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綜合徵

[拼音]:Jingui Yaolüe

[英文]:Medical Treasures of the Golden Chamber

以論述內科雜病為主的奠基性中醫臨床經典著作,全稱《金匱要略方論》,3卷。為東漢張仲景原撰《傷寒雜病論》的組成部分之一。原著散佚,其古傳本之一名《金匱玉函要略方》,北宋治平二年(1065),校正醫書局根據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中所見此本之蠹簡文字重予整理編校,取其中以“雜病”(指以內科病證為主,兼及其他科少數病證)為主的內容,略去傷寒部分,編成《金匱要略方論》。

全書共25篇,闡述內科等病證數十種,治療方劑262首(包括附方),其編法的特點是將方劑列於病證之下,使學者在倉促之際易於檢用;又選取魏晉迄北宋初一些名醫、名著中散在之效方,附於有關病篇之後(分篇多以症候相關或病位、科別相近者合編於一篇中)。全書自“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至“果實菜谷禁忌並治”止。所述病證包括內科雜病方面的有:痙病、中暍、百合病、狐惑病、瘧病、中風、歷節、血痺、虛勞、肺癰、咳嗽上氣、奔豚氣、胸痺、心痛、短氣、腹滿、宿食、痰飲、消渴、水氣、黃疸、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嘔吐穢物、下痢等40多種常見病。診病突出臟腑辨證,示後人以脈證規範。其辨證論治的思想方法,為中醫內科學及其他臨床學科奠定了基礎。

除內科病證外,此書也兼論臨床其他各科病證的證治。婦產科如月經病、帶下、婦人雜病、妊娠及產後等病證;外科如腸癰、浸淫瘡等病證。此外還載述急救猝死、臟腑經絡病脈、飲食宜忌、中毒等內容。仲景論病,較重視病因、病機之闡析,施調理、法、方、藥之精挈合拍。書中總結了東漢以前有關雜病的豐富臨床經驗,為後世學者提供了辨證論治和方藥配伍的基本原則。治療部分所列述的大量實用效方,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是作者“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並在前人方治基礎上所進行的總結、提高。此書不僅被內科臨床工作者視為經典,於後世各科醫療實踐和方劑學的發展也作出了重大貢獻。

應予指出的是,《金匱要略》亦體現了整體觀念的思想方法,並承襲了《內經》中“治未病”和“治病必求於本”的防治思想。在診治方面,已客觀地表述了“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書中雖以內服方法為主,也記述了內容豐富的多種外治法,如用人工呼吸配合運動肢體等其他急救措施搶救“自縊”。

《金匱要略》自元代迄今,其註釋本幾近百種,古注本中最早為元代趙以德《金匱要略衍義》;最著名為清代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其他古代著名注本、譯本有:清代徐彬《金匱要略論注》,程林《金匱要略直解》,周揚俊《金匱玉函經二柱》,沈明宗《金匱要略編注》,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黃元御《金匱懸解》,吳謙等《訂正金匱要略注》,陳修園《金匱要略淺注》,唐容川《金匱要略淺注補正》,以及現代之《金匱要略今釋》(陸淵雷)、《金匱要略譯釋》(南京中醫學院)、《金匱要略語譯》(中醫研究院)、《金匱要略提要便讀》(何任)等。除上述國內注、譯本外,並有國外注本和研究性著作,如日本國丹波元簡《金匱玉函要略輯義》,丹波元堅《金匱玉函要略述義》等。

《金匱要略》刊本較多。現存最早有元刻本,另有多種明清刻本,其中《醫統正脈》本較為著名。此外還有數種日刻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影印本、排印本等。

參考文章

“痰飲”在《金匱要略》中的詮釋中醫《金匱要略》用藥特點分析中醫《金匱要略》胸痺證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評析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