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裡,H.W.
[拼音]:benglou
[英文]:massive or incessant extramenstral vaginal bleeding
陰道大量出血或持續淋漓不止為主要臨床症狀的婦科病證。其中,起病急、大量出血者為崩;起病緩慢,出血量少,淋漓不淨者為漏。二者在發病過程中常可相互轉化,故統稱崩漏。多由臟腑、氣血失調,衝任不固而致病,與肝、脾、腎三髒關係密切,其中又以腎虛為根本。治療以調理臟腑功能為主,使氣血和調,衝任復常,崩漏自愈。
有關崩漏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素問·陰陽別論》。漢代《金匱要略》有“漏下”的病名及其治療處方。隋代《諸病源候論》載有漏下候、崩中候,並指出崩漏的發病由勞傷氣血、臟腑損傷及衝任二脈虛損引起。明代方廣《丹溪心法附餘》提出了塞流、澄源及復舊的治崩三法,至今仍為治療崩漏的基本方法。
病因病機
崩漏是由臟腑虛弱、氣血失調和衝任失固所致。肝藏血,脾統血,故肝不藏血、脾不統血,都可導致崩漏。腎藏精,是產生月經的根本,又是衝任氣血之源,腎虛則衝任不固,經血失約而為崩漏。崩漏發生在青春期,多因腎氣初盛,衝任功能尚未健全;更年期婦女則因腎氣漸衰,衝任虧虛;育齡期婦女則多因胎孕分娩或房室不節,耗損腎精。以上是均與腎虛有關而致的崩漏。此外還有溼熱化火,血熱妄行或瘀血留滯胞宮,新血不能歸經而致崩漏者。
崩漏須與月經先期、月經後期及月經先後無定期鑑別,前三者為月經週期的異常為主,而月經的經期和經量無明顯的異常表現;崩漏與經期延長的不同點是後者僅為經期的延長,月經週期和經量無明顯異常表現;至於月經量過多、過少,只是表現為量的異常,週期和經期均無異常,而崩漏則表現為月經的週期、經期和經量同時異常。
辨治
崩漏是以出血為主症,辨證應首先根據出血的量、色、質及出血時間的長短,病勢緩急,以辨其寒熱虛實。如量多勢急,繼而漏下不止,血色淡者屬虛;血崩色鮮紅,血質黏稠者屬熱;若淋漓漏下,色紫紅,質稠者屬虛熱;若血色紫黑有臭味或有血塊屬溼熱;如崩漏下血時來時止,崩漏交替出現者屬瘀滯;若血色晦黯而質稀,多屬虛寒。
崩漏的治療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為基本原則,正確採用塞流、澄源、復舊三法。塞流就是止血,用於暴崩失血者,有固氣攝血、回陽救逆、益氣養陰等法。出血逐漸減少後宜採用澄源求因之法,即根據不同證情辨證。血止後進一步固本善後以期復舊,根據證情分別採用補腎、調肝或健脾益氣等法。當然三法不能截然分割,塞流亦需求因,澄源不忘固本、復舊。崩漏常見以下證型:
(1)血熱崩漏。由血熱損傷衝任,迫血妄行所致。有虛實之分,虛熱證多因身體陰虛,或久病大病,失血傷陰,陰虛火旺,熱擾血海而致。證見出血量多,血色鮮紅,質黏稠,伴見心煩潮熱,頭暈耳鳴,小便黃,大便乾結,苔薄黃,舌質紅,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熱、養血止崩,方用保陰煎合生脈散加減。實熱證因素體陽盛或鬱久化火,或外邪入裡化熱,或過食辛辣食物,釀成實火,迫血妄行而致。證見崩漏下血,色深紅質稠,口渴煩熱,便祕溲黃,苔黃,脈弦細。治宜清熱涼血止崩,方用清熱固經湯加減。如由下焦溼熱,蘊久化火,引起崩漏下血,血量多而黏稠,有臭味,下腹脹痛拒按,尿短赤,大便黏滯不爽,苔黃膩,脈弦數或弦細數。治宜清熱利溼、解毒止崩,方用銀翹紅醬解毒湯加減。
(2)勞傷崩漏。多因思慮過度,或飲食勞倦,損傷脾氣,以致脾失統攝,衝任失固所致。證見崩漏下血,血色淡,苔薄白,舌質淡,脈濡弱。治宜健脾養血、益氣固崩,方用固本止崩湯或歸脾湯加減。
(3)氣陷崩漏。由於素體氣弱或多產,或久病大病傷氣,致氣虛下陷,氣不攝血。證見崩漏下血,血質淡,質稀薄,氣短乏力,懶言少語,小腹空墜,苔薄舌淡脈細弱。治宜益氣升提、固攝止崩,方用補中益氣湯或聖愈湯加仙鶴草、煅龍牡等。
(4)血瘀崩漏。可因抑鬱氣滯,日久血凝成瘀,瘀血阻滯衝任,使新血不能歸經而致崩漏。證見陰道不規則出血,時下時止,時多時少,日久不止,色黯黑有塊,小腹疼痛,或脹痛拒按,舌質紫黯,脈澀。治宜活血化瘀、調經止血,方用桃紅四物湯合失笑散。
(5)虛寒崩漏。腎虛體質或手術損傷胞宮,或房事不節,以致腎陽虛寒,衝任不固而致崩漏。證見陰道出血或多或少,時來時止,血色淡,質清稀,腰痠膝軟,畏寒肢冷,苔薄舌淡,脈沉細。治宜溫腎暖宮、固本止血,方用右歸丸加減。
(6)虛脫崩漏。暴崩失血,氣隨血脫。證見失血量多,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不溫,精神萎靡,舌質淡,脈細弱。亟宜益氣固脫,方用獨蔘湯、參附湯。待虛脫情況好轉後,再用十全大補湯加減,補氣生血,澄源固本。
其他療法有:
(1)大出血時可服雲南白藥或三七粉止血。
(2)棉花根、紅棗煎水服,有補氣生血作用。氣虛崩漏血止後可常煎服黃芪或人蔘代茶。
(3)鍼灸:大出血虛脫者同時針刺人中、合谷、足三裡或百會穴,出血緩慢者可艾灸百會、隱白穴。