52、幼時不擇善人教之,使至於為逆。——(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53、善教子孫,後嗣昌大,是取決於人。——(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54、樂與人善,即隻字片語,皆為良藥。——(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55、一毫之惡,勸人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明)《增廣賢文》

56、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57、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災然必以自惡也。——《荀子》

58、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

59、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呂氏春秋》

60、君子之善善也長,惡惡也短;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春秋》

61、遷善改過,其象為益,得力在一悔字。——(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6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63、賞善罰惡使不至天亂,斯可謂之君矣。——(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64、善者得之王者厚其德,積眾善,而鳳皇聖人皆來至矣。——《呂氏春秋》

65、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孟子》

66、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

67、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明)洪應明《菜根譚》

68、以作善降祥為受用,以樂天知命為依歸。——(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69、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70、為人父母;善因望報,回頭但看爾兒孫。——(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71、善人未能急親,不宜預揚,恐來讒譖之奸。——(明)洪應明《菜根譚》

72、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

73、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

74、崇其美,揚其善,違其惡,隱其敗,言其所長,不稱其所短。——《荀子》

75、觀其行,順天之意,謂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謂之不善意行。——《墨子》

76、談人之善,澤於膏沐;暴人之惡,痛於戈矛。——(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77、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78、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清)蒲松齡《聊齋志異》

79、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明)朱柏廬《朱子家訓》

80、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81、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禮記》

82、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積禮義,尊道德,百姓莫不貴敬,莫不親譽。——《荀子》

83、一日行善,天下歸仁;終朝為惡,四海傾覆。——(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84、孝莫辭勞,轉眼便善體黎庶情,此謂民之父母。——(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85、仁人事上竭忠,事親務孝,得善則美,有過則諫,此為人臣之道也。——《墨子》

86、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爭;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禮記》

87、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88、待善人宜寬,待惡人當嚴,待庸眾之人宜寬嚴互存。——(明)洪應明《菜根譚》

89、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汙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荀子》

90、善人同處,則日聞嘉訓;惡人從遊,則日生邪情。——(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91、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92、勢可為惡而不為,即是善;力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惡。——(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93、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則為善者日進,為惡者日止。——(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94、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95、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開萬善之門,無如寸心挹損。——(明)洪應明《菜根譚》

96、為惡畏人知,惡中尚有轉念;為善欲人知,善處即是惡根。——(清)金蘭生《格言聯璧》

97、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已,自同寒蟬,此罪人也。——(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98、君子而詐善,無異小人之肆惡;君子而改節,不若小人之自新。——(明)洪應明《菜根譚》

99、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明)洪應明《菜根譚》

100、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荀子》

101、觀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榮矣,所謂吉人也。——《呂氏春秋》

102、吾聞祥者福之先者也,見祥而為不善,則福不至。妖者禍之先者也,見妖而為善,則禍不至。——《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